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研讨会回顾 | 展览的意图与方法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研讨会回顾 | 展览的意图与方法 研讨会 意图 方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沙龙 北京 视角 艺术 侧影 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伴随此次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巡回展览“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当代艺术实践侧影”的开展,开幕研讨会 “展览作为展览:展览的意图与方法” 于8月30日9时至16时举行。研讨会由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蔡萌共同策划,邀请八位展览实践者进行分享探讨。“展览作为展览”是由卢迎华在中间美术馆发起的系列性演讲和讨论项目,将“展览”作为核心问题提出,旨在探讨展览作为一种与艺术创作同质的创造性实践,建立和厘定其内在的属性和关联域,在今天的艺术话语、实践和社会政治的背景上,探索展览的美学和展览语言的潜力。策划人将每位参与者提前分享的文章资料印成小册子,供提前阅读了解,以保证研讨会的讨论深度。研讨会在美术馆会议室举行,因学院封闭式管理学生无法线下参加,会谈同时也进行线上直播录制,线上有逾万名观众参与。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和总馆长王璜生先后对研讨会进行致辞,表达两馆合作开展展览研讨会的缘起以及“展览研究与方法”作为研究课题的背景。会议分上下午两个主题单元,上午场由蔡萌主持。首先,蔡萌对研讨会和上午单元内容进行阐述,强调当下以策展的角度研究展览的需求。展览在当代艺术生态中占有必不可少的角色和作用;若将艺术创作分为三个由不同群体主导的部分,一是围绕艺术家主导的,二是围绕策展人,三是围绕观众。那么此次研讨会则是围绕第二个群体即策展人进行的研究讨论。策展是展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具有创作力的主体,而目前对策展工作者的定义和研究贫乏,是由于近年来将策展工作行政化和职业化趋势所致,从而弱化从内部角度进行对展览的评判考量。蔡萌认为,如果将策展分为行政策展和创作策展两个维度,在疫情中常态被打断,各领域面临洗牌危机并且全球处于不定性的状态中,当下对创作策展的讨论有重要和紧迫性。


研讨会回顾 | 展览的意图与方法 研讨会 意图 方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沙龙 北京 视角 艺术 侧影 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研讨会现场图


第一位发言人是曾就职于广东美术馆,现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美术史博士蔡涛。蔡涛回顾了他两年前参与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所策划展览“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2018.4.28- 2018.6.17)。并回顾了自己曾经参看的在日本、韩国和法国关于近现代艺术的个人回顾展,引起了他对处理回顾史时对问题和结构性意图的度量与重视。他认为,展览研究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程度上的对于展览执行的有限性,因此在策展过程中应该思考这些局限的维度并加以利用,对展览进行调整掌控。展览是对研究的一种具有创作型的表达,需要斟酌哪些要通过展览表达出来,哪些要舍弃。


第二位发言者是本次“沙龙沙龙”展的策展人、艺术家刘鼎。刘鼎表述个人策展和艺术创作历程中所引发的思考。他言道,自2008年以来,他愈来愈思考如何表述自我、自己的创作、文化深耕和所在的国籍和文化语境,以及如何在全球同步的视野中判断自己的创作和在艺术史中判断自己的工作;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业内人足够的重视和思考。刘鼎还提出思考何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性。在这些情境下,他表述对历史细节深入挖掘和触碰的迫切感与重要性。随后刘鼎举出“沙龙沙龙”展览的案例,通过分析观看其包含的十个章节,通过历史现场和当时现场两个角度思考,试图对自己之前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解答。


随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发言,用比较宏观的方式对中国近年策展路径进行分析。他坦言,与之前蔡萌所提出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通过自己过去两年在欧洲的观察,感觉中国与国际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有种被抛弃感。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处于尴尬地位,既不是对等地位,也不是在国际话语中备受关注成为热点的边缘化地位。谈论到中国策展,胡斌认为需要关注方法论的变化和发展,换句话说,中国策展人的“武器”和其过去几十年所发生的变化。八九十年代西学热潮中的批评家和策展人主要接触到引进译本,受到西方现代哲学、文化思想史的影响,并用其作为策展的思想工具。他观察到,当下策展人的知识储备库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策展逐渐消除时空感,打破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划分,将一切都变成当下。同时,艺术和策展也更多地从生活出发,缩短美术馆与偏远地区的距离,并且加强对公共教育和艺术的注重。要而言之,胡斌认为研究和策展应该更多的从自身历史与现场出发。


