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将艺术视为推行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一种手段。他于1970年代初已在欧洲获誉为德国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在大西洋彼岸美国的知名度却较低。他于1974年首次到访美国时呈献《我喜欢美国,美国喜欢我》(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现场表演作品(又或行为艺术作品),成为他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之一。
草间弥生(1929年生) 《无限之网》,压克力 画布,116.8 x 91.4 cm.,2004年作。此作可于佳士得私人洽购 草间弥生尝试透过演绎重复图案的绘画和油画,忘记和逃离她幻想中的恶魔。她于2017年接受Artspace访问时谈到自己的圆点画作,并解释︰“我大量绘画(圆点),从而尝试逃避。” 她凭《无限之网》首度在纽约赢得艺评家赞誉,该系列亦是她于拍会上最受追捧的作品。草间弥生并不隐瞒自己的病情,并由1977年起自愿住进东京的精神病院。她现年90多岁,就目前的健康危机,她最近向全世界传达一个信息,表示是时候“战胜和克服不快乐”。
6
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于生命最后数年的痛苦岁月中创出数幅名作,包括《星夜》(The Starry Night,1889年作)、《麦田群鸦》(Wheat with Crows,1890年作)和《嘉舍医生肖像》(Portrait of Dr. Gachet,1890年作)。《嘉舍医生肖像》于1990年在佳士得纽约以82,500,000美元成文,刷新梵高作品的拍卖纪录。
文森特‧梵高(1853-1890) 《圣雷米疗养院与教堂风景》,油彩 画布,45.1 x 60.4 cm.,1889年作。此作于2012年2月7日在佳士得伦敦以10,121,250英镑成交 梵高1889年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包括《圣雷米疗养院与教堂风景》( Vue de l’asile et de la Chapelle de Saint-Rémy)均在圣保罗疗养院(Saint Paul de Mausole)完成,这座疗养院原为修道院,后来改建成私人精神病院。 他急迫的笔触、厚涂色彩和隆起的纹理,为二十世纪初的表现主义铺平道路。可是,梵高在疗养院时既要兼顾精神健康,也要专注创作,难以取得平衡。他在致弟弟西奥(Theo)的信中写道︰“要牺牲自由,远离社会,心无旁鹜地专心创作……我开始感到很吃力了。”
保罗‧塞尚(1839-1906) 《水果与水壶》,油彩 画布,48.6 x 60 cm.,1888-1890年作。此作于2019年5月13日在佳士得纽约以59,295,000美元成交 塞尚在阳光普照的家乡过着简朴的独居生活,亦改变创作方向。他尝试运用透视法,并在作品中使用短小的影线笔触、鲜明浓厚的色块和不规则的光线。如今,来自塞尚晚年这段开创性时期的作品在拍卖会上受藏家追捧。《水果与水壶》(Bouilloire et Fruits)曾是S.I.纽豪斯(S.I. Newhouse)的传奇珍藏之一,于2019年5月在佳士得纽约以59,295,000美元拍出,远高于4,000万美元的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