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风眠在上海南昌路寓所(约1950年代)
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蒋勋
林风眠(1900-1991)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缩影。他通过引入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现代画派,让他冲破学院的牢笼,实现中西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他既是现代艺术教育大家,也是近现代杰出的艺术大家。然而,林风眠生前身后也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议,从艺术创作到生活琐事,无不如此。
林风眠全家合影
在大师辈出的20世纪,林风眠与和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孤单,他太孤单了,6岁时,母亲走了;求学途中,父亲没了;新婚不久,妻离子去了;事业刚见起色,职位丢了。因为林风眠的存在,同时代的中国绘画天然分出两种:一种是林风眠,一种是其他人的画。
林风眠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林风眠《海》66.5×67.7cm 纸本设色
2019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卖会,成交价6,818,625元
同样是石匠的孩子,林风眠与米开朗基罗有着相似的悲惨命运,不同的是米开两基罗是活跃于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林风眠是完成经历了近代中国最为动荡变幻的20世纪。家国的不幸与个人的苦难促成了这位艺术巨匠的涅槃,也注定成为中国现代画坛一道独立的风景。
林风眠在艺术主张中不仅强调融合中西方艺术,更多的是带着探讨解救人类精神的理想主义来创作的。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用中国人的语言述说全世界都能看得懂的情感,他的艺术是作为一种介质来传达内心的需求。
1950年林风眠(右三)、关良、江丰、庞薰琴、苏天赐等一起下乡写生
林风眠说:“艺术是人的情绪冲动的表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林风眠的妻女移居南美,画家只身留住上海。但家庭生活的寂寞似乎并没有影响他的艺术创作。而整个五十年代后期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林风眠的绘画创作极其活跃。他的艺术观点似乎与时流不合,但上海美术界的小环境不错。沈柔坚等美术界的领导对他很理解,给了他足够的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家庭的寂寞与周边同道的关心敬重并存;艺术观点的边缘与创作环境的宽松兼有,使得林风眠沉浸在孤独的快感之中。
三为国际拍卖第二期网络拍卖会
第三只眼·中国当代艺术·听海
LOT-12
名称:听海
林风眠在这幅《听海》中沿用平远法的构图方式,空阔的海面和阴霾的云天渲染了大海苍茫的气氛,以平行的墨色挥染,画面平和恬淡;将画面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前景部分,使得礁石与渔船在一起起伏联动,与之相对应的是淡化处理的海岸线,以及相对静止的海平面。《听海》的海平线微微倾斜,使得画面增加了几分动感与生机,仅此一处我们便能够窥探出林风眠已经吃透了西方现代主义的精髓。静中有动,平远的构图法造成整体的平衡、安定,平远中的斜线穿插、醒目的黑白关系和力的方向变化,给平和安静带来对抗和适度倾斜。使画面陡增了生命的颤动和心灵的吟咏感。
这幅作品是林凤眠最擅长的题材之一,它采用以往贯用的正方式中景图式,三段式的构图分割,远处无边的水面与天际,近处礁石与船只停靠一处的景致,仿佛以卵击石的瞬间潜藏着某种危机的来临,又像是归家入眠时的安详。林风眠将画面的海平线、海岸、礁石与渔船,都用阔大而简捷的几笔画成,十分精炼、肯定、泼辣。他在民间艺术上所汲取的这些特色,在这幅画里被生活的实感充实了起来,不知不觉地又糅合了西方绘画的方法。
1940年代末林风眠在杭州玉泉寓所
这就是一种孤寂落寞和孤芳自赏交织的情绪,这样的创作就是这种情绪冲动的表现!都被林凤眠以宽大的人文胸襟化为充满生机、静谧和谐、孤寂与优美的审美整体,这是林凤眠的独特之处。对林凤眠的艺术,程十发评价相当经典,他说:“他的艺术思想是活跃的,这种活跃思想并不是投人所好的见风使舵,不是纷杂无序的人云亦云,不是毫无见地的批发转售,而是真知灼见的熟虑深思。”
这副《听海》深沉饱满、雄健有力,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不由得使人耳畔回荡起曹操“观沧海”中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韵。林风眠用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怀揣着中国画改良的使命,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的大海的壮丽景象。
这是林风眠绘画生涯中的一次独特的实验,是一次不可重复的创造。它极其典型地表现了林风眠绘画的精髓--凄美和冷艳的浪漫!
“三为国际拍卖”H5小程序
三为国际拍卖收藏家俱乐部即将对外开放
添加三为拍卖客服微信
并发送“收藏”确认身份后 等待入群邀请。
↑ 长按添加客服微信 ↑

三为国际拍卖(北京三为国际拍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0年,以严格筛选藏品、减少藏家筛选路径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一个将艺术品拍卖与互联网思维进行跨界整合的新型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
联系邮箱:sunwayauction@126.com
联系电话:17326902070(同微信)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