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编者按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孤山社址有一条“鸿雪径”,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今辟专栏“寻味孤山”, 时间轴以光绪甲辰创社至2003年百年华诞,有重点地介绍西泠人物、收藏、旧事,以此缅怀前辈先贤,表彰懿行美德,激励我侪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早期社员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童大年

(1873-1953) 


童大年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1953年,享年81岁。原名暠,字幼来,又字大年,以字行;号心龛,又作心安、星、醒、心庵、惺庵、惺堪、性涵、恂谙、省葊等,均以谐音出之;其他尚有燊道土、四香佛子、蘧道人、古瀛处士等名讳。所居名依古庐、安居、雷峰片石草庐、敏树斋、醴芝室、嘉荫堂等。曾得大块天然绿松石,状如卧云,故以架供之大厅而又增绿云盦及绿云山房之名。祖居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崇明有古瀛州之传说,故名讳中有古瀛处士。


童氏之父兄,皆名于时。诗文之外均以金石书画受到公众的承认。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身居老五的童大年自幼也便不同凡响,显露出艺术的多方面才能来。8岁那年,就能治印,写篆亦颇具体势。1895年,进沪宁铁路购地局工作。1899年,与武进黄山寿一同游宦天津,同任哈达端方伯及文劭儒观察莲幕。1900年,直隶总督请哈达端介绍,欲请童氏去襄理政务。童氏以其人乃祸国之辈,不屑与之同流合污,乃与黄山寿南归。归途备历艰辛。黄氏为绘《鳌峰归隐图》以赠。童大年于图上题诗一首以见志:“仓卒且离鼙鼓声,亲衰敢不惜余生。从今归作鳌峰隐,不愿诸候问姓名。”南归后,曾短期在沪宁一带实业界任职,然其精力仍在金石书画,名声鹊起。1920年,因厌于公务及人际关系遂辞职在家,靠艺为生。30年代初,应挚友胡朴安之请,曾任江苏省民政厅秘书年余。1932年“一·二八”后携家居杭州。1937年“八·一三”后举家寄住胡朴安府,直至1948年返杭。除西泠印社社员外,未闻有其他头衔。





如果您到过西泠印社,也许会被一副石刻篆文联吸引住:“西印结千秋社,东汉石传三老碑。”联旁记曰:“西印社卅周纪盛,癸酉春仲童大年题。”这副对联,文既工稳而又切题,书则颇得两周金文之神韵,可知是前辈老手。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童大年撰

释文:西泠印结千秋社 东汉石传三老碑


童大年自幼受父兄之熏陶,与金石书画结下70多年不解之缘。其父松君,字叶庚,江苏崇明人,科举出身,曾任德清知县,喜西泠之水木清华,晚年即移居湖上。童父学识渊博,诗文鉴赏以及金石书画皆都精擅。所创《益智图》,比七巧板更为奥妙。又用《益智图》人印,可谓独一无二,寒舍即藏有“庚”、“长寿”两钮。生五子,大年最幼,故又号“松下第五童子”,或“金鳌十二峰下第五童子”,均曾刻之为印,而所作印谱则称《童子雕瑑》。三兄名晏,字叔平,为有名的奇士,画、印、诗可称三绝。


童氏的四兄昇,字季泰,也是金石书画界人物,而且学问渊博,有“万宝全书缺只角”之美誉。只是英年早夭,名声不彰,作品也少。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童大年刻 童子雕瑑   西泠印社藏

童大年在西泠诸老中,是位很有影响的大家。西泠印社于民国23年(1934)曾集当代印人作品成10册《现代篆刻集》,一册十页。一般每家仅占一页,而第8册《童心龛刻印》则为童氏专集,其印之为世所重者如此。


童大年如其父兄而身兼众艺,论者皆认为以印为首。其作品曾集谱行世者,除上述两种外,还有《依古庐篆痕》。他曾临摹过古玺、汉印以及明清印作百余钮,都是遗貌取神的力作,极其精妙。他还为许多古人刻名印,有的还连刻多方。


在近百年来的印人中,能身兼众长、手幻多彩的首推两家:童大年与王冰铁。这两位前辈可以在各种印材上创作各种印格,真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了。当年,吴昌硕、陈伏庐、邵裴子等均极推重童氏,赞他“刻什么是什么”,论交数十年,轶事甚多。尤其是邵裴子,曾得童氏为之刻印数十方,方方精妙。并多引经据典,在边款中标明该字的出处。


童氏长于西泠,自然能刻浙派;尤服膺赵之谦,对之研究颇深;但这类作品在数量上不多。他的斋称为“依古庐”,曾用此名作印谱,可知他是以古玺、汉印为主。童氏承父兄之馀烈,三代彝器之类均有收藏,故尤多以钟鼎入印。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童大年刻 幸梅书屋   西泠印社藏





童大年的书法在艺术界亦颇有地位。童氏的书作,各体都有,以篆文最为重要。他在七八岁时,即由父兄教他《说文解字》,并要他写篆文。从八岁会刻印以后,对于篆书的研究与书写就更加自觉了。其父是当过官的,家里收藏丰富,学起来更觉容易些。他十七八岁时,凡见到各类金石以及印章上的篆书之奇特者,一一细心双钩下来,以作为写篆字或治印时的参考。后曾加以整理,辑为《依古编》四册。叠经战乱,稿本已尽散失。由于有过这一番功底,所以童氏所写篆书十分严谨,陈伏庐曾赞他“字字皆有来历可言”,确非诳语。当年,他每与人争辩某字可通,某字不可通,并引金石为证,如数家珍。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童大年作 七言对   西泠印社藏


