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击图片进入影片放映 -
HOW放映|杨振中:
《围》+《过道》+《我会死的》
作品: 《围》+《过道》+《我会死的》
年份: 2004 - 2016
放映时间: 2020.09.11 21:00 - 09.21 00:00
观看方式: 免费在线观看
技术支持: 实验影像中心 CEF
昊美术馆持续项目“我与博伊斯”的第二个展览已于8月8日在昊美术馆(上海)开幕,邀请到艺术家杨振中,通过全新的作品《立方》与博伊斯对话,旨在以“展中展”的形式激发更多思考。
本期HOW放映选取了三部杨振中的影像作品,分别是《围》(2004)、《过道》(2012)、《我会死的》(2016网络征集版)。人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这三部短片中,我们可以在尝试理解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同时思考被置于屏幕上的各种议题。此外,这三部影像作品的时间跨度近十年,作为观者,也可以从时间线的角度解读艺术家杨振中的作品风格,从而用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体验本次展览新作《立方》。
正如艺术家本人在开幕对谈中所说:“作品是有命运的。”
宿命感仿佛一种半透明的底色,贯穿在杨振中的创作脉络当中。其中相较激烈的一件作品便是《我会死的》——从千禧年伊始至今,从中国到全世界,上百人面对镜头说出“我会死的”,年龄、性别、身份、阶级、种族,在死亡面前好像没什么不同,但又大相径庭。艺术家作为摄像机背后的观察者冷静地捕捉镜头前每一个人的反应,一句戏剧台词般的话从不同人的口中以不同神态说出,有人严肃认真,有人假装豁达,有人轻松调侃,然而终末一语成谶。时间之有限,存在之脆弱,全都诉诸生死这一宏大的主题,在与沙越的访谈中艺术家说到:
“摄像、摄影、甚至肖像绘画和人像雕塑等等各种有着悠久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段,也许正是被我们发明用来抗拒死亡的方式,留下我们活着的证据。如果没有死亡,很多我们人类活动的技术和手段,其实都没有意义。……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也都试图用对死亡的理解或假设,来指导我们活着的态度和方式。”
《我会死的》,2016.7-10,多频道录像装置
本期放映版本为2016年网络征集版,在艺术评论家鲁明军的文章《全景:视觉-剧场与监控的政治》中这样提到——
同样,现场的部署也许并不符合全景的形式,但其逻辑、特别是2016年的互联网征集,意味着其本质上更是一种全景化的实践。这些被征集的参与者没有国籍、没有身份,甚至没有性别,呈现给我们的是作为物理意义上的一般生命的常与无常。每个人都面对着镜头,也许无法避免表演的一面。但我们还是无法确定这句话所传递的真正情绪和态度,它可能是一种期待,一种无奈,也可能是自我戏谑,甚或只是一种模棱不明的无意识表达。问题是,当所有人集体重复这一句话的时候,便构成了一个“向死而生”的荒诞剧场。也是透过这一集体性和重复性,可以想像镜头的背后依然有一个不可见的支配者,它不再是生命的常与无常,而是某一支配者或规定性。


上:《我会死的》展览现场
下:《我会死的》,2000-2005,多频道录像装置
不光是在悲剧作品中人无法抵抗命运之感召,在文学体系之外,一名监控者也无法摆脱宿命的掌控。录像装置《围》首次在2004年展出于法国里昂当代美术馆,艺术家设计了一个8台摄像机同时工作的360度环形录像拍摄装置。拍摄时,他坐在拍摄装置的轮椅上,位于一圈围着他的人群的中心点;他不断地试图向外冲出包围圈,又不断地被周围的人推回中心点;8台摄像机同时记录一切。在这一过程中,本来作为监控者的主体,即坐在安装有摄像机装置轮椅上的艺术家,却变成了被四周人群凝视的他者。

《围》,2004, 8'15",八频录像装置
作品中装置的结构类似于法理学家杰瑞米·边沁所谓的“全景敞视监狱”,“狱警”在监狱正中360度无死角环顾四周监视一切,但在此处,艺术家却被本应被监视的他者一次次推回原点,在黑色幽默的故事中多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宿命感。



上:“全景敞视监狱”(又称“环形监狱”)是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杰瑞米·边沁于1785年提出的概念。这样的设计使得一个监视者就可以监视所有的犯人,而犯人却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受到监视。
下:凯撒全景画(Kaiser Panorama)出现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被认为是电影的前身。人们坐在观景台前,就能从透镜中看到类似3D的图画效果。
■ 推荐阅读:
作品《过道》同样在命运的轨道上运行,艺术家成为了镜头,在近15分钟的影像里不停穿梭于城市空间中的各种通道。有宽阔如地铁机场的公共空间,也有狭窄如宿舍公寓的私密环境,悉数发生在几乎闭合的城市之中。一如由卡夫卡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审判》(1962)——主人公试图挑战被受审判的命运,却始终没有逃出幽闭式梦魇,片中亦通过各种场景中的疾走暗示命运的论题。

