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六(8月8日)下午“附近的消失:艺术小生态中的邻居”展览开幕,本次这个展览如前言所述是关于方糖、罗马湖、1005三个艺术区的邻居艺术家的展览,方糖确切来讲不是艺术区而是居民区,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因为租金等因素选择告别艺术区进入到居民区,罗马湖的艺术区生态是不断变化的状态,这两年罗马湖艺术区的流动性变强了,此外1005艺术区是一个已经消失的艺术区,三个艺术区恰好意味着三种艺术小生态中邻居的不同状态。艺术生态变化和艺术区的变化紧密相关,艺术区中邻居关系也在今天频繁的流动中转变,本次展览中有些艺术家即是曾经的邻居,也是现在的邻居。
“附近的消失”展览开幕现场
展览开幕现场来的朋友比预想中的多,有些朋友是三四年没见面的老朋友,也有一些朋友几乎跨越了大半个北京城前来聚会,展览将我们带回到2010年前后工作室时代的展览氛围中。上一次有这样的展览氛围还在2016年前后的花家地小区单元房项目,新老朋友相聚于此,新老邻居也相聚在此,展览成为了相聚的理由,而这种相聚又是对于展览最好的回应。这次展览的组织形式和最终呈现让我们回想起了刚刚毕业时做的展览,这种自发组织的形式在后来日益成熟的展览中反倒消失了,本次展览大部分艺术家用自己新的根据空间的创作来回应展览主题,这种实验性和临时性是如今展览中越来越趋于消失的气质。这次展览集中持续近一周的时间,其中艺术家陈作完全根据本次展览主题创作了大幅绘画,此外还有郭亚冠根据场地呈现了自己的艺术项目,康好贤在现场制作了大的装置作品,赵延斌因为场地限制最终放弃了自己的作品方案,呈现了自己的绘画作品,而绘画的呈现方式也对于展览主题做了回应。
“附近的消失”展览布展现场
本次展览共呈现了以下十三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夏理佳作品
康好贤作品
郭亚冠作品
陈作作品
彭璐作品
王雅慧作品
侯炜国作品
孙亚飞作品
赵延斌作品
邹洪元作品
刘攀作品(部分)
刘艺超作品(部分)
章烟朦作品
本次展览除了以上作品之外,还有苗友临时发挥出的行为,展览开幕前苗友要来看展览,我们已经四年没有见面了,当我见到他时他推着卖水果的电动三轮车出现在了展览现场,我恍惚以为他美院毕业后卖水果,他解释说这是他临时起意做的行为,他把自己居所附近卖水果的老板的三轮车与水果直接包了自己骑过来的,苗友说将水果与大家分享也是一种邻居之间的关系,苗友从美术学院数码媒体专业毕业后从事影像创作行业的工作,这次的临时起意本身就好像这个展览的临时起意,满满一车的水果成为了展览现场的中心之一,围绕着分享和聊天,苗友的临时起意成为了展览现场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苗友和他女朋友满载水果而来
展览结束后大家分享了苗友带来的水果
帮大家烤串的苗友
本次展览正如同主题,现场成为了艺术区曾经和现在朋友的聚会,这种相聚本身也是展览的一部分,对应着消失的是那些还未消失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每一个来到现场的朋友都是这一展览主题的回应着,你们的出现恰恰意味着某种意义上未消失的东西,空间和时间的改变对于人是感伤的,而在这种时刻存在的变化中因为“小生态”中的关系显得富有人情味,艺术是生活的结果,年轻朋友从同学关系转变成为后来的邻居关系,这种聚散中是时间和空间的变迁,而在这种变化中情感趋于成熟厚重,关于艺术区生态的命题是当代艺术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命题,从圆明园画家村到今天,小生态依然存在,之所以存在就是基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情感,虽然今天的通讯和交通手段使得交流变得迅捷,而邻居关系作为学院生涯之后的艺术家关系显得弥足珍贵。他们互相交流,抱团取暖,或者在创作和生活中彼此塑造,由此艺术区中小生态的意义才得以彰显出来。
从展览开幕聚会到夜幕中告别的年轻艺术家们
有聚就有散,“附近的消失”就像是我们所经历的宿命,最终一切都会消失,展览终究也会消失,“附近的消失”这一展览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关注那些消失的和即将消失的,最终这一消失的展览在以后某个时间可以出现在曾经来过的人脑海中,或许这样才是永恒,这或许就是展览的意义。
展览未使用的两款海报,英文翻译后来调整了。
最终版本的展览海报
在接下来,我们将以专题的方式来呈现每个参展艺术家对于主题的思考,以及自己创作和主题之间的关系,欢迎继续关注“附近的消失”展览后续。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