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张大力 | 我们生活在可见世界,而不是可知世界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 张大力,展览“张大力:自然的纪念碑”现场, 2019张大力,中国第一位涂鸦艺术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凭借《对话与拆》系列,引发社会的多方关注。在那一时期,由其创作的匿名人头像,不断出现在城市的角落、废墟和隐秘处,进而几乎构成另一种意义上的历史与文化景观。2006年之后,随着涂鸦的时尚化,张大力逐渐转向其他艺术形式与表达媒介,包括绘画、摄影、雕塑等,而唯一不变的是,其依旧通过艺术创作来展示及研究表象之下的真实。毫无疑问,从《一百个中国人》到《种族》,从《第二历史》到《视觉机器》,张大力完成了一系列极具震撼力与辨识度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观众能很强烈地获悉艺术家对人之基本问题的关切,对历史与现实的长时间追问和思考。2015年,策展人鲁虹用大型展览“从现实到极端现实”来梳理与总结张大力三十余年的创作之路。而对于张大力而言,所谓“从现实到极端现实”无非是将艺术拉回一个更加本质的层面,进而使人无法回避真实以及真实所携带的残忍与疼痛。
我们今天的人都是后者,所以有时慢下来学习古法,温故知新也是一种人生修炼。
——张大力
就视觉而言,张大力在此次『点亮屏幕』线上项目中所呈现的蓝晒系列创作,是其较为温和而少爆裂气的作品,但在这组蓝色暗影的内部,艺术家依旧在探索何为真实。在一篇题为《世界的影子》的文章中,张大力曾如此写到:“现实的记录永远不是现实的本身,它呈现的永远是人类自身趣味的结果,这也是人类对历史谜团的答案。”2019年,北京艺门画廊曾将张大力首次尝试不同色彩突破的蓝晒创作呈现于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画廊主马芝安女士与艺术家之间的友谊长达三十余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不断为艺术家举办各类展览,而针对其在蓝晒方面的系列创作,已多次举办个展,包括2015年在香港空间举办“张大力:苍穹之下”,2018年在北京空间举办“张大力个展:自然的纪念碑”等。在本期「聚焦」中,我们很高兴能与艺术家畅聊蓝晒,并与其共同探索幽暗之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PF: 在此次参展作品中,既有您2009年的创作,又有您2019年的创作,时间跨度长达十年。我很好奇,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并研究蓝晒?作为一种古老的印相技术,它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张大力:我正是2009年开始研究这种图相技术的,也是因为看了一个小册子引发了我的好奇,这世界上有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其中很多东西的潜力没有被真正的挖掘出来,艺术家不仅仅应该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有些古老的技术也应该被利用。

© 张大力,《竹子 No.16》, 2019
图片提供 | 北京艺门画廊(北京&香港)
PF: 有研究者猜测,您的蓝晒创作曾受安娜·阿特金斯、曼·雷和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张大力:学习蓝晒法肯定躲不开安娜·阿特金斯,我曾经认真的的研究过她的作品。但后来的创作吸收混杂了更多艺术史上大家的营养,包括中国中古时期的水墨作品。 PF: 您的作品中,有许多植物的意象,不论是松竹、杂草,还是玫瑰,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中常见精神指向。在选择创作素材的时候,您是否有意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关联?借用这些植物和自然的意象,您想要表达什么?张大力:最初的创作和我的一贯立场一样,就是解构和批判我所处的现实,因为现实的不完美,导致艺术家在精神上必须思考这种现象。我实际上想表现黑桥艺术区的荒野,那里杂草丛生,野花盛开,但土地的所有权在中国是不属于野草野花和普通人的,所以我们的生活状态是很焦虑的。我那时突然想创作一个系列作品,名字就叫《百草园》。在创作过程中,我参考了中国古典绘画的构图,那时我也正在读宋明理学方面的书,这些联系都是正常的反映。对于人生意义,中国古人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才是终极之道。而今人则反其道而行之,表达自我,满足欲望。我们今天的人都是后者,所以有时慢下来学习古法,温故知新也是一种人生修炼。
© 张大力,《荒草灵魂 No.1》, 2009
图片提供 | 北京艺门画廊(北京&香港)
PF: 您对蓝晒所形成的那种特殊的普鲁士蓝有哪些直观的感受?在2019年的创作中,您添加了一种红色,蓝色与红色的搭配,使画面看上去有一种悲剧性的壮烈效果。这种效果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色彩尝试?张大力:实际上这种古法技术因为使用化学材料而能够产生很多效果,我对蓝色有好感,但创作的作品永远是蓝色恐怕也会单调。红色、黑色、棕色或者更复杂的多色搭配也是我这几年创作所追求的。
PF: 在您的蓝晒创作中,物体的边缘总是被处理得很模糊,像墨在纸面晕染开来一样,这种效果是您刻意追求的吗?这与您早年水墨创作的背景有关吗?张大力:主要是阳光照射的自然结果,因为我使用真实的物质,所以影子就会虚实相间。
© 张大力,《玫瑰 No. 2》, 2019.
