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
张昊辰演绎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Beethoven 250
Zhang Haochen Plays the Complete Piano Concertos
时间|Dates & Time
2020/8/7-8/8 19:30
(周五至周六 Fri.~Sat.)
地点|Venue
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Lyric Theatre, Shanghai Grand Theatre
作曲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指挥 / 许忠
钢琴 / 张昊辰
演出 / 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Composer / Ludwig van Beethoven
Conductor / Xu Zhong
Piano / Zhang Haochen
Performed by Shanghai Opera House Orchestra
曲目
2020/8/7(周五)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9)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7)
2020/8/8(周六)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作品58)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73)
Programme
Friday, August 7, 2020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Op. 15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19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Op. 37
Saturday, August 8, 2020
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Op. 58
Piano Concerto No. 5 in E flat major, Op. 73
*曲目、艺术家及时长信息或有变动,请以现场演出为准*
* All information on programme, artists and duration is subject to change *
🎵
首演回顾

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由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钢琴家许忠执棒,著名青年钢琴家张昊辰担纲独奏,携手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演绎5部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音乐会昨晚上演第一场,不常被演奏的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中年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奏响上海大剧院20/20演出季第一音。
是什么样的音乐,能让乐迷感叹
“听完感觉双耳在发光”呢?
请看一段昨晚演出的片段
李长缨(经典947编辑、乐评人)
朝圣这一词儿我一般不轻易说出口,记忆中,陈宏宽的李斯特b小调、哈默林的舒伯特D960、席夫的巴赫、安东柯迪的贝多芬,都是非常独特而入心的现场聆听体验,相信钢琴家在演奏时,也在进行一场与作曲家跨时空心灵对话的朝圣之旅……
90后钢琴家张昊辰这两天演奏贝多全套五部钢协,这无论是对音乐的专注、连贯性和完美度还是对身体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第一天弹1 2 3,因为坐在前排,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随音乐,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手指触键的分量和所营造的音色层次和反差、对踏板干净地运用这些细节,他在经历着非同寻常的朝圣之旅。毫不夸张,他就是老贝的化身,不只是英雄、刚毅的贝多芬,更多展现其内省、柔情、浪漫的一面,音乐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与指挥家钢琴家许忠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的合作非常精彩!
张昊辰是一位不停思考和发问、富有想象力和拥有精湛技艺的钢琴家,他在构建乐曲宏观的结构音响空间时,还能捕捉许多“意外”,他让贝多芬作品中许多调性的“意外”制造成梦幻般的境地,那些串琶音,那个游离在c小调外搭建的星空乐段非常美妙。而在第一、第三钢协的末乐章中,那些大开大合的音符他则向内收束,每一个音都考究、控制得体,让那个意气风发的老贝变得更有人情味。
一场下来,张昊辰已是大汗淋漓,却让我们感受到最多面的贝多芬。
人终其一生,都在朝圣的路上,寄希望于抵达成功的彼岸,获得思想和灵魂的自由,年轻的张昊辰已然获取通向自由的密码。
乘着月色,再次沉入昊辰贝二深沉的柔板中……

彼埃罗(乐迷)
昨晚张昊辰演奏的贝多芬前三首钢琴协奏曲开场即张扬出这位古典新星令人赞许的澎湃个性。第一钢协的表情丰富,到第二钢协的玲珑清丽,从整体控制来看,上半场经历了“渐入佳境”的过程,尤为可贵的是,许忠执棒的歌剧院交响乐团仿若再现了八零年代德奥乐团特有的宽厚、广袤的声响质地。下半场第三钢协演罢,难免使人会将其与安兹涅斯与马勒室内乐团、福格特与北皇小交近年两次沪上贝钢协全本呈现相对比。与两位中生代欧陆巨星整体风格更为统一、带有“文献性”的处理不同的是,张昊辰似乎偏好以更为绵密与对比度的歌唱性乐句与金属光泽的触键力度等布局要素,进一步夸张勾勒他对于每部作品的独立阐释,这样的勇气是值得赞许的。

徐进(橄榄古典音乐资深编辑)
这段时间《三十而已》热度居高不下,步入三十岁,真的是步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吗?听完张昊辰“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首场音乐会后,我深感的确如此。
音乐会的上下半场,我们可以感受到截然不同的两种音乐风貌,前两部协奏曲中可以清晰听到年轻的贝多芬在创作时受到来自莫扎特、海顿等古典派大师的影响,优雅而充满沉思。
下半场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创作于贝多芬30岁之际,你可以听到他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刻的思索,可以听到那种火焰与激流般的英雄主义和浪漫情怀。
巧合的是,张昊辰今年也恰好是30岁,从他不久前发行的唱片和这次的演出,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在钢琴技艺上的成熟与进化!