所作篆书,高古淳厚,使人望之直如一纸精拓,古韵喷薄而出。其线条柔中带钢,有誉之为“化百炼钢为绕指柔”者。由于这个原故,景区与金石书上,每见其题字。除了前述“西泠印结千秋社,东汉石传三老碑”外,据《西泠印社志稿》卷四曾另有二联。一为石交亭联:“石交几辈共晨夕,山色两湖无古今”;另为宝印山房联:“彝鼎图书自典重,金石刻画臣能为”,下署“癸丑十月初吉,崇明心安童大年集句作篆补壁。”

 

书法以外,画亦精妙,尤以所作没骨花卉与焦墨山水最为世人宝爱。童氏治艺极勤,数十年挥毫、奏刀从未间断,故作品面貌时呈新样。晚年所作没骨花卉,在花、叶之向背、正侧上甚用功夫,每能以写意之画而出写实之形神,是为一绝。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童大年作 书画扇面   西泠印社藏







民国23年9月,由余绍宋主编之《东南日报》副刊《金石书画》第一期出版,上有童大年先生之润例一则,兹录于此:“童心龛先生,名大年。精篆隶,兼工铁笔。历50载,名重寰瀛。近居武林,题养多暇。研究金石,乐此不疲。凡慕先生手笔者,件交沪杭各笺扇庄、西泠印社均可代收,或径交杭旧藩署宾官弄60号本宅。详细润格,函索即寄。邹适庐、项兰生、余越园、陈伯衡、高野侯、邵裴子同启。附录略例:堂幅6尺12元,5尺10元,3、4尺8元。屏条减半,楹联6尺8元,5尺6元。3、4尺5元。扇、册4元。石章每字朱文2元,白文元半,牙章加倍,墨费加二成。”


在《童子雕瑑》中,有年逾古稀的童大年自己写的一篇序言,对研究童氏很有价值。该书出版数量甚少,今特录此以飨读者:


先大夫松君公少擅书画、铁书,壮乃渐辍。叔平三先兄继起。余6岁,伯英、仲文两先兄与先姑母陈次第教之识字读书。每于灯下见叔兄治印,辄喜而不寐。及旦,视拓文,且甲乙之。8龄习篆,泥其削正。数年后,稍能自刻。光绪甲申秋,随任德清署,延师课读。不喜时艺,暇仍刻画。戊子秋,先大夫既得请卸任,回省,不数月,吏绅因婪索不遂,证陷镌级,泊如也。


已丑冬,与叔平、季泰两先兄合作《无双谐》《剑侠传》人名印,缩摹《秦汉瓦当文印》三种。旋得青田原坑石数十斤,就其材解为大小数百方。六面刻之刻尽复磨,磨尽复刻,再磨再刻不已。尝作《高士传》《列仙传》人名印,及摹周、秦、汉、魏官私玺印若干方。随作随弃,乐此不疲,亦从吾所好耳。


性刚才拙,落落寡交,而喜从长者游,与名流耆硕相契合。年18,率刊《韫玉山馆润格》为贳酒资,亲故不斥其妄而称许之。嗣乃钩摹金石文字,及玺印原拓各谱,究心殷契、籀篆、分隶之学,以期取法平上。但竭60余年之精力,应寰宇人士之索取,所作不下万千计,而犹未入古人神化之境,阐发印学精微之蕴,能无惭憾乎。10余年来,又以作画故铁书时复间断。人皆惧其衰也,趣以自用各印之什一拓行之。


嗟乎。扬子《法言》曰: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况予一生坎壈,艰苦备尝。自幼而壮、而老,未得从容宁息。水厄二遇,火厄三遇,兵燹复五遇,余尤多难堪之状。始举其略,识于各印边跋中。览者如逢其人,如闻其语,知其梗概,即作童子雕篆观可耳。


癸未岁寒古瀛处士童大年跋于沪西安居寄庐绿云盦,时年71。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童大年刻 得心应手   西泠印社藏

 

由于童大年既继承父兄之收藏,复自己在杭、沪、宁、津间广为收集,所以所藏金石、青铜器、石刻、玺印、玉器、陶瓷、砖瓦、书画、造像、奇石等实是不可胜计。他自幼研究有得,眼光牟利。能辨其真膺,别其优劣,所以古董贩子反倒要来请教他。


童氏自30年代辞职在家,以艺术自赡。对于各类古董,他主要是爱好收藏。和友人交流,互换藏品,也是常有之事。在印款及书信上,常见到以金石送邵裴子之记载。


在《东南日报》副刊《金石书画》中,每见有“崇明童氏绿云山房”藏品的图文。其重要者如:“商画象壶”(此与美术博物馆之“商四耳彝”同类)、“师显敦盖”“孟辛父鬲”“鹄叔鼎”“北魏太和二年乐安公主造涂金石像”“北魏比丘尼法光为弟刘桃扶造像”等。可见,其藏之富。





本文摘录自《西泠印社志稿》、林乾良著《西泠群星》

责任编辑:高佳晨、王隽妍(实习)、蔡子行(实习)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寻味孤山】早期社员:童大年  西泠印社 孤山 早期 社员 童大年 编者按 西泠印社 岁月 印社 发展史 社址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