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内容由昊美术馆实习生Phoebe推荐,为大家带来美国关于城市、人与开放空间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威廉·H·怀特的代表作《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该书通过直指问题核心的思维方式,讨论了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何以运转良好,何以在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注入生机。1970年,怀特建立了一个叫做“街头生活项目”(Street Life Project)的研究小组,观察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如纽约市的公园、游戏场地和街区中非正式的休闲场地等。怀特用十余年的观察证明,城市中无所不在的小空间,会对城市生活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人们聚会的场所,而不仅是工程项目。因此,在我们设计或改造新小城市空间时,必须充分考虑和把握人的使用。
朗读者按
2020注定将是写入历史的一年,刚刚过去的疫情,其影响范围之大、后果之深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它对世界政治、经济已经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大冲击,甚至世界为之而陷入短暂的“静止”。在过去的数月中,城市中随处可见封闭的小区、临时关停或限制流量的商场或公园,曾经熙攘热闹的场景一时之间也不见了踪影。但我们的城市中也不乏乐观的人们,他们总有办法“苦中作乐”,于是云广场舞、阳台音乐会等自发的形式相继出现。在开放喧嚣与封闭清冷的强烈对比中,我们会常思考,这些城市空间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
1969年,威廉怀特协助纽约市规划委员会(New York City Planning Commission)介入该市的全面计划。他致力于记录最近规划的城市空间的进展,并获得了一笔赠款,用于研究纽约和其他城市的街头生活,即所谓的“街头生活项目”。怀特与一群年轻的研究助手一起,手持照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对行人行为和城市动态进行了开创性调查与研究。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以尽可能不引人注意的方式观察看着城市中的人们,并使用延时摄影来记录行人无意间的选择,通过分析得极具人情味的、有趣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范围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城市空间——纽约市的公园、游戏场地和街区中的非正式休闲娱乐场地,到最拥挤的街道,再到室内空间。他与小组成员试图用观察来找寻这一答案,让那些公共场所中显而易见但却常未被注意到的影响因素浮出水面,并将观察的结果凝聚、提炼于这本书中。
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威廉怀特对于城市空间的悉心观察和心得体会仍然对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和社会学研究等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公共空间中, 设计不仅塑造了城市肌理、建筑空间、景观形态,也塑造了社会关系、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可以想见,在由盛夏转入爽秋的傍晚,城市中的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家务,在广场上安坐闲聊。当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便自然而然地开始融入并使用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如此,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才得以突显。
公共空间被誉为建立城市意识的关键点。公共空间应该具备些什么?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绝不只是在某个地方种几棵树,摆放上几条长椅而已。社区建设代表的是人际关系的增强,拥有灵活的身份特征,培养出人们对空间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并拥有去接纳新成员的信心。在城市中,一些适应性强、功能复合、自主性高、干扰性小的弹性城市空间适用于多种街区与公共空间的改善。它们有助于提升传统街区的宜居度,盘活传统街区的固有属性,同时加强地区身份的认同感。随着不同功能公共空间的形成,喧嚣却不失秩序的街头将成为人们聚集交流、休闲嬉戏的场所。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满足一种 “社会舒适”,即 “群体和个人有更多独特的空间可以利用,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选择感”,以彰显一种 “自主和满意”。不同情境下的坐凳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休憩需求,更与场地所具有的情感治愈、文化传递等功能相辅相成。当一个人选择了自己的座位,并将自己置身景观之中时,他也就成为了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他也就处于一个更广阔的文脉(context)之中。不论是让原本所有人可使用的空间变得更加包容,还是为所谓“不受欢迎的人”(见书中第六章)开辟属于他们自身的空间,以使用者需求为导向的设计必定能够让空间发挥应有的作用。塑造城市中更好的空间,最终得以塑造更好的人。
在怀特的总结中,还有其他众多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因素,包括阳光、风、树和水,食品,空间的有效容量,室内空间等等。城市空间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上演,积聚成了个人别样的生活体验。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城市空间的特征与使用者的需求,再对其施以适当的改造或干预,城市的街头巷尾便会保有生机,迎接城市中更多使用者的到来。保罗·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评价怀特是 “公共领域的先知”。他在《威廉·怀特的精神》(The Essential William H. Whyte)一书中回忆,每每他觉得自己对城市和街道以及其运作方式有了一个想法时,回头一看,发现怀特早已先看到了它。怀特没有以先入为主的眼光去这座城市,而是以观察员的身份来到这里,并以他所看到的东西为基础,建立了开放空间的哲学,对文明的制造城市方式的处方。戈德伯格称怀特为一名“城市人类学家”,并且 “拥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客观性,准备收集证据并加以指导”。在建筑师和规划师凭借直觉进行设计的地方,怀特给了他们事实依据。他怀着深切的热情,相信空间质量的存在,以及我们建造城市的方式可以对这些地方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相信他所珍视的生活质量会因城市经验,街道,公共领域的观念而得到改善。在上一代中,我们看到了这个国家所谓的私人领域的胜利,因为商场、中庭和封闭式社区接管了街道,公园和广场。然而怀特相信城市的参与和偶然性的价值,而不仅是由种种概括性的总结而催生的冰冷政策与规划。他教给我们所有人的是以清晰的头脑去看,并相信你所看到的。