上午场单元最后一位发言人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家王璜生。承接刘鼎的发言和“沙龙沙龙”展览对1972-1982期间以北京为视角中心对艺术家和创作的历史的挖掘,王璜生把焦点转移至广东的小城市汕头市,分享于1982年6月他参与建立的“汕头青年美术协会”。他回顾协会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协会中个体表现性在组织结构中微妙的关系和特殊的表现;他重复强调,协会建立之初,特意自我定位为“美术协会”而非“美术家协会”。随后,王璜生分享他在协会中负责组织的第一届“汕头青年美术作品展”的情境。展览于建立协会两个月后举办,展址在“新绿画廊”,为汕头市工人文化馆的读报廊。这是王璜生人生策划的第一个展览。他说道,当时的青年还很注重理论性,因而创建协会出版物《会刊》,通过写作进行思考和表达。也由此,会刊的封面是罗丹的思想者,会刊一共出版发行五期。会刊之外,当时还出版一本黑白和彩色交替印刷的《汕头青年美术作品选集》。出版物和当地摄影协会的朋友合作,制作剪辑插图,并通过封面背页广告页为刊物的出版印刷寻找赞助。1987年,美术协会进行全体投票改选,改选前,上一届组织人员全部退出参与,王璜生也去南京艺术学院考试读书,从而离开汕头青年美术协会。王璜生总结,可惜汕头美术协会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意识和举措,未曾参加’85思潮,在他看来,这实为一遗憾。


研讨会回顾 | 展览的意图与方法 研讨会 意图 方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沙龙 北京 视角 艺术 侧影 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研讨会现场图


下午场单元由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展览与展览”发起人卢迎华主持。卢迎华表述她对研讨会的初衷和针对“方法与意图”这一课题思考的背景与想法。首先,她提出以一种学科的角度去讨论策展的重要和有效性。卢迎华认为自己对策展的思考与自己做编辑的路径和经验是休戚相关的。结合在《展览主义者》做编委的经历并加以思考,她提出应该既把展览作为艺术分析的工具,又把其作为创作媒介进行认识和深度探讨。回顾她与刘鼎在深圳OCAT共同策划的“小运动”展览,她总结道,展览的每一个环节,从创作到展览再到出版,都是具有平等的创作性的实践。来到中间美术馆担任馆长后,她又深受已故希腊籍美国导演里戈利·马寇普罗斯(Gregory Markopoulos)“电影作为电影”的格言的启发,把马寇普罗斯对电影中的行动和判断的准则和表示方式借用到展览中,并开展一系列对于策展实践学科系列性的讨论和出版的工作。卢迎华讲到,这一回研讨课题“意图与方法”来源于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的《开端:意图与方法》一书(1975年出版),这篇萨义德早期文字集讨论音乐和文学领域的创作理念,对从问题转化为实践的动力与表现和实践过程进行思辨。异曲同工,卢迎华借用萨义德从意图到方法的路径,并平移到展览的创作方式的讨论中,此为研讨会的主题由来和定位。


下午单元的第一位发言者是展览设计师、策展人孙华。他表明,作为设计师的他与研究者和策展人截然不同,并非从学术和做展览的思维路径着手,而更多是从观众角度来观察实践。他由此在设计过程中把观众的知识背景和年龄分为不同的层次,并作出相应的考虑和计划。孙华作为徐冰举办的三个连续的个人展“徐冰:思想与方法”的设计师,他把这一系列经历作为案例,加以展示。通过回看同一艺术家依次在北京、武汉和印尼的三次展览设计,孙华解释他在设计中对艺术家、作品背景、所在美术馆场所和其所在城市的地理和人口关系、以及展厅空间进行多角度考量。


随后,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批评家、策展人樊林进行发言,介绍即将于深圳OCAT开幕,她与方立华共同策划的展览“南方不是一座孤岛”(2020.9.4-2020.12.4)。演讲报告中,她为自己展览作出预告式分享,并且解释她对展览空间分配背后的思考。展览除了“介绍板块”外共7个“问题板块”,共30多件作品。她强调策展中她与方立华想要呈现知识生产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对已发生现象线索进行梳理的诉求。由此,通过在1000多平方米中将不同板块结合,构成一个具有多元层次和流动性的表现空间。樊林表示,希望用这种空间安排布置方式,结合主题对南方多元复杂而又彼此协调的生态环境进行探索,加以对自己关于“如何推动知识生产”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诉求进行实践。樊林通过提出一系列她认为今后会带出的新问题进行结语。比如,如何面对并处理关于艺术史之外的、艺术史关注不到的话题,和关于传统的、经典的哲学和美学关注不到的问题等。


