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叶坚华

中国铃铛收藏界的代表性人物。


自幼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十分喜爱历史文化和古典文学。近30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收藏古今中外的铃铛情有独钟。尤其是了解到国外铃铛收藏人员众多、历史悠久,而且日趋升温,国内铃铛收藏还是空白时,他感到有责任传播和扩大铃铛收藏这一门类,弘扬中国千年的铃铛文化。


一路走来、一路积淀,一路收获、一路播撒。他的铃铛收藏前十年以收藏为主,后十年以研究为主,第三个的十年以传播为主。可以说,不断从量变到质变,从兴趣爱好到悉心研究,再到文化传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发展轨迹。





十年的百淘千觅给叶坚华带来富足感



叶坚华的铃铛收藏纯属偶然。九十年代,在一次到美国出差的机会,他偶然看到作为纪念美国独立的独立钟仿制纪念铃铛,这个铃铛制作精良,形态别致,具有较好的纪念和收藏意义。于是,这个小小的铃铛给他带来了收藏的灵感,也在往后漫漫的铃铛收藏历程中,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愉悦和满足。


搜寻铃铛的过程就是一种寻找乐趣的过程。一个个铃铛有一个个故事,在铃铛寻觅收藏过程中也同样发生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有一次到成都,同伴们去了景点参观,他却一头扎进了景点附近的古玩市场,等同伴们游玩回来,他已经捧着10余个藏羌风格的铃铛如痴如醉,大呼过瘾。还有一次去布拉格,在这个美轮美奂的东欧之城,他无心观赏周围的风景,却一头扎进古董商店里流连忘返,虽然语言多有障碍,但通过简单的英语和手势比划,竟然和捷克古董商店里的老太太交流起了铃铛收藏,还买到了几个十分罕见的欧式铃铛,虽然错过了一些自然风光的游览,但铃铛中蕴含的文化让他不虚此行。


上网查找铃铛的踪影也成为了搜寻铃铛的重要途径,他会抓住任何一点点蛛丝马迹寻觅铃铛。有一回他看到一个鹦鹉造型的青铜竖铃挂在古玩交流网上,立刻找上门去,没想到铃铛因为长时间没人问价,已经被移走了,于是他留下了电话,拜托店主帮忙再找找看,经过一番周折,最终还是买到了这个铃铛。一来一去,也认识了不少有类似收藏爱好的朋友。


软磨硬泡又是他搜寻铃铛的另一个法宝。一次,在一个铁壶店里偶然发现了店主购买的日式钟形铃的摆设品,因为是摆设品,所以,店主不肯出售。铃铛很是古朴美观,他越看越喜欢,坐在店里和店主绕了半天想要买下它,在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后,店主终于还是忍痛割爱了。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当然,也会发生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有一次,在贵州西江苗寨,他发现有户人家门口挂了一个木铃铛,造型很罕见,想冒昧敲门买下,不料家中无人,于是一直等到很晚,还是没能等到,因第二天要赶飞机,只能留下了遗憾。


目前,叶坚华已经收藏铃铛3800余种,涉及古今中外铃铛4200余个。原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用“小众大家”对他铃铛收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传承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又一新的领域,是填补中国收藏领域的又一空白。


他曾经为自己铃铛的收藏写下了一首小诗:







   百淘千觅五洲寻,

   日增月积铃铛情。

   古铜今瓷形各异,

   有痴无悔乐中行。





十年的悉心研究给叶坚华带来成就感




经过前十年的不断积累,使叶坚华慢慢地从铃铛收藏转到了对铃铛的研究。对于每一个亲手“淘”来的铃铛,他都会仔细加以保养,除锈、防尘等,使原本“蓬头垢面”的铃铛到了“铃铛大家庭”以后都能焕发出光彩。同时,对于铃铛中蕴含的造型学、美术学、音响学、文字学、冶炼学等,常常触动他不断去汲取与铃铛有关的各类知识。许多铃铛都有它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传奇故事,叶坚华通过有关书籍、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加以了解和佐证。有时还通过专门向专家请教或到实地考证,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才肯罢休。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有一次他在古玩城觅得一个相貌别致的铜钟。它没有华丽的纹饰,粗看普普通通,细细端详却发现在钟身有一圈神秘的字符。开始以为是藏文或满文,但都求教无果,经过几番周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一位热心女士在网上告知,所刻文字系古泰米尔文。文字大意为“敬奉给印度湿婆之神的一只钟”。但这是古泰米尔文,很难识别,就像中国的古篆书给外国人看一般困难。有一位朋友送了他一个铃铛,上面刻录了1938-1970、1970-1972、2002三个年份段,是上海交通大学创办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时专门限量定制的纪念铃铛。为了深入了解这个铃铛的“来龙去脉”,他从网上找资料,又专程到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去实地求证,终于了解到一段沉重的历史:1938年-1970年,“伊丽莎白皇后”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邮轮,有“大西洋第一夫人”之称。1970年-1972年,香港船王董浩云斥资320万美元购入该邮轮,拟耗资540万美元将其改装成一所教育用途的流动大学,命名为“海上学府”。但是在即将改装完毕时,于1972年1月9日不幸遭遇一场大火,把邮轮彻底焚毁,并沉没于香港海域。2002年,由董氏东方海外基金会捐资500万元,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创办“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并专门限量定制了一批纪念铃铛,上面刻有“伊利莎白皇后号”,以表达一份曾经的感情。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凡此种种,叶坚华都会孜孜以求,刨根问底,不断学习探究,并触类旁通,吸取养分,增长知识,使铃铛文化有了较大的积淀。经过梳理,他把自己收藏的铃铛分成了30个系列,并整理出30个资料故事,为积累铃铛文化素材,传播和推动铃铛文化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





