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画院和中央十一套合作推出了40集系列片《北京画院名家展播》,预计每周播出三集内容,具体播出时间请您关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预告。节目在CCTV播出后,可下载“央视影音APP”,搜索“翰墨戏韵”观看回放。近来《北京画院名家展播》又陆续推出纪清远、卢平两位老师的艺术访谈内容。
纪清远和卢平老师是北京画院的伉俪画家,他们因爱情走到一起,又一起在艺术的道路上寻求真知与灼见。
北京画院画家纪清远的中国人物画,继承自蒋兆和、周思聪,善于没骨与勾勒结合,工写兼备,在当代中国人物画领域耕耘多年,自成一格。他主张,中国画的创作并不仅是绘画技巧,与画家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文学修养都密切相关。
深厚的家学渊源,又喜爱绘画,纪清远自幼就接受到了专业的美术启蒙教育。并在七十年代开始,跟随蒋兆和先生,学习中国画的造型、笔墨、线条、虚实。从技法开始,却不止于技法,纪清远更为钦佩的,是师长们的艺术修养与绘画高度,在他们的绘画里,年轻的纪清远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理想。
进入北京画院已有40多年,纪清远对中国画有了透彻的理解。从实践中悟出体会,近些年来他不断思考的,是中国画的发展问题。他认为,人物画的根本应该是人。关注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同时,古代人物画题材也始终贯穿于纪清远的创作体系中,将笔墨的写实与写意融汇于此类作品中,纪清远始终着迷于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在表现现实绘画的同时也追求传统文人的生活与思想状态。
笔墨当随时代,以笔墨表达当下的审美和自然。数十年来,纪清远和很多他的同代人一样,为中国画的发展背负着一种责任,他们思考千百年传承而来的艺术,思考笔墨精神走到当下的意义。
从西南到北京,从工笔画到小写意,北京画院画家卢平,是被艺术和爱情双双眷顾的幸运儿。13岁开始学绘画,20岁考入四川美术学院78级,留校任教。后来,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她遇到了爱情,数十年来的幸福都汇于笔端。
卢平的绘画多以创作人物画为主,并将山水、花鸟、书法与人物画相结合。尤其喜欢女性与儿童题材,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人物和景致。从早年影响广泛的工笔人物画,到受到西方影响后的变形,再到近年来专注于工笔人物与水墨的结合,这是卢平一直在研究并实践的课题。
在实践中,卢平很喜欢去探索笔墨更多的可能性,比如笔墨如何表现裘皮大衣的质感,如何描绘出丝巾的飘逸?实践派的卢平认为,笔墨不能空谈,需要实在的载体。
早年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的创作,造就了卢平在用色上的扎实功力和大胆。卢平笔下的色与墨,渲染得当,相互映衬。色彩的运用让她的画面赏心悦目,就如她的生活一样美好。在画画之外,卢平也喜欢音乐、诗歌。
坚持中国画还姓“中”,卢平认为中国画的创新需要在中国画的范畴里去继承再创新。曾经,卢平追随爱情来到北京,进入北京画院之后,她的艺术得到了更多启发与转型。
(编辑:罗元欣)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