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展时间
现当代艺术
8月13日至15日
上午9:00至晚6:00
拍卖时间
现当代艺术
8月16日(星期日)下午3:00
地点
北京昆仑饭店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2号
郎静山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他独创“集锦摄影”艺术,并兼融南齐“谢赫六法”,以实现画面的如诗意境。
郎氏1926年至1937年间任上海《时报》新闻记者,1927年与胡伯翔、陈万里成立“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次年春举办首届影展,为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影展之一。1930年郎氏涉足摄影教育,于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学习班,开创我国摄影普众先河。
郎静山手持他的爱机GRAFLEX
1931年,“静山摄影室”开张,专门从事人像和广告拍摄。自1921年起,郎氏参加各类国际沙龙,作品入选千余次,获奖无数,先后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美国摄影学会接纳为高级会士。1980年,郎氏获美国摄影学会颁布“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为其摄影生涯之巅峰。
1939年,为庆祝摄影发明百年,郎静山举办了一次个展,该展首次展出数幅集锦作品,引起极大反响。所谓“集锦”,即运用摄影暗房曝光技巧,集多张底片局部放印于一张相纸之上。郎氏集锦摄影以山水为母题的作品最具代表,如《春树奇峰》、《孤亭绝嶂》等,取材现代却营造出古典美学之空灵诗意。
本场拍品多属集锦创作,既涵盖亭台楼阁、山崖绝壁等经典元素,又不乏裸女、飞禽类少见题材。
Lot 681
出版:《海外遗珍:郎静山集锦摄影收藏展》,帝门艺术中心,台北,2005年10月,第26至27页(同一影像)
参阅:《摄影大师郎静山》,中国摄影出版社,北京,2003年7月,第45页
1977年,郎静山应友人之邀制《孤亭绝嶂》,此作采用北宋院派“纪念碑式”山水形制,融和“三远法”透视手法,展现山峦巍峨之气象,重峦叠嶂间掩映双层六角攒亭,既提供视觉缓冲,亦在云雾缭绕中营造空间的层次感。题识中的“宋铭”为郎静山好友,亦是知名摄影师,宋氏为友贺寿,特请郎氏摄制此帧,其构图与之前作品稍有差异,更凸显群山巍峨之势,表“寿比南山高”之美好寓意。宋铭1918年生于河南南阳,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生,1949年迁居台湾,好摄影,屡次入选中外影展,曾在新加坡和台湾影展获奖,也时常撰写艺评发表,颇具影响。
Lot 688
郎静山(1892-1995) 烟村初稼
1941年 银盐相纸 摄影 43×18.3 cm
出版:《集锦照相概要》,郎静山著,1941年,图版9
(烫印题注)
1941年仲夏,郎静山制《烟村初稼》赠予挚友美国摄影师唐·洛文(Don Loving,1902-1973)。洛文与郎静山同属美国摄影学会会士,曾任该学会副主席,二人友谊延绵数十载,即使在战时,仍设法了解彼此近况,洛文还曾为郎静山所在机构捐款,以促进摄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本作收录于郎静山1941年出版的中英双语《集锦照相概要》一书中,该书仅选登了十二幅集锦摄影代表作,而在这些作品里,郎静山又选择了这件《烟村初稼》赠予洛文,也侧面印证了这件作品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
Lot 685
郎静山(1892-1995) 柳塘荡舟
银盐相纸 摄影 23×29.5 cm.
参阅:《画意·集锦·郎静山》,萧永盛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4年6月,第140页
风景题材集锦《柳塘荡舟》如诗如画,柳叶掩映芊芊丝绦,水面闪耀粼粼微波,三名船夫奋力摇橹划桨,远山环绕,绵延数里。船夫的动态与柳枝、水波构成舞蹈般引人入胜的律动。“树”在郎氏摄影构图中尤为重要,他在论及“集锦照相”技法时曾指明树为风景点缀要义,无树则穷山恶水,且四时寒暑,以树才有表现象征。柳树为郎静山钟爱之素材,其疏密有致、柔韧有力,同株柳树题材也出现于《钓罢归来不系舟》、《丝柳拂舟篷》等作品。
Lot 686
郎静山(1892-1995) 吴门归棹
1933年摄 银盐相纸 摄影 40×29 cm.
出版:(以下皆为同一影像)
《郎静山:中华大典六十年摄影选辑》,中华美术院摄影研究所刊行,台北,1971年
《摄影大师郎静山》,中国摄影出版社,北京,2003年7月,第5页
除集锦外,郎静山很多实景相片也极具史料价值与艺术性。《吴门归棹》摄于1933年,真实定格了江南水乡的市井生活,小楼白墙灰瓦依水而筑,错落有致,水路上船家摇橹划桨,岸旁羊肠小径绕行村郭,行人三两,一派繁忙景象。此时郎氏艺术语言已日趋成熟,纪实基础上更讲求意境与视觉表现,作品常流露出文人关怀。
Lot 687
郎静山(1892-1995) 英雄独立
1960年代 银盐相纸 摄影 36.7×29.4 cm.
出版:《中国文选》,中国文选社,台北,1969年5月,第25期,封面
本幅为《中国文选》封面原稿
鸟兽题材多作于1960年代,有梅花鹿、仙鹤、山鹰等形象,寓意吉祥。《英雄独立》中,山鹰器宇轩昂立于劲松高枝上,目不转睛仿佛准备随时出击。此作亦取材自传统花鸟画,如五代名家黄居寀笔下禽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
Lot 683
郎静山(1892-1995) 美人胡为隔秋水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制 银盐相纸 摄影 30×40 cm.
出版:《华冈博物馆珍藏郎静山先生集锦摄影》,中国文化大学华冈博物馆,台北,1998年,第83页(同一影像)
参阅:《摄影大师郎静山》,中国摄影出版社,北京,2003年7月,第81页
裸女题材在郎静山创作中所占比例不大,目前所见仅1930年代与1960、70年代有少量存世,其价值不容小觑。郎静山认为人体摄影能培养光影之感,习西洋造型效果,“裸体以美的曲线和线科,能表现出纯真、纯善、纯美的意境”。然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普遍保守,此题材推广受阻,到了六十年代人体摄影已经成为重要门类,故模特也大方地在镜头前一展芳容。
Lot 684
郎静山(1892-1995) 池中倩影
1970年代制、1975年题 纯棉无酸超光滑美术纸 黑白摄影 30.5×23 cm.
参阅:《摄影大师郎静山》,中国摄影出版社,北京,2003年7月,第83页
《池中倩影》以1971年版《女人体》为原景,运用暗房技术将底部处理成池塘,水面浅没少女脚踝,她倚靠山石低头俯视,面容清晰倒映水中,顾影自赏。
Lot 682
郎静山(1892-1995) 大千居士
1968年摄 银盐相纸 摄影 38×30.5 cm
参阅:《华冈博物馆·珍藏选辑十四:郎静山摄影》,中国文化大学华冈博物馆,台北,2011年6月,第94页
在郎氏肖像摄影中,张大千像最具代表,不仅拍摄数量多、时间跨度长、大千各式姿态也经常作为素材出现在集锦作品中。《大千居士》摄于1968年,郎氏精准捕捉大千气定神闲、笑面盈盈之态,可谓妙手天成。
更多精彩内容....
扫描二维码预约观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