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物: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坛是2020年浙江美术馆重磅推出的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专题系列学术计划,由浙江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共同主办,从同期举办的齐白石、黄宾虹、吴茀之、张书旂、汪曾祺等具体展览出发,对中国传统迄今的花鸟画创作与理论研究进行深入探究,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邀请三十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齐聚观物,讨论花鸟画的创作及其相关研究,思考与花鸟画密切相关的哲学、美学以及文学等领域的问题。
系列学术讲坛将打破空间阻隔,与公众在线上线下共同展开讨论,构建无墙的学园。系列讲坛还将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同名论文集,梳理专家学术观点,并通过浙江美术馆“盒子里的美术馆”项目在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中开展大众美育普及。

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专题
“观物: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坛
第五讲
物之物化与艺术的真理
时间:2020年9月3日(周四)19:00
主讲人:闻中
(哲学博士,中印古典思想研习者)
· 参 与 方 式 ·
扫描海报右下角二维码
进入直播间在线听讲
美术馆之友可于当日直播开始前半小时
[ 在直播间扫码 获取签到积分 ]
主讲人介绍

闻中,中印古典思想研习者,哲学博士。浙江大学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老子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图书馆文澜讲坛主讲人,华夏文化促进会专家组成员。曾漫游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不同的道院,追随印度僧人学习印度哲学。主要著作有:《印度生死书》《行动瑜伽》《吉檀迦利》《从大吉岭到克什米尔》《梵学与道学》《道德真经集注》等。
本讲概要
花鸟世界,在中国文化里面,原是一类自然之物,被搬进了笔墨世界,从此被艺术化。但往深处讲,离开恰当的主体,艺术原本是不存在的。
艺术固然有其客观的基础,但它本身并不具备真正的客观性。
首先,它仅仅起于人类之需要,是人类的心灵创造,与自然无关,无存在的必然性。再往深处讲,它又仅仅是某些人类的需要,是他们的心灵创造与意义的解释系统,从而构成了一个历时的艺术共同体。客观与艺术,是相互悖谬的。
它所慰藉到的,或许始终只是一些特殊的个体与群体。庄子曰:“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那么,艺术的真理在哪里?它有确定而实然的基础吗?它的生成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心灵与人世的边界?毕竟,艺术之精髓所指,永远只是某些群体,即所谓的艺术共同体,甚至只构成个体意义上的生命学,它们藉此为人之存在而辩护,构成了价值的基础。
在世界不同文化精神的比较与互勘当中,我们乐意接纳这么一种视角,即东西方的精神乃是“苍松翠柏,高处相逢”。此次讲座便在庄子的“濠梁观鱼”与王阳明的“岩中花树”所给出的东方思想境域中,与海德格尔的思想加以比较,为探明存在界的“四方辉映”,或“物之物化”,与“物之艺术化”的双重运动,构成艺术的真理发生的动态本源之所以然。

供稿:李哲宽 石黛
编辑:洪子又
责编:公共教育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