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牵动人心的灾难总会突如其来,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来得却更加猛烈:全国动员、集体宅家,所有中国人都度过了一个别样的春节,所有人都经历了自己或大或小、或悲或喜的故事。这是一段难忘的集体记忆,更是一段值得书写的集体记忆。

此情此景之下,当音乐剧《那年那时那座城》创作的机会真正落在编剧韩丹妮身上时,虽然让她倍感压力,但集体的智慧发挥了巨大的能量:所有主创成员一起出谋划策,导演周小倩甚至把出征和凯旋的画面都描述了出来,使得剧本大纲在短时间内迅速成形,这也给了编剧极大的信心把这个戏写好。而后,在副导演闻小炜与瑞金医院一次又一次细节沟通下,加上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其他主创加入其中,使得这部作品最终得以呈现在舞台上。
音乐剧的大部分情节都取材于新闻报道及医务人员口述。真实的故事有力量、有温度;但对创作者来说,戏剧化却有难度。真实的感人情节放上舞台未必感人,毕竟真实的事件人们已经在新闻和纪录片里看过了,那么戏剧能传递给观众的又是什么呢?

构思之初,编剧曾与朋友谈论疫情以来的感触,那么多生离死别、那么多无可奈何,朋友说了一句“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于是时光与生命的思辨便戳中了她的内心。
后来主创们去瑞金医院采风,听医生介绍说,他们给医疗队专门配备了心理医生。在援鄂最艰苦的那段时间,有医务人员出现了心理创伤的症状,心理医生的办法是鼓励大家写一封遗书,释放压力、看破生死,从而获得一个平和的心态继续投入战斗。

中国人似乎是忌讳谈论死亡的,但对死亡的恐惧的确是近些年萦绕在很多人心头的一个命题。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积极的生命态度是活在死之中,勇敢地思考死亡、面对死亡,才能在有限的时光中获得生之存在的意义和真正的自由。
然而,这不仅是抗疫战场上每天直面生死的医务人员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然会面对的问题。剧中,主人公时光的蜕变和成长是故事的主线,而促使她思想转变的正是那一次写遗书的经历,像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更像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时光本身也许是没有意义的,但因为生命的存在,一切便鲜活起来。

《那年那时那座城》的主人公时光更是一个有血有肉、会任性、会迷茫的普通人。疫情对她来说也是一个突发事件,她的经历是千千万万年轻医务人员的一个缩影。在这次援鄂战疫中,“90后”和“00后”医护人员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尽管稚嫩,却都稳稳地扛起了重任,迅速成长。
在导演周小倩看来,这就是当下90后和未来00后的样子:也许晚上还在跟朋友一块唱卡拉ok,一不开心就要辞职;但一看到信息说需要人支援武汉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他们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不计个人得失,勇往直前。


媒体上对“90后”和“00后”大加赞赏,这两个标签终于不再是“不靠谱”的代名词。而同为“90后”的编剧韩丹妮认为:过去人们看到的叛逆、不靠谱多数情况都只是表象,背后其实源于个体对自我的探索,这恰恰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除了韩丹妮以外,作曲陈祺丰以及很多演员也均来自90后。
剧中“时光”的扮演者贺梦洁就是其中一员,在她心里:



在海量资料中,有一则新闻给主创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个瘦瘦的年轻女医生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过长长的走廊,她戴着口罩仍能看出鼻梁上深深的印痕,她面对镜头说了一些病人的情况,突然红了双眼,哽咽地说:“我是一个小医生,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医生,但在这个时刻,我也能做一些事情。”
这句话让编剧深受触动:

作为同龄人,我当然理解这种认同自我价值的渴望,但我惊讶的是,印象中都是天之骄子的医生竟然也会有这种苦恼。我们太容易神话医生这个职业,更看不见年轻医生的艰辛。
我在写时光这个人物时,脑海中总是会出现那位年轻女医生纤瘦的身影,以及那颤抖却坚定的声音。一个人、一个平凡人、一个平凡的年轻人,力量真的很弱小,却可以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学着大人们的模样,成为挽救生命的天使、人们心中的英雄。




疫情只是千百种灾难中的一种,
在那年那时那座城,
那一代人遇见了,
就需要那一代人共同渡过。
在瑞金医院采风时主创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人类从未远离苦难,关键要看以什么态度去面对。这让大家想起了2008年广为流传的四个字:多难兴邦。这四个字给了编剧极大的震撼,当时对于正读高三的她,这种基础成语当然不陌生,但正是因为在那样的情境里,她真正懂得了这个词的分量:这就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灾难面前的态度。

一个人闷头在家写剧本的编剧韩丹妮,写到遗书的唱段,泪流满面。但到了最后联排的时候,她却说:

让自己落泪的变成了年轻医护们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时刻。这个桥段在构思之初,大家只是觉得火线入党是真实发生的,我们剧中也可以有。但到最后呈现的这一刻,在看过了那么多迷茫和坚持之后,自己突然明白了信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看着台上年轻的面孔,想着千千万万年轻的身影,意识到我也是他们其中一员,感到十分荣幸。我们都是渺小且平凡的存在,但汇聚起来就是坚实的力量。是的,灾难从未远离,但我们可以共同渡过。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而能通过一个戏记录下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心情、展现我们医护人员的艰难前行,并在未来带给大家生存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在导演周小倩看来,没有什么是比这更有意义的了。
制作出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 出品人:张惠庆 | 总监制:田水 | 艺术总监:喻荣军 | 编剧/作词:韩丹妮 | 作曲:陈祺丰 | 导演:周小倩 | 副导演:闻小炜 | 声乐指导:方琼 | 编舞:李奇 | 音乐总监:姜清华 | 舞美设计:桑琦 | 制作人:黄一萍 | 舞台监督:忻舒婷、朱星宇 | 助理舞美设计:王佳迪 | 灯光设计:陈璐 | 多媒体设计:徐欣 | 服化设计:胡晓辉 | 助理服装设计:刘晓黎 | 道具设计:刘毅 | 音效设计:乔国栋 | 技术设计:徐先根 | 舞美制作监理:赵明 | 灯光设计助理:徐蝶 | 灯光:张兆松 | 化妆:牛春环、毕文宗 | 话筒:许梦缘、张栋柱 | 多媒体操作:周笑天 | 美工:曾友长 | 装置:许金佳、贺正玉、王怀仁、王修文、郑刚 | 吊杆操作:武佳、秦郁杰 | 字幕操作:伊玚 | 剧务:胡晔 | 演员经理:俞晓、陆仁洁、王梓怡、胡玥朦 | 宣传经理:张芊
协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主演:韩秀一 、刘栩斌、王衡、贺梦洁、钱海睿、顾鑫、章静、郭林、袁野、黄晨、贺彬、庞盛之、陈山、朱晔、郭鹏宇、麦朵、卫莱、韩霜、杨景然、周子单、杨艺苓、刘琦
特别鸣谢医学指导:刘嘉琳、王晓宁
鸣谢:王轶轩、杰鑫演艺
海报主图为油画《抗疫天使》,作者靳文艺


|猜你感兴趣|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音乐剧《那年那时那座城》幕后花絮
音乐剧《那年那时那座城》观后感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