十年的文化传播增强叶坚华的责任感



近十年来,叶坚华一直致力于对铃铛文化的传播上。中国铃铛制作和应用虽然历史悠久,但是,收藏和研究却起步较晚,对于铃铛文化的传播则更加滞后,这不禁让叶坚华感到有一种无形的责任压在了他的身上。小小铃铛虽然让他心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富足感”,但如何在传承中国浩瀚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壮大铃铛收藏爱好者的队伍,让“独乐乐”转化为“众乐乐”,成为了他对铃铛收藏意义的新认识。


于是,叶坚华做起了铃铛文化的传播者、宣传员。他给收藏协会的会员讲课,讲述铃铛的历史、种类、形态和用途;讲述铃铛的鉴别和欣赏;讲述自己铃铛的收藏经历,使广大收藏爱好者得到很大的启发,激发了他们收藏铃铛的兴趣。他向职工群众讲课,让广大职工群众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对铃铛有了了解,产生了兴趣。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2013年7月,叶坚华在上海举办了全国首次的“铃铛文化展”,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各种报刊、网络相继报道,使铃铛收藏这个门类初露峥嵘。2014年11月15日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主办、上海市收藏协会、静安区收藏协会协办的“叶坚华铃铛收藏文化展”隆重开幕,这次展览规模之大、展品之丰、影响之广可以说是空前的,短短的10天展期,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约一万五千多人参观了展览。网络、微信、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竞相宣传报道。期间还举办了铃铛文化知识讲座、首日封签发活动、微信互动有奖活动等。令人惊喜的是,在参观者中,许多年轻朋友和一线白领占了绝大多数,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铃铛价值不高,人人都可以拥有、可以亲近、可以使用,当然也都可以收藏,充分说明了铃铛文化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的在留言簿上写道:铃铛文化,由小见大,起点朴实,寓意深刻。有的写道:叶坚华先生为中华文化传承填补了一项空缺。还有的感谢叶坚华拿出珍品与大家分享,使“独乐乐”变成“众乐乐”。所有这一切都激励他必须加倍努力做好铃铛文化的传播和宣传。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可喜的是,作为中国第一个与铃铛有关的收藏组织,“上海市收藏协会铃铛文化收藏沙龙”在他的发起和推动下正式成立了,从今往后,铃铛爱好者有了自己的“家”。2016年,由他亲自编撰的有关铃铛研究和鉴赏的书籍《美姿雅韵赏铃铛》,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发行量达到12000册。2016年9月18日,上海开出中国第一家铃铛博物馆——“中成铃铛私藏馆”,而后更名为上海寰宇铃铛博物馆,为弘扬中国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对铃铛文化的传播,叶坚华还寻找一切机会增进铃铛文化的交流。2014年以来,他与我国其他城市铃铛收藏代表人物邢野、瞿弦和、张树信进行了交流,对铃铛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作了深入的探讨,结成了友谊。2014年美国第一期的铃铛杂志上对叶坚华的铃铛收藏进行了专门报道,第一个在国外媒体上宣传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铃铛文化。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龙膝扬扬,和铃央央”,铃铛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知识和启迪。铃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必将在肥沃的中华文化大地上茁壮成长、发扬光大、结出硕果。




正在展出

惠风和畅·铃动临港

铃 铛 文 化 收 藏 展

| 展期 |

2020年8月10日 - 2020年10月25日

期待您的到来

(点击下方图片可查看相关展览详情)


↓ ↓ ↓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 🙋 🙋 

想要了解更多临港当代美术馆动态?

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

添加“临港当代美术馆管理员”为好友

更有LCAM活动交流群

期待您的加入!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免 费 开 放       Free   Admission

藏家介绍 | 叶坚华的铃铛情缘  临港当代美术馆 叶坚华 铃铛 藏家 情缘 中国 收藏界 代表性 人物 古代 文化 崇真艺客

温馨提示:可免费停车
团队参观可在后台预约导览
联系电话:2095 2173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