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她在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都无不超越前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手工业制品也得到兴盛发展。这些都给印章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加之当时有用印之嗜,厚葬之风,生前官民皆人手一印,死后随之殉葬。因此,汉代印章特别发展与成熟,不论在形制工艺,印钮等方面都极为完备精美,一直为后代篆刻家作为学习的典范,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所赞赏。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与读者分享汉印临摹、创作等相关知识。

汉印美的表现形态
汉印的美到底表现在何处?它的基本形态有哪些?按传统习惯的说法,有章法美、刀法美等;按美学的观点说法,有阳刚之美、雄健之美、阴柔之美、娟秀之美等。在今天,我们仍应以这些观点来归纳或总结,也可以新的审美角度,来重新评判其某些艺术现象,归纳其异同。现试从汉印的特点出发,以线条、结构、刀笔、情趣等几方面归纳分析之,以供参考,未尽善之处,尚望读者批评指正补充,或待来日充实之。
汉印的情趣美
汉印中的情趣美,是字法、章法、笔意、刀味、残蚀等综合美的升华与表现,也是检验与衡量汉印艺术性高低的标准。艺术性较高的汉印,它具备有多方面的美,艺术性较低的作品,这些美含量较少或欠缺。美的因素不具备的,或是相反的因素,则是低劣或丑恶的作品了。汉印艺术性的主要表现是在情趣和力量的生动上。具体可从情趣美、力量美、生动美三方面略述,因篇幅有限,今日仅论述生动美:
生动美
汉印中的情态,无论是具有雄健、豪放的阳刚之美,或是具有温润劲秀的阴柔之美,或是温静、沉着、含蓄的内在之美,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具有生命力的生动之美。其大动作的是气势雄强,其小动作倾于内在的是韵律柔美。无论倾向于外表,或潜藏于内在的美,都不能做作,而必须是自然。如具述如次:
1.气势
在汉印的将军印中凿印一路,或南北朝中部分官印,亦多以槌凿为之,或部分汉铸印中,都具有雄强之气势,有的表现在笔画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整体的布局上。如“庐陵太守章”有刚劲之气势;“广武将军章“线虽细,但具刚直不屈之气质;“巧工司马”布局有疏密显得略有含蓄浑厚之气势;“部曲将印”则具有坚定果敢之气势。
2.韵律
在汉印中,由于线条的平匀,而偶有变化,则表现出有节奏的韵律之美。其韵律表现形态:有的线条是有规律组成的,也有间距的空间于渐变而产生的;也是有字的结构造形组合而成的等等。这一类汉印的线条大多偏细,有直线构成的,而更多是在曲线中更容易表现出这种柔美的节奏和韵律感。直线的如“杨宣明印”中,“宜”字以横线为主,“明”字以竖线为多,“印”字横中加斜、“杨”字有竖有横有斜,其线数都在三至六之间,并各有等长或长短,这就构成各字有不同较为铿锵的节奏感,全印观之,则似一部合唱曲,而生韵律感。在以曲线为主的印中,“夏延寿”其节奏较缓慢,有似小夜曲之韵律;“王未央印”则是不同空间与不同的圆弧线所组成的较为跳跃的节奏;“公乘舜印”的线条屈曲重叠,起伏感大有如波涛汹涌似的强烈的节奏感。
3.自然
无论是由凿冲而产生的雄强线条,具有强烈力感的气势;或是由琢刻而造成的细柔遒劲的线条,所表现出的韵律感,都必须是自然,好似山涧中流出的叮咚泉水,或是悬崖千尺而下的瀑布,或是峡江倾泻而出的山洪,或是万顷碧波的湖面涟漪。反之若是故意为之,则显得做作,有若东施效颦则破坏了自然。如图中“军假侯印”,线条粗细匀称,结体横平竖直或斜插,极舒展自然;“赵果成印”中,笔画多者减之,笔画少的如“果成”二字,皆增成有屈成二画之地,均不感觉多余或不足;“胡广之印”,线有穿插,空白与字的大小,分布均较妥贴自然而不觉多占之举;“牙门将军章“线虽较细,布局严整,亦不觉有呆板之嫌。这些都是属于各种不同字的对象,有不同的安排处理,恰如其分,故称自然。
责任编辑:高佳晨、王隽妍(实习)、蔡子行(实习)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