《审判》的主人公K
在艺术家自述中,杨振中提到他最为关注的是中国自身内在的不调和以及强烈对比,他也常常触及一些敏感禁忌的话题,比如死亡,或是负重过大而无法发展的社会模式。
在作品的呈现上,比起叙事,他更常用隐喻的方式。通常他的作品都始于一个诙谐有趣的主题,然后用重复的图像配上协调合拍的声效,语言及形象化的比喻。一方面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强化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矛盾与错乱,另一方面则是对空间的感知以及在政治和心理层面的空间利用。



《过道》,2012,14'20",单频录像
本期HOW放映亦是从艺术家常用的隐喻叙事方式出发,以期带来更全面的作品理解。“我与博伊斯·杨振中”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10月31日,昊美术馆欢迎各位朋友来到展厅与作品《立方》现场对话。
🔗展览补充阅读:





“我与博伊斯·杨振中:《立方》”展览现场,2020
图片©昊美术馆
因为关注点的不断移动,他的作品中很少有反复使用的材料,但镜子和铁栅栏是个例外,因为杨振中不断刷新着对当代人基本生存状况的认知和表达,这些认知和表达,涉及景观时代的真相/假象、隐私/公开等。


《立方》作品局部,2020
这次为昊美术馆特制的作品《立方》中,杨振中用镜子和红色消防管材组成硕大的立方体。地面上,四面镜墙暗藏玄机,展厅墙面上又别有设置。在他设置的视觉关系中,观众介入后会生成丰富的镜像和影像等,这些视像又会彼此映照和复杂交叠,生长出源源不断的全新信息和意蕴来……
-

杨振中 | Yang Zhenzhong
杨振中,1968年生于浙江杭州,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作为艺术家,其艺术实践以观念艺术为主要方向,涉及录像、摄影、装置,甚至包括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长期活跃于全球当代艺术系统,并于2003和2007年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作为策展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他与上海的艺术家们共同策划并发起了包括“超市展”、“吞图”、“快递展”等十几场重要的的当代艺术展览和项目。杨振中的创作核心,一方面持续关注生死议题并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强化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矛盾与错乱,另一方面则是对城市日常与政治空间中的人、物、景观的转化和再利用。
重要个展包括:《静物与风景》,北京唐人当代艺术中心(2018);《始终》, 莫斯科MANEGE美术馆及展览协会(2014);《不在此时》,上海OCT当代艺术中心(2013);《不要动》,北京香格纳(2011);《杨振中》,英国伯明翰IKON美术馆(2006);《轻而易举》,上海比翼艺术中心(2002)。重要群展包括:《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2017);《我们光明的未来:控制论幻想》,韩国白南准艺术中心(2017);《前卫中国:中国当代艺术20年》,东京国立新美术馆(2008);《全球化城市》,英国泰特美术馆(2007)等。其作品不仅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2003, 2007)、上海双年展(2002, 2016)、广州三年展(2002, 2005, 2012)、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06)、里昂双年展(2013) 等国际大展,亦被纽约MoMA、古根海姆、英国IKON美术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瑞银集团等重要公私艺术机构所收藏。
-
放映平台

实验影像中心 | CEF
实验影像中心(Centre for Experimental Film,简称CEF),是一个致力于影像展映与研究的机构,也是一个专注影像实验的资料馆。通过在线电影院,实验影像中心定期上映艺术影片,邀约策展人策划和梳理展映专题,并为影像作品建立数字化的档案。与此同时,实验影像中心积极联动线下电影院,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像活动及各大电影节,促进影像展映的多重渠道交流,构建影像研究的多元文化生态。
除此之外,实验影像中心还将长期支持影像的创作、出品、制作等,包括继续对“艺术家的电影”的支持。
Centre for Experimental Film (CEF) is an institution dedicated to art film screening and study, with an archive focusing on digital image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Through Online Cinema, CEF programs art film and video screening periodically, inviting professionals to curate screening series and documenting work in digital archive. CEF as well integrates with offline cinemas and interacts with regional and global film festivals. In all, CEF promotes a multichannel exchange on film and video screening and constructs a multicultural ecosystem in experimental film study.
In addition, CEF is committed to supporting the making, production and creation of artistic film and video, including unremitting support to the Artist Film, the Young Curator and the Young Director projects.
项目策划 & 文字整理 / Huiwen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图片©昊美术馆
昊美术馆(上海)是具备当代艺术收藏、陈列、研究和教育功能的全新文化机构,坐落于上海浦东,共有三层展览和活动空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于201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昊美术馆首创“夜间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常规对外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五下午1点至夜间10点,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间为上午10点至夜间10点。此举能让更多观众在工作之余前来美术馆观展,昊美术馆也举办“国际策展人驻留项目”、“户外电影节”、“雕塑公园”等国际交流项目和户外活动,以此建立全新的艺术综合体和浦东新地标。
昊美术馆(温州)
HOW ART MUSEUM (WENZHOU)
图片©昊美术馆
昊美术馆(温州)延续昊美术馆(上海)的“夜间美术馆”运营模式,是浙江省首家"夜间美术馆",常规对外开放时间为下午1点到夜间10点,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间将向前延长为上午10点至夜间10点。昊美术馆(温州)将持续为公众呈现丰富的公共教育及户外艺术项目,引领融合艺术、设计、科技的全新生活方式。

📌暗号:进群
正在展出 Current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即将展出 Upcoming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