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山食堂》首期预告 | 让艺术入味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剩山食堂》首期节目,寇勤先生邀请谷文达、史金淞、赵力三位嘉宾做客璞瑄酒店,米其林一星富春居行政总厨为嘉宾特制家乡菜,激活味蕾而引发的一场谈话。听老饕艺术家们聊艺术、品富春居佳肴。

嘉德艺术中心早在落成之前,便邀请谷文达、史金淞、仇德树等艺术家以“量身定制”的方式创作作品,同时也收藏了一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以期将嘉德艺术中心和璞瑄酒店在内的空间打造成当代艺术的“发生场”。这些作品用其本身的文化特性,将艺术中心大楼内的酒店和展厅串联起来,从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两个维度来展示和推广文化艺术。
录制现场
“剩山食堂”得名于主办方和艺术家、策展人在璞瑄酒店顶层露台酒吧的一次夜聊。寇勤先生提及嘉德艺术中心大楼标志性的“像素“设计,其灵感取自元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而后者的前半卷又名《剩山图》。
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赵力、史金淞、寇勤、谷文达
策展人赵力教授延伸谈到“剩”还有“多”,“更”和“余”的意思,认为“剩”蕴含了更多可能性。而作为长居海外的上海人,在谷文达先生看来,“剩”还赋予了对家乡食物无限的“回味”和“想念”。史金淞先生则从《剩山图》的来历引申到“让艺术入味”的概念。同时,在这次“千百"展览展出的作品中,两位艺术家也寄寓了为这个多事之秋带来更多美好的祈望。
在“千百”展览中,史金淞带来的装置作品《玉头》令人印象深刻。艺术家谈到,从材质上来看,“玉”是上天与内心、土地相沟通的“三材相通”的一个媒介,最后还有玉碎瓦全等说法,让它形成了一个综合价值系统;从灵感来说,这件作品是十二年前的一种思考。寇勤先生特别问到,展览现场特别有震撼力的那种撞击声,在创作时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想法。史金淞说:“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不管是穿梭到未来,还是我们回望过去,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阻隔,当时的我就是在那种状态。十二年之后,当这种内心阻隔的状态变成了一种公共的形成,它有了一个共鸣,雨点般的声音像春风化雨一般,带来了一个希望。”

来嘉德艺术中心,都会看到建筑的正方向有一件巨石雕塑,这件名为《碑林柒系-a》的作品既是嘉德艺术中心的“名片”,又包含着嘉德人的精神,这件作品就是邀请谷文达先生特别创作的。

谷文达 作品 《碑林柒系-a》
谷文达先生受邀后,认为这件作品必须包含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同时也考虑到嘉德提出的要求——它不仅是一件作品,还是一个中心地标。“所以我感觉用‘德’字最好,因为作为艺术家必须诚实,作为拍卖行也必须诚实;‘德’在中国人的精神状态里是很重要的一面,就是竖了一块牌坊,无论做什么,‘德’字在先。”

艺术家 谷文达
可能极少数人知道,这件作品的材料还大有学问。“这个雕塑的石头我称它为鲁石,来自孔夫子家乡。”谷文达解释,这个石材在五亿年前还是在海底,上面有干细胞三叶虫的化石。“很多雕塑家他没有意识到材料本身,只讲材料的体积、表面的效果,实际上这个石头五亿年,那就证明中国的文化渊源流长。”

策展人 赵力
仇德树先生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到场。嘉宾们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对其“裂变”系列作品的思考和理解,围绕创作元素、创作内核进行了更多的交流和探讨。

仇德树 作品《裂变- 山高水长》
在璞瑄酒店八层的璞瑄汇,米其林一星餐厅富春居行政总厨杨伟杰先生特别为嘉宾烹饪了四道别具意义的佳肴。
看完内容精彩剧透,再为大家带来现场菜品剧透。一起猜猜看,这些菜是为哪位现场嘉宾烹饪的?灵感又是什么?

剁椒芋圆


富春青花图

阳春面

更多精彩
尽在首期节目
9月13日晚8点

为了更了解关注着嘉德艺术中心的您,为您推送更精彩的内容,我们将不定期开展嘉德艺术中心公众号读者小调查,欢迎您动动手指,勾选一下答案。© 版权声明:
本文由嘉德艺术中心发布,图文转载需授权,如需转载或媒体报道请联系:artcenter@cguardian.com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