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条》终于上映了!
此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ins上发布了一条特意为中国观众录制的宣传视频,在视频中他说:我是电影院的头号粉丝,一生都痴迷于电影院所带来的仪式感,我最钟爱的就是通过电影的力量逃往另一个世界。

刚过完50岁生日的诺兰,此刻本应是凭借自己的第11部院线长片《信条》收获荣光的时刻,然而在这个特殊的2020年,他却不得已先化身为“拯救疫情下的电影院“的战士:在全美大片搞院线集体撤逃的时候,他不仅坚持原档期,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文称“人类要正视电影院”,呼吁观众在疫情结束后继续走进影院、支持影院。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虽然《信条》最终还是推迟了北美的上映时间,但电博君却在这件事中再次感受到这个温和又偏执、守旧却创新的英国男子所带来的力量,犹如他的电影。
“好莱坞最后一个电影作者”
出生于英国伦敦的诺兰在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机制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斯皮尔伯格曾评价他为“好莱坞最后一个电影作者”。的确,在如何平衡电影的商业价值与艺术审美这个使无数电影人绞尽脑汁的问题上,诺兰总是做得很好。
回望他过去的作品,《星际穿越》披着科幻片的外壳,以雄伟壮阔的太空画面,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盗梦空间》借用无法把握的梦境,在无限开发视觉奇观的同时,也探索着人类意识的最底层;《蝙蝠侠:黑暗骑士》更是将超级英雄电影的思辨性推到了迄今都难以超越的高度。

《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
红绿色盲的造梦大师
诺兰在小时候便被发现是红绿色盲,但这仍阻挡不了他对电影的喜爱。早在7岁那年诺兰就用父亲的8毫米摄像机拍摄出了以玩具小兵为主角的定格动画,种下了电影梦。
大学时代研修英国文学的诺兰毅然怀着对电影的热情组建了“16毫米”社团,正是在这个社团里,诺兰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拍摄出自己的知名短片《蚁岭》和处女作《追随》。

《蚁岭》1997
这两部影片在叙事方式和氛围构建上都体现出绝对的诺兰色彩,《追随》在美国旧金山电影节上映后更是让诺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第一笔拍摄资金。由此,电影迷弟克里斯托弗·诺兰才真正开启了自己的造梦之路。

《追随》1998
从2000年的《记忆碎片》开始,到2017年的《敦刻尔克》,诺兰带给了我们太多的经典和惊喜。他的10部院线长片,有8部都入围了IMDb Top250,而在豆瓣上,诺兰的成绩更是大神一般的存在,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会被影迷列为年度最期待之作,是当之无愧的造梦大师。
温和又偏执、守旧却创新
诺兰自称是一个很守旧的电影人,喜欢实景拍摄,无限的信任摄像机,而对眼花缭乱的电影特技始终保持着戒心。比如在拍摄《星际穿越》时,为了营造末世场景,他让剧组用半年时间种出500亩玉米地,随后一把火烧掉。

《星际穿越》2014
为了拍摄《盗梦空间》中的走廊失重戏,特意搭建了一条能够360度全方位旋转的酒店走廊。

《盗梦空间》2010
在即将上映的新片《信条》中,为了达到理想的爆炸效果,诺兰剧组真的炸掉了一架波音747......

《信条》2020
与此同时,诺兰又是一个非常注重叙事自由的导演。他喜欢把弄“时间”,将整部影片打造成一个逻辑迷宫,带着观众慢慢深入迷宫中,共享解谜的快感。
如《记忆碎片》中黑白与彩色的交织,亦如《致命魔术》中双主角日记的交叠,他始终不断变化着叙事角度,让观众永远落后于角色。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结局的《敦刻尔克》,诺兰也巧妙的运用三条不同时间尺度的剧情线交叉剪辑,让悬念始终维持在最高点。

《敦刻尔克》2017
电影院的头号粉丝
诺兰的电影是为了观众和电影院而生的,他曾说:“‘试验’这个词在好莱坞可是十分危险的,我的方法是试着拍出来我自己会想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无论是拍摄、放映还是剪辑,我都把自己想成是观众。”

《信条》拍摄现场
作为电影院的头号粉丝,没有什么是比将自己的作品在电影院的屏幕上呈现给观众,并带着观众“逃往另一个世界”更快乐的事了。
诺兰守卫着电影院,也守卫着自己的作品在商业成功下的艺术独立性。正是这样的偏执,让他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并且他还在努力着,我们也一直期待着。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