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A午夜电台音浪,夜晚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每周一晚11点半,与你相伴到黎明
在“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展期内,PSA将特别推出一档播客节目——“午夜电台:音浪”。我们将邀请当年的那些艺术家分享他们爱听的音乐,一同来回看他们的创作历程,回放他们的时代之声,回溯他们的灵感之泉。
更多收听渠道:喜马拉雅、小宇宙、蜻蜓FM
“音浪”节目的第二期,我们邀请了“海浪”参展艺术家曲丰国先生。他的参展作品《手迹》首度亮相于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他在当时摒弃了画笔,冲破了传统绘画体系的局限,形成了自己的抽象绘画之路。在本期节目里,我们将倾听到更多他如何斥人生第一笔巨资买了录音机、如何摸索出自己的创作之路,以及如何在绘画劳作中的摩擦与反复之中,感受时间、生命与世界。
1966年生于中国辽宁,198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长期从事抽象绘画的创作。现生活并工作于上海,执教于其毕业院系。他的作品曾参加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上海,2000年),在国内外众多艺术机构展出,包括中华艺术宫(上海,2016年)、中国美术馆(北京,2008年)、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都柏林,2004年)、维也纳艺术宫(奥地利,2002年)、横滨美术馆(横滨,1993年)等。他的个展包括“仲夏”(东画廊,上海,2017年)、“弥生”(东画廊,上海,2016年)、“谷雨”(玉兰堂,北京,2015年)、“小满”(东画廊,上海,2013年)、“无限风光”(北京现在画廊,北京,2007年)等。
▶ 乘上音乐的时光机
自1980年以来,曲丰国在工作室一直使用的收音机和经常听的磁带。
“陪伴我时间最长的一个物件,就是这件双卡录音机。这个录音机在当时应该算是非常贵的家产。记得在89年,在物质还没有那么丰富的时候,我参加了一部电视剧的拍摄,拿到了第一笔钱,特别兴奋。我冲到了一个电器店要买最好的音响,旁边的一个年轻顾客非常羡慕,他攒了一年的钱准备买录音机结婚用。这台双卡录音机当时是1000多人民币,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但我没有太当回事,想着既然有了钱,我最喜欢的还是音乐,所以就买了。虽然当时有点冲动,但的确这个录音机给我带来了很多最美好的记忆和音乐。
你的生活中不能完全靠绘画。有时候生活里的节奏是通过音乐的记忆与美好相伴,形成历史。有时你对过去的记忆可能说不清楚,但是一段美好的音乐和旋律就会让你发现,就是那个时代,就会回去。”
▶ 在陈钧德老师的指引下,开辟新的道路
“陈老师(陈钧德老师)是我的幸运。80年代时,所有学画画人的目标是进美术学院。机缘巧合,有个认识的人告诉我上海有个戏剧学院,你可以去试试。当时,对上戏没有任何概念,考上了到底要做什么也不知道。其中有一个专业叫人物造型,我当时理解跟人物有关,是画连环画,考进才发现跟舞台和影视有关。当时就很痛苦,因为希望自己能够从事的是绘画,而不是舞台设计。
我的老师特别好,专业、绘画,他们没有一点老师的那种严厉和苛责,他们说,你这样的想法我们都知道,我们都画过画,但是这个(造型)也很重要。后来慢慢知道这个学校很厉害,与闵希文,李山,张培楚,陈钧德,方世聪,一说起来都是中国现在的绘画舞台最核心的(力量)。培养的人更不用说了,陈箴,蔡国强,周长江,包括许多更年轻一代的,我的同学,雪松。我慢慢也安心了。
他最反对的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跟老师一模一样,他说这是失败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是他教出了一个全新的人。我在大理写生的时候,我就跟着他一起画。那时他画的颜色啊构图啊,都很让我迷恋,我就跟着画跟着学,画得跟他很像。他当时没说什么。但是当时在长途汽车上,他就问,你画了一批画,你自己什么感觉。我说非常好,我很开心,很像你。他说,像我其实不对的。这条路其实是我走的,你跟着我就进了一个死胡同。艺术一模仿了,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你要自己想想要怎么走,没有答案。
我当时很痛苦。大家都刚高中毕业,就像刚断奶,希望你的老师特别呵护你,允许你跟他一样。但是他严肃又坦诚地告诉你,语气很平和,像没发生过一样,但其实已经很重了,说的。回到大理时当时我是挺痛苦的,感觉这个老师就是,抛弃我了。但是他是有意不让你跟着他。
他是什么意思当时我其实不是很理解,第二天就读书,就翻艺术史。我就发现,他们(艺术家)没有一个人是相似的。包括印象主义。当时他们在一起画画,其实很容易就变得非常相近。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当时我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他告诉了我艺术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但你怎么找就是你的事情了。我回来以后就自己画了一堆衣服和鞋子,和老师做一个道别,就像梵高画了那个鞋。”
▶ 李山:你要去画啊!