图片提供 | 北京艺门画廊(北京&香港)
张大力:不会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多变而花样的世界,其本质是单纯的,而单纯的事物又包含了多变和复杂。
PF: 您曾说,蓝晒系列是您唯心阶段的开始,怎么来理解您所说的“唯心”?张大力:这是我个人的感悟:这世界的变坏就是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横行造成的,人们对物质和表象的追求大于对抽象唯心的尊重。唯物更在乎权力地位和身体的欲望,大家都认为生命是物理现象,都追求“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实际上也没有人能证明这是对的,当然也没人能证明是否有来世或者灵魂不死。但在人类的历史过程中和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信仰来看,相信有灵魂在历史长度和人类数量上来看都是多数的。用唯心去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能让我的生命质量更自在一些。
© 张大力,《世界的影子—骑自行车的人》, 2010
图片提供 | 北京艺门画廊(北京&香港)
PF: 除了自然之外,您还用蓝晒拓印过一系列极具社会现实指向的意象。巫鸿老师曾认为,这与您2000年开始的民工题材创作有着内在联系,两者都可视为一种对现实的拷贝。您自己怎么看待蓝晒系列与您之前创作的关联?您又是如何理解通过蓝晒法所构成的有关再现与原型、现实与象征之间的关系张大力:在终极的观念上来说,我们人类不可能有创造,永远都是在拷贝和表现。因为我们是被创造物,我们不可能一览无穷多的可能世界。所以在思想上我们是有局限的,就是说你不可能用你自己的眼睛看到你自己的眼睛。所以巫鸿老师用了“现实的拷贝”这一概念也相当准确,他找到了一把打通我不同时期创作风格的钥匙。实际上在我三十多年的创作过程中,我正是试图用一个简单的工具,比如说一枚硬币能打开普通的门,也能打开一个保险柜。
© 张大力,《蓝色天空 No. 19》, 2014
图片提供 | 北京艺门画廊(北京&香港)
PF: 自《第二历史》《视觉机器》开始,您就在对摄影及图像生产进行反思,蓝晒系列实际上也是这一反思的延续,能跟我们具体谈谈您的思考吗?尤其是关于摄影数码化的问题。张大力:也许我们都是一一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所说的一一生活在一个洞窟中的人类,面对洞壁所看到的一切,不过是影子的影子,我们生活在可见世界,而不是可知世界。摄影术从其发明那天起,就是人类描述可见世界的工具,这个工具早期因为技术限制而被专业人士所控制,后来又成为了权力的帮凶。我曾经研究过,同一张图片,因为下方文字的解释不同,而发生了内容的改变,现在这种假新闻比比皆是。图片方便了人类的交流、表达和传播,但也给我们制造了许多困惑,和语言一样,最终会异化成工具的工具,我们要不停的解释,才能弄懂对方的含义。图像处理技术和数码化普及正在扩大这个现象,就是说人人都想表达自己,但人人又都是在表达一个精心设计和编造的自己。 PF: 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中,您还想针对蓝晒做哪些创作或实验?张大力:因为今年疫情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我的生活和情绪,所以我目下能考虑的就是将《百草园》发展到《新冠口号》,以后还不知道。
北京艺门画廊是一家当代艺术画廊,代理合作艺术家囊括中国,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香港和台湾的国际艺术家。作为在国际艺术市场中广泛推广亚洲当代艺术的重要角色之一的北京艺门画廊,致力于代理并推荐亚洲最有创意的当代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是多样性的,涉及了各种媒材的创作,在国际上具有丰富的展览经验,并获得广泛的认可。创始人马芝安女士在中国定居已有25年,分别于2005年及2012年创立北京空间和位于香港黄竹坑的分空间,建筑师艾未未先生为北京艺门画廊设计的600多平米的位于北京草场地国际艺术区的画廊空间。北京艺门画廊现在已进入第十几个年头,北京和香港两家画廊与诸多中国私人和公共艺术馆合作,参加了众多的国际展览,两个画廊空间在亚洲整体计划包括艺术展览、学术交流和公共艺术项目推动。
