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一刻

古典芭蕾的缤纷世界
从入门宝典到经典名作
导师 吴洁
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舞迷中有着“博物馆版”的经典地位

马林斯基剧院“博物馆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首演
本期“在线一刻”《古典芭蕾的缤纷世界》系列
吴洁老师为你详细解析它的创作历程
从而讨论其经典性是如何确立的
点击音频收听
吴洁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校长,上海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曾在《天鹅湖》《胡桃夹子》《葛蓓莉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堂·吉诃德》《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部舞剧中担当主要角色,也曾参与多部舞剧的创排工作。长期以来致力于舞蹈教育和普及工作,受到各方好评。

♪ 导聆 ♪
之前我们介绍过,芭蕾《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编导拉夫罗夫斯基和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了这部舞剧,探讨了五六年之久,这在舞剧的创作中属于非常长的周期。

亨利·马蒂斯为普罗科菲耶夫所作画像
(原刊于俄罗斯芭蕾舞团节目册,1921)
芭蕾舞编创中,作曲和编导的合作通常有几种模式,一是作曲家很“乖”,编导给一个台本,标明这一小节到那一小节的舞段需要什么乐器、什么质感,什么色彩,表达什么情绪,作曲家按照这个要求进行创作,这种音乐完全从属于编舞者,这种情况下,舞蹈和音乐十分贴合,比如强势的马里乌斯·彼季帕,在他的舞剧中,音乐都非常流畅动听;
旋律悠扬,自带画面感的《天鹅湖》
有些作曲家,比如斯特拉文斯基写《火鸟》《春之祭》,则是写好完整的音乐,往往节奏和配器都“不走寻常路”,之后一个音符都不会改动,编导根据音乐来编排。
相对“重口味”,令人很难想象如何编舞的《春之祭》
作曲和编导之间经常会有争斗和冲撞,最后达成了一种妥协,才会诞生一个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如此。拉夫罗夫斯基在创作的时候,和普罗科菲耶夫经常交流音乐中的动机,把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泡在博物馆、图书馆里,认真查阅各种资料,引经据典。

舞剧场景中也反映了意大利的民间风情
© Natasha Razina /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大家都知道《罗朱》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小城维罗纳,两大家族之间的矛盾纷争,拉夫罗夫斯基就从各种途径去收集任何对中世纪意大利有所反映的素材,他把找到的这些痕迹提取出来,加工成舞蹈的语汇编入舞剧之中,所以《罗朱》中有许多意大利民间舞蹈,同时,他又考虑到这是一部莎士比亚作品,是来自于英国,因此有些舞蹈的风格源自于英国17世纪的传统舞蹈样式。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1940年首演之前在行业里一致不被看好,编导、乐队都觉得音乐不好,主演乌兰诺娃也觉得颇有难度,这样的"舆情"传到普通观众耳中,大家也纷纷不抱希望。

乌兰诺娃扮演女主角朱丽叶
© RIA Novosti Archive
可不曾料想,《罗朱》的上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开创了俄罗斯戏剧芭蕾的高峰。
《罗朱》打破了20世纪初古典芭蕾的结构,完全反映了生活的场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反映戏剧的冲突,把莎士比亚笔下的戏剧效果和矛盾、人物的细腻情感,以及对于世俗观念的无奈,这样的种种都通过舞蹈语言表现出来,现场震撼人心的音乐,和演员全情投入的表演,让这部舞剧着实打动在场观众,让人揪心落泪,剧中的很多细节让人感同身受。

剧中不乏打动人心的抒情片段
© Natasha Razina /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通常说到芭蕾《罗密欧与朱丽叶》,马林斯基这一版是世界公认第一个被大家认同的版本。虽然有记载说1785年已经有编导编过这部作品,但是没有传承下来,到了拉夫罗夫斯基根据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编创的这个版本,对后世所有的版本都有了很大的影响。
1940年首演之后,克兰科立即在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排演了《罗朱》,在英国,编导阿什顿、麦克米伦都排过这个作品;70年代,努里耶夫、格里格洛维奇也排了《罗朱》。几乎成为所有世界著名芭蕾舞团的必备剧目。
✍ 上海大剧院2006年在国内首创了以剧院为平台的公众艺术教育品牌“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吸引了一批热爱艺术的观众,至今已持续了近15年,也见证了上海艺术欣赏与文化消费群体的形成。
新冠疫情发生后,上海大剧院取消春节假期后原定的所有演出,“艺术课堂”的课程安排也受到了影响。为了继续给观众提供优质的艺术普及课程,因此推出了“艺术课堂”的线上课程。此外,“对话大师”、“艺见”等音视频栏目也先后在线推出,让观众们了解艺术大师们的成名故事,以及文化产业运营的经典案例。
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 在线一刻
🎦 近几年音视频网络平台已经普遍应用,很多观众习惯在音视频平台观看收听在线课程,为了给不便来到现场的观众们提供在线的艺术普及,上海大剧院推出艺术课堂“在线一刻“,内容涉及音乐、舞蹈、戏剧、歌剧等舞台艺术领域。
金牌讲师精品课随身听——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 “在线一刻”以音频节目为主,每期时长15-20分钟(一刻钟)左右,故取名 “在线一刻”,也有“一课”的寓意。将近五年多以来的100余次“艺术课堂”的内容剪辑后持续上线,让无法参与艺术课堂现场活动的艺术爱好者通过在线收听,继续了解舞台艺术的故事,也可以让上海以外的观众能得到在线艺术普及,培养更多艺术爱好者。
20/20演出季首度提出打造云上“T站空间”的构想,以流媒体节目《巡演零号站》为核心,以及立足线下的演出或艺术教育,有计划地产出短视频、短音频等不同形式的自制内容,“在线一刻”将纳入“T站空间”的固定策划,不断推出新的课程内容。
往期回顾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