如今,身边的社会已在逐步恢复原有的秩序,隔离的日子终将结束。这场牵动着全世界的疫情也让我们反思后疫情时代我们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空间需要被更谨慎地改善。自由的日子已逐渐重返——若有时间,不妨去城市中走走,坐坐,看看。
*以下文本摘自片段《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第二章 坐凳空间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摘选







书目简介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作者:[美]威廉·H·怀特
译者:叶齐茂、倪晓晖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04
本书的问世缘于“街头生活项目”这一研究。该研究其实是纽约自1961年开始实施的分区规划条例之城市公共空间部分的实施评估。这一研究在当时颇具开创性。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对人的精细的直接观察,通过海量的一手资料客观展现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研究成果指导制定了《纽约市开放空间分区规划修正案》,注重可操作性,不仅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还通过“积分奖励制度”对开发者予以激励。1980年《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以及与此相伴的影片出版,从此,人们发现,通过观察和访谈等基本方法,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大量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宜居的办法。怀特为改变公共空间建设和规划方式的重大思潮奠定了基础。与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样,威廉·怀特的《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至今仍然是许多国家城市规划协会推荐的必读经典。
关于作者
威廉·怀特
威廉·怀特的家乡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东部,他在1939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二战中曾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官员在瓜达康纳尔岛参战。战后不久,他成为纽约《财富》杂志的编辑,开始了对战后郊区文化、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研究,并在1956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有组织的人》。他在这篇著作中提出,住宅、停车、院落和公共空间的空间布局是一个关键因素,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交往,有助于表达友善的或隔离的空间模式。从此,威廉怀特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探索,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如何在共享空间或公共空间中相互交往。威廉·怀特于1959年离开了《财富》杂志,寻求更为广泛的发展城市计划的机会。他的研究成为后来加利福尼亚、纽约、康涅狄格、马萨诸塞和马里兰等各州制定开敞空间条例的参考原型。他曾担当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有关城市土地问题一人智囊团的角色,在洛克菲勒中心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威廉怀特还是约翰逊总统保护自然景观工作组的成员,保护自然景观会议的主席,纽约规划委员会主席。通过他的著作,特别是《有组织的人》、《最后的景观》和《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威廉怀特教育了一代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
Phoebe
* 非特别注明图片均源于网络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图片©昊美术馆
昊美术馆(上海)是具备当代艺术收藏、陈列、研究和教育功能的全新文化机构,坐落于上海浦东,共有三层展览和活动空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于201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昊美术馆首创“夜间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常规对外开放时间至夜间10点,目前特殊时期开放时间为上午11点至下午6点(周二至周日)。此举能让更多观众在工作之余前来美术馆观展,昊美术馆也举办“国际策展人驻留项目”、“户外电影节”、“雕塑公园”等国际交流项目和户外活动,以此建立全新的艺术综合体和浦东新地标。
昊美术馆(温州)
HOW ART MUSEUM (WENZHOU)
图片©昊美术馆
昊美术馆(温州)延续昊美术馆(上海)的“夜间美术馆”运营模式,是浙江省首家"夜间美术馆",常规对外开放时间至夜间10点,目前特殊时期开放时间为下午1点至夜间8点(周二至周日)。昊美术馆(温州)将持续为公众呈现丰富的公共教育及户外艺术项目,引领融合艺术、设计、科技的全新生活方式。
特殊时期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 13:00-20:00
(每周一闭馆)

📌暗号:进群
正在展出 Current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即将展出 Upcoming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