广东时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蔡影茜是第三位发言者。她的发言是围绕她在近三到四年间工作中遇到的艺术家的实践、所关注的学者,和令她受到启发的研究方向进行展开。首先,蔡影茜举出她于今年春季策划的林丛欣的个展的案例(2020.3.21-2020.5.24)。策展过程中她借用赛蒂亚·哈特曼(Saidiya Hartman)在《维纳斯双幕剧》这一文章中所提出的“批判性虚构”的方法,从叙事的基本元素出发,重复想象来适应当时当地可能发生的事情、说过的话,主要针对档案来讨论。在这种非常规的有序构型叙事结构下,她进而回溯另一个她策划并颇有争议的展览“潘玉良:沉默的旅程”(2017.9.23-2017.11.9)。一定程度上,蔡影茜的分享间接回应争议和批评,试图维护此展览的角度和方法。她提出,在处理一些作品和文献过程中,作为民营美术馆所面临的巨大局限性。与国家级和官方美术机构不同,民营和个体机构常常无法借到原作,甚至无法前去仓库做充分的调查。在这种情况下,蔡影茜通过利用虚构叙述的方式,以及通过委任创作和借用其它可接触到的艺术家和作品间接进行表达和呈现,在展览空间中产生有关系的对话。同时,蔡影茜还表示,这种虚构叙述还得以让对历史中被压迫、被忽略和被沉默的群体发声。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何小特。与其他几位发言人间接触及研讨会主题不同,何小特的分享角度更直接对“意图与方法”这一题目进行回应。何小特表达自己有三个工作现场,一为馆藏作品现场,二为拍卖图录和预展现场,三为毕业展现场。同时他用找邻居的比喻来形容他的工作方法,从不同的凌乱的现场中挑选作品,并根据作品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列组合的实验,然后从此过程中形成的图像里发现并定位题目,将这个思考和实践动作在策展过程中不断重复。通过把他去年做的两个展览“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2019.7.14-2019.8.16)和“白咬着黑——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现代版画会”(2019.11.5-2019.11.27)作为案例对比,何小特的报告呈现出在策展研究、实践和反思的无限循环过程中的自我批判与分析。首先,何小特表示,在“向海洋”展览中他试图把许多不同的课题和角度都放在展览中讨论,也因此在展览设计中开一个窗口,来试图实现不同作品的联系。他随后发现此方式在展览中并不成功,并意识到自己对展览设计的精准提炼还有待进一步的考量和提高。因此,在同年的后一个展览“白咬着黑”中,他在一开始就立刻重视展览的语言并确定展览基调,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叙事的维度,并且特意放弃一些同样有意义但却过于复杂混浊的关系,将展览的各项工作围绕在对当时现代版画会成员的状态这一核心上。他认为,“白咬着黑”比“向海洋”在表达展览意图上更加清晰。何小特总结道,展览要学会舍取,关注刺激点,并利用较为轻快的设计语言。他进一步反思坦白,这两个展览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对历史缺少上下文的联系。何小特并不满意用写作叙述历史语境的方式,并且希望通过图像和其相互的关系代替文字语言去阐述表达展览索求的历史情景,这是他目前在着迷于探讨实践的事情。


研讨会的过程中还进行互相交流,围绕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切磋。在上午的讨论中,蔡萌、胡斌、刘鼎和王璜生就“何为当代?”这一话题发表不同的想法。下午单元讨论中,对展览和编辑之间相通的思维方式的话题也展开讨论,王璜生通过自己在官方美术馆和总编辑出版人的双重身份进行分享交流,何小特表述他与郭伟其在学校共同开展的“展览与实践”一课的背景和课程设计思路。出版工作、策展工作和机构实践工作之间有许多能够平行并且互相借鉴的方法。最后,卢迎华、樊林、王璜生和蔡影茜依次就南方地域进行展开讨论,对从学院机制和不同形式的美术馆机制所扮演的角色对南方意识的形塑,理念的定位和梳理,以及实践方式进行交流反思。


中间美术馆 刘语丝整理

2020年9月1日



  研讨会视频回放:

点击二维码观看

研讨会回顾 | 展览的意图与方法 研讨会 意图 方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沙龙 北京 视角 艺术 侧影 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研讨会回顾 | 展览的意图与方法 研讨会 意图 方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沙龙 北京 视角 艺术 侧影 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正在展出 What's On

研讨会回顾 | 展览的意图与方法 研讨会 意图 方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沙龙 北京 视角 艺术 侧影 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研讨会回顾 | 展览的意图与方法 研讨会 意图 方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沙龙 北京 视角 艺术 侧影 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欢迎订阅 YouTube 线上讲座回放 

Subscribe to Our Online Talks Replay 

研讨会回顾 | 展览的意图与方法 研讨会 意图 方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沙龙 北京 视角 艺术 侧影 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研讨会回顾 | 展览的意图与方法 研讨会 意图 方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沙龙 北京 视角 艺术 侧影 中间美术馆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