如果您对艺术家创作感兴趣,
可邮件联系Meg Maggio,meg@pekinfinearts.com。
画廊网站:www.pekinfinearts.com。
当前展览
『点亮屏幕』:“ 蓝晒印相术 ”
时间:2020.08.03 - 09.04
地点:photofairs.org/cyanotype 或 扫描海报二维码
参展艺术家
张大力:北京艺门画廊
TIMO LIEBER: Black Box Projects
马秋莎:北京公社
TOM FELS: Atlas
SARAH IRVIN: Massey Klein
NATALIE CHEUNG: Morton Fine Art
MIKA HORIE: IBASHO Gallery
JONI STERNBACH: Black Box Projects
JOANNE DUGAN: Black Box Projects
JO DE PEAR: Gas Gallery
雨果·德维切尔:杜梦堂
HUGH SCOTT-DOUGLAS: Jessica Silverman
胡为一: HdM 画廊
DÉLIO JASSE: Tiwani Contemporary
Ansley West Rivers: EUQINOM Gallery
ADAM JEPPESEN: Black Box Projects
关于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PHOTOFAIRS Shanghai
作为亚太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影像艺术平台、中国大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艺博会,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过去几年中,对亚洲艺术影像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亦建立起关于艺术影像媒介最为权威和活跃的交流平台。影像上海保持开拓精神,聚焦国际前沿,以博物馆品质提供诸多版块的全新内容,为亚太藏家、观众和专业人士提供欣赏和发现影像艺术的上佳体验。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参展画廊均通过严格甄选和精心策展,分布在『核心』(Main)、『平台』(Platform)、『在场』(Staged)及『连接』(Connected)四大版块,其中不仅汇集专注于现当代摄影的国内外顶尖画廊,更囊括本土和国际新兴画廊 。从教科书级别的艺术大师,到活跃在国际摄影和移动影像前沿的艺术新星,逾百位各个年龄层次的优秀艺术家的力作将济济一堂。博览会亦推出『洞见』(Insights)、『焦点』(Spotlight)、『对话』(Conversations)等精彩特展和公众项目版块。
关于世界摄影组织
World Photography Organization
世界摄影组织是摄影活动的国际性平台,覆盖180多个国家。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赞颂世界上最佳作品与摄影师,提升摄影相关话题的关注度。我们与全球的个人摄影师和行业领先的合作伙伴都建立了长久的纽带,为此我们引以为豪。世界摄影组织每年举办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包括:2020年第十三届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摄影竞赛——索尼世界摄影奖,当地会面、讲座,以及专注于影像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欲知更多详情,请访问 www.worldphoto.org。
以上内容来自「PHOTOFAIRS影像艺术博览会 」
了解更多资讯,浏览官网 photofairs.org
微信:搜索公众号 “PHOTOFAIRS影像艺术博览会”
微博:weibo.com/photoshanghaicn
Instagram:instagram.com/photofairs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