“李山是个特别勤奋的人。他给了我极大地想成为艺术家的鼓励。学校男生宿舍楼下有一个很低矮的一个平房,现在都已经拆了。我印象很深,每次路过,总有一个人永远后背对着门,一盏小小的白炽灯,在里面画画。我记得他有鼻炎,所以他不能关门。其实我画画时是很害怕开门的,因为突然进人我会吓一跳。而他基本上连冬天,门窗都是敞开的。我有时路过就站在门口跟他聊天。他就一边画画一边跟我聊天。
他问,‘你是哪里的啊’,我说‘我是北方的’。他说‘啊你也是北方的’。因为李老师自己也是东北人,所以我们聊得比较亲近。我说‘我想成为跟你一样的人,每天能画画,这是个特别大的理想’。
他就在那里笑,他说,‘你说有什么用啊,你去画啊’。
他说的很慢,但是当时,这句话,(对我)也是一闷棍啊。我就在想,是啊,说有什么用啊呢。
他接着说,‘你要画一百张了,那你连话都不用说了。成不成你就知道了。如果没有这么大的量,你都说不清自己是干嘛的。’”
▶ 抛弃工具,找到“人的痕迹”
“在做《手迹》时,我就在想,人的痕迹到底是什么样的。在艺术史里我就意识到,恰恰是我们借助的这些工具,技术让我们趋同于某一种样式,如果去掉后会不会不一样?所以当时我就把笔啊,刷啊都放弃了。在颜料商店看到这个东西,我就问他们怎么用,他们说画肖像用。我就用手揉啊,搓啊,最后就看到了中国的东西。这是自己的东西。”
《手迹 2000 No.18》,曲丰国,综合材料,250×180×5 cm,2000年,中华艺术宫藏。
曲丰国在工作室,1996年,艺术家供图。
▶ 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
“我到今天也在慢慢理解自己这种行为(画《四季》)的意义。我实际上对时间有着巨大的兴趣。不管是音乐还是绘画,包括人本身就是时间的动物。有时想想觉得很惆怅,感觉突然间一段时间就这样消失了。人会规划未来,会有时间感。动物也有,但是它们不会把这种情感说出来,但是人可以,人可以通过绘画,音乐,诗,把这些东西说出来。人会对时间有本能的表达欲。这种感受会让人不断去体会时间消失的感觉。记忆,包括今天所有生活中的点滴,都是在时间里慢慢去体会。”
曲丰国“手迹”系列作品创作中使用的绘画工具及碳粉材料,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面对无解与不可预知
“很多东西没有答案,是在一次次的过程中(去理解)。生、死,得到、失去,包括战争。其实毁灭生命本身,否定的东西,就是时间的暂停。我的作品也一样,我不要工具了。颜料是最完美的形式。颜料是为艺术而生产的。刚生产完时它很完美,但是一旦挤出来以后,它就参与运动了。我把它挤出来的时候我感到,颜料、我、时间,是一起的。我是把时间作为材料,在挤压、运动、行走的过程其实也是时间的过程。在你确定了,把它刮掉了以后,它们之间会通过简单的摩擦变得极度偶然。它重叠的过程我不能预见,特别像人。
人有时也是这样,在一个下午,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要以为自己都特别永恒,特别稳定。有时人生极度稳定,也有时它瞬间就变了。有时在某一个瞬间,就和某一个人发生了极度的情感关系,包括恨的关系,也包括命运。”
▶ 在音乐中迎接无限
“好的音乐让你感动,也会照顾你的不安,和随时随地的绝望。它会和你一样,在每次播放的时候,会不断地唤醒你。……我那时就带着耳机,骑个小车,听着罗大佑的歌,内心就感到无穷的力量。你可以骑很远,因为你可以感受到那种音乐的精神。会很鼓励你。会感觉自己很傲慢。”
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
Shanghai Waves Historical Archives and Works of Shanghai Biennale
时间:2020年7月31日 - 2020年11月15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2楼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联合主办:中华艺术宫
票价:免费
在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今秋盛大开幕之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于2020年7月31日至11月15日隆重推出“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重现51位/组国内外艺术家的60余件历届上双参展作品,涵盖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形式。本次展览作品多来自于中华艺术宫(原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历年来的上海双年展藏品。展览还将设置两条相互对照的文献线索,分别是以大事件串联的时代发展脉络,以及由诸多艺术家提供的私人物件、照片、资料所形成的个体文献。通过将个人记忆汇聚入历史汪洋的叙事框架,展览将谱写出一段独具情感、波涛涌动、奔流不息的上双过往,以期在一个被迫减速与停摆的后疫情时期,给予观者引古证今的感触与启迪。
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为:
穆依纳克·比斯瓦思、常青、陈钧德、陈劭雄、陈箴、威廉姆·德·罗杰、丁乙、方力钧、瑞吉娜·侯赛·加灵多、谷文达、洪浩、胡项城、黄永砅、季大纯、莱安德罗·卡茨、梁绍基、梁硕、刘庆元、刘韡、罗永进、毛焰、森村泰昌、鸟头、邱岸雄、曲丰国、Raqs媒体小组、尚扬、苏拉比·夏尔马与特贾斯维尼·尼南贾纳、申凡、加干迪普·辛格、王天德、翁奋、细胞小组、夏俊娜、夏阳、向利庆、萧勤、徐震、严培明、杨振中、张恩利、张洹、张健君、张培力、张羽、张正刚、周长江、周春芽、周滔、周铁海、周啸虎 (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