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之声 | 于林汉在柏林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柏林前市长Klaus Wowereit在一次演讲中称这座城市“poor and sexy”,这也成了柏林市民标榜的文化面貌。相对南部城市低廉的生活成本和开放的文化生态,柏林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移民,让这座城市兼具德国的严肃和多元文化的活泼。
生于1990年的于林汉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在德国不莱梅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深造,2018年毕业于不莱梅艺术学院大师生班,毕业后他来到德国柏林生活和创作。
尽管他创作的素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异国生活中的不便,但几年的生活经验使他在德国的艺术生态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于林汉看来,柏林并不是特别有代表性的德国,疫情期间滞留柏林,新常态让他重新规划自己的艺术生涯。
今天说生活在国外似乎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对于你来说,这是一个选择吗?还是一个迫不得已的结果?
于林汉:这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选择,生活在什么地方肯定都会有身不由己的地方,即使目前生活在中国内也会感到身不由己吧。作为全球化的社会,也作为国际性质身份的艺术家,影响肯定会有的,疫情毕竟阻隔了大多文化交流,但疫情爆发以来还没有要马上回国的想法,国内计划好的项目会有推迟和更改,不过在德国也有一些展览之类的项目,也还可以继续创作,也不算浪费了时间,只是放缓了一些脚步,但我还是抱有明年一切都会恢复正常生活的美好期望的,到时候就能频繁的常回家看看了。
你本科毕业后去德国读研究生,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是否启发了你的创作?于林汉:文化冲击肯定是普遍存在的,毕竟从生活到艺术教育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意识形态的转化会让我在一开始时对自己所学产生疑问,但意识也是一个可以改变的东西。单说艺术领域,大到德国艺术的教育方式小到这边艺术家对艺术媒介的边界融合,都对我认识当代艺术以及对自己作品的变化产生了影响。因为如果单独在国内的教育系统里我认为眼界还是容易被困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即使有铺天盖地的外国艺术咨询,但多少是被筛选过和滞后的,前沿的新鲜血液还是不能第一时间接触到。这有点像学语言,语言环境还是蛮重要的。






经历了不同的艺术教育,中德两国分别有哪些优势,或者在个人情感上的喜好?于林汉:这里其实不能说更偏爱哪边教育方式或者哪边更好,就我个人而言,两边都不可或缺,像是硬币的两面。央美教给了我创作中基本的判断力。但后来我进入不来梅艺术学院学习自由艺术,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那是一所重视非绘画艺术的学院,我当时觉得既然出国了最好就找一个跟我思维方式最不一样的地方学习,这样才能走出安逸圈。有点像脱敏治疗的过程。我可能不能说的很客观,因为我在面对央美阶段和在面对德国教育阶段的状态不一样,因为来到德国时已经是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了,我觉得在国内从附中到美院的阶段是个直接搭建的阶段,而在德国Diplom到大师生的四年里是打破重组的阶段。两边也都有优势。但抛开社会给艺术带来的营养成分,德国学院可能比较突出的优势在于学生参与社会的机会比中国多,也不会纠结于单一性的媒介创作。不过德国的艺术教育也培育出了很多不痛不痒的“资本主义小清新”式作品。于林汉作品在展览“正在加载中”现场,北京,2020
