
《离线/offline:应变危机的艺术家》系列第033篇
直播里的中国
2020年过去大半我和晓雷见过两次,每次见面聊起来都是眼前做的一些事情,除此之外好像我们谈别的不多,我们因为做展览和做艺术认识,想想这些年过来,基本围绕着艺术展开,去年晓雷花了大心思在合美术馆展出了自己的作品《世·界》,恰好展览也是我策划的,我当时很支持晓雷实施这个想法,布展时间内我们一起游荡在武汉,一起工作。就好比以前我和他在沙漠里做艺术项目一样,做艺术的过程彼此了解了很多,这些年景晓雷的作品越来越被人们熟知,我想这得益于他的努力和勤奋,当然也有创造力。
——段少锋
段:段少锋
戴:戴丹丹
段:2020迄今为止印象最深刻,最为触动的事情是什么?
景:当然是疫情。从2020年1月20日左右,才对疫情有有的感受。在当时突然的铺天盖地的消息,有文字、有视频,触目惊心。原本计划和太太定的谦祥益封箱的相声专场由于“怕”决定不去了,损失了几百元。疫情初期各类消息都有,一片“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的文章使我感受很深,感觉这粒沙是擦着自己的头皮飞过的。
由于2019年在武汉华侨城有艺术项目未完且必须年前过去监制。学校1月1号结课,而3号我又必须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报道,带学生参加“大学生雪雕大赛”。回来后估计要11号左右。这就面临着一个抉择,是2号飞武汉办完事后3号去哈尔滨,还是11号回来后再赴武。
2020年1月3日晚和学生在雪块前(哈尔滨工程大学)
前者“紧锣密鼓”后者“悠闲轻松”。最后还是想紧一紧自己,就2号去了武汉。就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小决定让我躲开了最危险的行程。
段:2020被打断的工作节奏如何调整,迄今为止工作上的推进怎样?
景:由于疫情的原因,原本2019年有几个推进一半的艺术项目被搁置了。这也使得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后续作品的方向。当然,当下的创作方式有很多,除了交流受限以外,创作上还是有条不紊的。这段时间也让我能够完成几个社区的考察。而这半年更多的时间是陪儿子一起玩耍,从2020年第一场雪一直玩到酷暑。这样也挺好,在他心中我也终于有了位置。
2020年2月12日,自发的豆芽,储备食物
2020年2月14日,打雪仗
2020年5月22日这两个月他学会了轮滑
2020年6月4日回到年少时的社区(考察上世纪80年代的小区口袋公园)
2020年6月4日,爬假山(我小时候常常攀登的假山)
段:如何看待今天所出现的危机,这个危机包括宏观的国家层面的危机,也有个人危机,你如何面对和处理危机?
景:危机还是留给大人物去思考吧!
2020年2月27日 作品与行人 (中粮购置广场) 摄影:黄亮
段:在今天特殊的背景中,有没有对于艺术的思考产生新变化?
景:我个人的创作方式更偏向理性范畴。很少有突然什么事出现改变了创作轨迹。一般来说要沉淀一段时间才会有反映吧。对于当下的突发事件来说要慢慢思考。
2020年4月14日,夕阳
段:在中国今天的当代艺术缺乏什么?急需改变的现状又是什么?
景:这个问题很宏大!
段:你对于艺术的未来判断是什么?
景:我判断不了艺术,只能确定自己的脚步。
景晓雷,1980年出生于天津,2006年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2018年至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在读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青年创作中心雕塑家,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教师。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