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2年,莫奈就曾向艺术家们发出邀请,以组织另外一场以出售画作为目的的展览。邀请函上写道:“对一场旨在吸引买家的展览来说,艺术家对此可以保留适当的主动权,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集体。”他甚至建议政府通过为他们提供建立这一商业项目的空间的方式伸出援手。
克劳德·莫奈,《日出·印象》,1872年 50×65cm,布面油画 ©Marmottan Monet Museum, Paris. 外滩一号展览现场
1873年春天,首次提出的“无名艺术家协会一一包括画家、雕型家、版画雕刻师等”于同年12月成立。其核心艺术家及组织者由莫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塞尚、德加和贝尔特·莫里索组成。协会的首展(通常指第一次印象派展览)于1874年4月15日开幕时,便吸引了众多法国中产阶级的兴趣。由于此次展览被提前宣传,且开幕时间被定在皇家沙龙展前两周,因而保证了大量新闻媒体报道。
克劳德·莫奈,《日出·印象》局部,1872 50×65cm,布面油画 ©Marmottan Monet Museum, Paris. 外滩一号展览现场
莫奈在此次展览的媒体报道中收益颇丰,他被普遍视为这场新运动的典型代表,而他的参展作品《日出·印象》也成为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
150年后的中国上海,这幅作品首次呈现在了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法国巴黎马摩丹莫奈博物馆联合主办,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赞助,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报业集团支持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中。
克劳德·莫奈,《伦敦查令十字桥》,1899年-1901年 布面油画 ©Marmottan Monet Museum, Paris. 外滩一号展览现场
水、倒影和烟——这三个区域在《日出·印象》中混为一体:地平线消失在彩色的雾气中。莫奈在标题中对“印象”一词的使用明确表明了“印象”作为自成一类的风景画的概念。所有被称为“印象”的画作都有着同样的朦胧光线,外形在此光线中溶解并融化。捕捉光之变换效果的能力在莫奈未来50多年中变得来越重要。
克劳德·莫奈,《勒阿弗尔港的船只》,1917年 布面油画 ©Marmottan Monet Museum, Paris. 外滩一号展览现场
主办方为了还原再现莫奈当时创作《日出·印象》时的场景,还特别创造性地采用了现代科技投影方式打造的光影互动体验展区,从视觉、听觉以及空间体验感等全方位重现了这幅旷世杰作背后的创作故事。
沉浸式展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变换空间,化为一望无垠的海港、乘风破浪的船只、亦或是冉冉升起的红日,世间的一切都处在朦胧和飘渺的变化中。你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印象派绘画精髓与高科技的终极融合,畅游在莫奈梦幻的艺术世界中。
克劳德·莫奈,克劳德·莫奈,《特鲁维尔海滨》,1870年 38×56cm,布面油画 ©Marmottan Monet Museum, Paris. 外滩一号展览现场
除莫奈作品外,此次展览还呈现抽象画派大师维琪·科隆贝特(Vicky Colombet)和具象画派大师热拉尔·弗朗格(Gérard Fromanger)的作品。这些精选的画作是当代艺术与印象派共鸣的见证,与展览主题交相辉映。观众将能从他们充满张力的笔触中,感受到当代艺术家对莫奈和印象主义的再思考以及浓郁的异域风情。
与此同时,主办方还结合莫奈的艺术创作元素,推出了百余种文创艺术衍生品。由TEAM WANG和“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跨界合作的艺术概念空间“TEAM WANG×MONET”同时现身Bund One Art Museum三楼,这也是“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的首次艺术跨界。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