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电影制作人大卫·林奇David Lynch曾带他的朋友去看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拉克Jackson Pollack的画展。在看《蓝极(11号)》时,朋友抱怨“我根本看不明白。”
“不,你明白的,因为你的眼睛一直在转动。” 大卫·林奇答道。

图片来自网络
面对一件作品,我们当中许多人会像林奇的朋友接近波拉克作品一样,习惯性地试图破译,将作品视为具有更深层次意义的对象。仿佛能否欣赏一件艺术品取决于我们是否获取了它的“意义”。这样的“意义”仿佛一堵“墙”,总是出现在我们与艺术作品之间。
“意义”不是艺术作品身上唯一的东西。当然,艺术家们可能确实在创造作品时有意赋予其特定的意义。但当我们体验艺术时,还有另一种更为直接的构建意义的方式在发挥作用。
比起其背后被赋予的更知识性的、概念性的“意义”,艺术作品一般都会具备更先吸引我们感知的形式或内容。我们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并不是孤立发生的。当我们站在展厅里时,感知能力也被周围的环境、其他人、对时间和目的的主观感觉所影响。在我们和艺术品之间的“墙”出现之前,这种体验就已经存在一种统一性。
无论有意与否,林奇的回答再现了一些20世纪早期的欧洲哲学家关心的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德蒙·胡塞尔、马丁·海德格尔和莫里斯·梅洛-庞蒂,他们希望在我们在将世界概念化成抽象体之前,先认识、感受和理解世界。他们称这种哲学为现象学,目的是提醒我们日常经验的重要性。

本期艺式浓缩将通过关注观众的日常经验,让观众与艺术作品重新实现新的连接,并试图抓住那些容易逃走的东西——作品的基调和质感、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身体感知、与其他观看主体间的关系。
风味偏好
打破“意义”之墙 | 在艺术体验中超越主客体
破壁者
Simon Bishop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社会人类学和哲学博士后,现居广州,音乐人。通过借鉴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思想,特别是马丁·海德格尔和莫里斯·梅洛-庞蒂的著作,研究英国教育产业下的国际人口流动。
什么是破壁者?展览的解读不止一种,艺术也能与个体的现实与日常相连。在每次展览中,时代美术馆邀请不同领域和背景的“破壁者”来打破圈层和壁垒,也致力让观众成为参与的主体和生产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浓缩体验,共同测试“打开白盒子”的更多可能。
是日特调
「火石玛萨拉咖啡x小蒙古咸奶茶可颂」
印式香料的辛辣和咖啡的苦涩之间达到的微妙平衡,像哲学思考与艺术概念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特邀味蕾对话者”即将现身
Agnes
我们特别邀请味蕾对话者Agnes出席本期“无界哲学特调”,与大家分享她创作中的哲学灵感。Agnes是一位钟情自然的面包师,也是璞门的创始人之一。本季我们邀请她以咖啡、面粉、糖霜、水等食物原材料,尝试与展览进行别样视角的对话。她用别出心裁的“是日特供”,回应每一期由“破壁者”带来的主题,以解锁更多诠释展览的可能性。
特别须知
在交流对话的环节,我们希望你能分享一件在过往经历中对你有个人意义的艺术作品,可以带上其相片或作为代表的物品,我们期待你分享:
1. 这件作品是什么?你认为艺术家本身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2. 为什么这件作品对你来说很重要,可否尽可能回忆你遇见这件作品时的细节?
3. 问题1和2的关系是什么?
时间
15:00-17:00,9月19日(周六)
请于前台14:45进场签到
地点
广东时代美术馆19楼东展厅
*活动将以中英双语进行
报名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招募人数:15人
茶位费:68元
*茶位费包含
·展览入场券1位
·展厅游历和交流对话
·售价30元的展览场刊1份
·樸门定制主题饮品和甜品各1份
·神秘纪念品1份
艺 式 浓 缩 计 划
展览如同美术馆为观众准备的一份浓缩基底,从宏大话题到细致感受,都浓缩在策展人、艺术家以及丰富多元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的合奏之中。2020,广东时代美术馆公共项目部围绕展览内外发起深度体验与互动项目“艺式浓缩计划”,邀请观众把自己的感受、想象、洞见注入其中,慢慢咀嚼出更具探索性的解读,让这份浓缩基底释放更多风味和层次。
第一季七款主题特调,特供新展“格物致知:或一则关于喷泉、地砖、锡、银币、石头、贝壳、窗帘及人的故事”,不仅有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破壁者”为每份浓缩基底提供不同质地的激活方式,更鼓励所有参与者打开感官,分享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与他人连接对话。
#1艺术家原汁特调 - 程新皓、娜布其、胡伟、谭悦 8月9日周日
#2策展观察特调 - 樊林 8月22日周六
#3地道文史特调 - 電車、林秋玲 8月29日周六
#4成长特调 - 杨二妈 9月12日周六
#5无界哲学特调 - Simon Bishop 9月19日周六
#6建筑师特调- 董京宇 10月2日周五
#7终极特调 - 谭悦 10月8日 周四
支持:广州美术学院附中AIP国际部
特别鸣谢:时代中国

推荐阅读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