德国不来梅Weserburg现当代美术馆,2018作为一个外国人,你与德国艺术家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会遇到哪些身份的问题?于林汉:我是一个两国交集部分的艺术家,优势显而易见,就是两边的艺术市场都可以参与,劣势也显而易见,就是两边的参与度都不够,双边行动会比单边行动慢一些,但我还是相信慢慢做,量积累够了质变之后就会快了。我两年前搬到柏林也是因为这里更像一个不隶属德国的单独社会,国际活动比较多,世界各地的好艺术家也多,不过身份问题一直存在,从考学到进入社会,但其实在德国面临的问题跟在国内面临的问题是大同小异的,作为中国人参与德国艺术的机会肯定不如土生土长的德国人多,不过我也相信这都是因人而异的,也要看自己把重心放在哪边了,毕竟两手抓用的是一把力气。你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能否靠销售作品支持德国的生活?于林汉:这两年参与艺术市场慢慢变多了,基本上能靠自己的收入很好地支持我的生活和创作。在国内的画廊看过你的几次个展,如何在国际艺术市场中play a role?于林汉:我个人觉得国内现在的艺术圈还主要是一个输入阶段,但是这几年的变化也很明显,更多的国际艺术家慢慢的在一些中国的大中型画廊上露面。不知道是不是我不太了解,在国外能看到的好的中国艺术家其实主要还是那些“老戏骨”。也许是国内艺术需求高,好的中国艺术家在国内就可以很好地消化了。我觉得青年艺术家在开始阶段主要还是两边都参与,像是挖隧道从两头挖,等到隧道挖通的时候,我猜就能在国际艺术市场play a role了吧。不可逆转4,100x80cm,布面综合技法,2020不可逆转5,100x80cm,布面综合技法,2020第五世界6,100x80cm,布面丙烯马克笔,2019
第五世界7,100x80cm,布面丙烯马克笔,2019你的创作看起来更多是架上,或者平面的形式,你在强调绘画吗?或者我们今天怎么理解绘画?于林汉:没错,平面的布面作品作为一种形式让人会直接联想到绘画,我不否认我做的是绘画这么个事儿。绘画本身是个概念,绘画性可以体现在各个形式上,我如何选择媒介可能主要还是来源于我的早期意识成型时期,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吧,或者说我对“绘画”还是比较拿手的。绘画在艺术中扮演一个普通角色跟其他艺术形式平分秋色,不多不少,形式本事并不重要,概念比较重要。也许可以说我强调的是绘画性,而我未来也可以用别的方式表达绘画。身处德国会给你一种他者视角吗?今天看中国本土的艺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与之前相比,对欧美艺术家的作品有没有不同的理解?于林汉:会有他者视角,不过艺术看多了谁都会有这种视角吧。但全球化的世界本身也不存在哪个地区,也许我不算是中国艺术家更不属于德国艺术家,我觉得这是好事,我没想给我的身份上加上什么标签,我在德国学习艺术的同时我也会努力与德国艺术区分开,并且也会运用我在中国学习到的判断力来完善自己在德国的创作。中国本土艺术家肯定会有所不同,如果不出国可以做出跟常年在国外的艺术家一个气质的作品,那大家就都不用跑来跑去的留学了。我觉得有本土特征是好事,不趋附于国际的流行形式。我不能客观的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本身看艺术就是片面的,看自己喜欢的类型,不能宏观的评价,我只能说我看到的本土艺术家更侧重于叙述。而欧美的艺术家更侧重于艺术形式的概念。自我检测3,布面综合技法,40x60cm,2018紫药水7,布面综合技法,210x200cm,2019入选这次“正在加载中”展览,对你来说是一个怎么样的机会?于林汉:能得到这样一个这么全方位的展览机会很难得,而且同展艺术家都是这一代年轻人里的狠角色,我觉得很荣幸,感谢艺术权利榜的支持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对接下来的全球化有什么愿景?是否在2年内选择回国发展?于林汉:说点现实的就是希望疫情结束,让我们恢复以往便利的生活,期待拯救世界的英雄出现,艺术家对拯救目前的疫情现状,肯定是无能为力。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刚来德国的时候也没有计划待这么久,其实如果没有疫情我会很频繁的出现在国内,给人造成一种已经回国的假象,这种假象希望能很快实现。
8月21日-9月13日,2020年ART POWER 100无界艺术季暨汉仪·艺术发现展在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展出,本次艺术季由ART POWER 100联合汉仪字库和昆泰·嘉瑞文化中心推出,包括汉仪·艺术发现展、无界艺术文旅论坛、“艺术+”系列沙龙,“国风气象局”汉字主题街市四个部分,旨在为艺术和公众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无界场景。汉仪·艺术发现展由策展人卢征远以“正在加载中”命名,展出了29位青年艺术家的30件作品,包含架上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媒介形式。新一代艺术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国际学习生活经历,虽然疫情下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了每个人生活的新常态,但在特殊时期各国因疫情管理停发签证,停飞航班,曾经顺利抵达的“异国”在今天成了一个具有他者意味的对象,我们采访了这些艺术家,听听他们怎么讲述自己的异国经历。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