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或称“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征明像
文征明画有两幅《真赏斋图》传世,一幅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另一幅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都是嘉靖年间文征明为无锡的收藏家华夏即真赏斋主人所作。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辨》有“按《真赏斋图》传世有八十岁画、八十八岁画二本,均见,全是真迹。”刘九庵先生的《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中也收录了这两幅画,并认为都是真迹。本文主要以上博本为例进行讨论。

真赏斋图
明
文征明
纸本设色
纵36厘米,横107.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文征明好友华夏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收藏家,从事金石书画收藏40余年,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时称“江东巨眼”。
华夏生于弘治七年(1494年),卒于隆庆元年( 1567年) 。华夏自幼“颖敏,识伟志昂”,不仅聪明,且有志向抱负,得到了祖父华坦的喜爱且给予厚望,认为华夏可以光耀门厅。年岁稍大以后,华夏也曾进入到南京的国子监南雍学习,颇有声望。然而命运不济,极有可能在准备继续科举考试的过程中,华夏身患“衄疾”,也就是一种鼻孔出血的疾病。由是,在虚名和生命之间,华夏选择了后者, “遂弃去举子业,绝意进取,唯博古自娱图史是”,以太学生终其一生。

无锡惠山华孝子祠
华氏祖先可追溯至东晋末年的华豪,当时他赶赴长安作战,在长安被攻陷时死于戍所。华豪在临走时曾对年仅八岁的幼子华宝说:“等我打完仗回来,为你结发戴冠。”华豪战死后,华宝终身不戴冠,不娶妻,头上扎着双髻,长大后以兄长之子为后,因此,华宝在南齐时被目为孝子,后人至今立祠纪念。

祠堂内景
“真赏斋”是华夏私家斋园,藏有诸多法帖名画,文征明与之常有往来。这种以书画作为礼物进行社交的行为在当时很普遍,如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即是赠予朋友周密的画作;传世经典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是应友人郑无用之请而绘;元四家之一的王蒙《青卞隐居图》是赠予赵麟之作;还有沈周的《庐山高图》为赠予诗文老师陈宽祝寿之用。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其中对于元代《富春山居图》、《青卞隐居图》等山水作品,美国学者文以诚认为元代文人的山水在相当大程度上可称为“地产山水”或“家产山水”,隐喻着积蓄和财产,控制和失散,主要是对所有权、个人禀赋以及继承权的陈述有种不安定感,是带有人格化的山水。又有学者何惠鉴提出“书斋山水”,即山水画中以文人隐居的书斋草堂为山水画创作的中心母题和画境,如《青卞隐居图》、《东山草堂图》等。到了明代中期,苏州地区出现大量的私家园林,故而画作中多表现私家园林或私人斋室的题材,《真赏斋图》便是这一时期表现私家园林题材的作品。
//////////////////////
文征明师法沈周,早年学“粗沈”,画风较为粗犷,后来则以细笔为主,情调闲静典雅,自有一股“士气”充溢其间。此画中真赏斋掩映于苍松翠柏与玲珑的太湖石之间,可见三间居室,斋主与客人于正中房间对坐,似乎正共同欣赏一幅手卷,一童子侍立一旁。

《真赏斋图》局部

右侧房中两童子围炉烹茶

左室无人,然而透过半卷的窗帘,可见书架上陈列的书籍简牍和几案上的古琴,显示了主人高雅的意趣。

前景中一文士携一仆童,似乎正欲前往斋中会友。



屋后则翠竹一片,左侧湖光山色,景色秀丽,视野开阔。
整幅画构图饱满,用笔细腻多变,设色淡雅清丽,极富文人意趣,创作这幅画时,文征明已是耄耋之年,然而其精湛的笔力、匠心独运的构图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此图的流传著录十分清晰,主要见于清安岐《墨缘汇观》和吴升《大观录》著录。最初的收藏者是华夏,稍后归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子京所有。项氏在图中加收藏印十一方,并加楷书“广”字编号字样。清康熙时为高士奇收存,曾书写了一则题跋,钤“江村高士奇”、“竹窗”印二方。第四个收藏者是乾隆时的安岐,钤“古香书屋”等印四方。大约在乾隆后期进入“内府”,图上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籍”二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赐给了当时的军机大臣孙毓坟,孙氏五代收藏,少不示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