张可驹(知名乐评人)
钢琴家既有视野成熟、技巧引人注目的演绎,如第二、第三协奏曲;也弹出观点独特的诠释,而将更完美的形态留给未来,正如《第一号协奏曲》的演出。虽然贝多芬风格有一些整体性的框架,是不能破坏的,但在此框架之内,演绎者的空间还是很大。本次,张昊辰和许忠就是围绕原作,以既有尝试性,又有传统风格的观点演出三首协奏曲。
在如今演出市场困顿的背景下,张昊辰与许忠指挥的上海歌剧院乐团的演出,或许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事在人为吧。有这样一位钢琴家,推出贝多芬的全集也负担得起,有这样具有敬业精神的指挥和乐手们,能够打破原本乐队专长的壁垒。如果这样的合作能够继续,未来应当还有许多出色的协奏曲演绎可听。因为切实投入,解决艺术的难关,其成果是永远会在不远之处出现的。
连作家、乐评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都感叹”每次去听张昊辰的音乐会都像去上课学习,两天弹完贝多芬的五首大钢协,竟有这样疯狂的弹法”。
舞台上的张昊辰是能2晚弹完5首贝钢协的“Crazy Pianist”,时刻准备挑战新难度与高度;离开钢琴边,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文艺青年,爱吃炸鸡,会看陈丹青、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的书,有空时喜爱看电影......生活中的昊辰还有哪些小兴趣?对于未来的舞台,他有着怎样的期许?
点击观看张昊辰采访完整视频
拆盒一个不同以往的张昊辰
今晚,许忠联手张昊辰将带来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第二场音乐会,演绎备受乐迷喜爱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和《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即将“驾临”。
TODAY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作品58
贝多芬在1805年开始创作《第四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的首次公演比上一部更不近人情:1808年12月22日,观众在维恩河畔剧场欣赏了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和第六交响曲、《C大调弥撒》的节选、《合唱幻想曲》等大作的首演,因为暖气罢工而全程瑟瑟发抖。
《第四钢琴协奏曲》以独奏者静静的陈述开场。半句后,乐队在远关系的调性上重复独奏的主题,好像从另一个世界做着呼应。这个看似简单的开头具有多重的颠覆性。它打破了协奏曲以响亮的乐队开场的惯例,赋予独奏者更明确的领导地位。乐队在远处的回应则预示了整部作品所必须跨过的宽广空间,以极弱的力度奏来更具飘渺之感。之后,独奏和乐队亦非竞奏的关系,而更像流水载舟。钢琴的炫技达到极致:极快速的音阶、分解和弦、琶音、双音等连成一片,不绝于耳,几乎预示了肖邦的写法。乐队开头的远关系调性不仅圆了回来,还有走得更远、更为梦幻的片段。
第二乐章可能是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中最大的谜团。柔弱的钢琴和粗暴的乐队在对峙中对话,最终归一。明显的画面感让19世纪的人们热衷于猜想贝多芬设想的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分析家则认为这是回到了巴洛克协奏曲的传统,乐队的宣叙和钢琴的咏叹泾渭分明,不再是古典协奏曲以降的竞奏关系。
在整整两个乐章的颠覆之后,第三乐章听起来再正常不过。车尔尼形容贝多芬在首演时的演奏是“嬉戏的”,不知他指的是哪一段。无论如何,这是几近耳聋的贝多芬最后一次作为协奏曲的独奏者上场演奏。

TODAY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73
这次过了不到五年,贝多芬在1809年就完成了《第五钢琴协奏曲》。这一年,海顿去世,拿破仑攻进维也纳,贝多芬的赞助人都去乡间避难,让他在经济上和社交上都备感孤独(参见《“告别”奏鸣曲》)。但在这动荡的年月里,贝多芬爆发出音乐史上空前绝后的创造力:从1802年走出自杀低谷到1808年的短短几年里,他通过五部交响曲(第二至第六)、三部弦乐四重奏、六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协奏曲、一部歌剧、多部其他室内乐等大型作品,把欧洲音乐整个革新了一遍。1809年的上半年,他的创作热情依然不减,完成了一部四重奏、三首钢琴奏鸣曲,还有这部被称为“皇帝”的钢琴协奏曲。
如果在《第四钢琴协奏曲》的开头,钢琴和乐队只共同暗示出作品将要跨过的广袤空间,那在《“皇帝”》的开头,两者就共同以最为强势的姿态明确宣告了作品的宏伟:乐队构建地基,钢琴则以几段洪亮的华彩渲染出富丽堂皇的空间。之后,在几近一整部莫扎特中期协奏曲长度的第一乐章里,贝多芬呈现了真正的交响式的协奏曲乐章。钢琴极尽炫技,把古典和声框架内的诸多音型发挥到了极致,还加上了“三对二”等新式的节奏技法。
第二乐章延续《第三协奏曲》的安排,出现在了远关系的B大调上。在全新的领地中,乐队的圣咏和钢琴的咏叹构成了贝多芬最为隽永的乐章之一。接着,就像在《第五》和《第六交响曲》中那样,贝多芬把慢乐章和终曲连在一起,简单过渡后就爆发出一首欢快的、节奏“错乱”的舞曲。
另一点值得提:《“皇帝”协奏曲》在1811年的首演并非由贝多芬本人演奏。或许是为了确保作品在由别人演奏时仍然是“自己的”,或许是因为他的华彩和作品结合得更为紧密、因而不允许演奏家恣意发挥,他在1808年和1809年为全部五部协奏曲写下了华彩乐段。
贝多芬当时已近全聋,几年后作为钢琴家的最后一次演奏室内乐时,他只能靠观察小提琴的把位来判断音乐进行到了什么地方。如果没有耳疾困扰,贝多芬应该会像莫扎特那样终生创作协奏曲。至于他会再做出怎样的突破,就留给我们最狂野的想象吧。
*曲目导赏作者杨宁,系自由撰稿人、音乐译者,文章节选自本场演出节目册,经编辑修改
*本文现场摄影上海大剧院齐琦

剧场见!
-END-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