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距离展览“格物致知”结束还剩最后7天,第一季“艺式浓缩计划”也来到了最后一期。过去六期艺式浓缩,我们从策展方法、在地文史、哲学和建筑思考等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引发思考和想象,当然还有尖锐的提问。最后一期“终极特调”,将邀请展览的策展人谭悦跟参与者一起,聚焦由展览引发的疑问,并提出新的问题,共同探索更多样的答案,回应“答疑的权利”。
部分观众提问:
1. 策展人是如何(或按照怎样的标准/想法等)选择展品的?
2. 作品《十二座城》,可以看到the marble city, the silver city, the copper city...但是 the music city,音乐,跟前边所列举的“物”明显不同。列举在此有着什么样的意味?“物”的界定是怎样的?
3. 为何展厅没有做分割?观众在展厅任何角落都可以一览无遗…
4. 莽人的作品,艺术家为什么选择用复古陈列柜的方式展示他的作品,是一种反讽吗?
5. 策展人花了多长时间策划这个展览?计划是如何向观众传达包括展览主题、作品探讨的问题和探讨方式的?在布展中有哪些小心思期待观众去发现并思考?
6. 王思顺的石头真的是路上捡的吗?
7. 在Riar的作品里,人类文明把包含着万亿年地质复杂运动痕迹的矿石进行开采提炼并起名为锡,而当代的科技发展又“赋予”它制造芯片的使命,将它从山间带到工厂,打破了它原来的状态和自带的生命节奏,我们称其为开拓和发展。但这对于这块砂石,甚至今天我们在城市里见到的任何一块经过迁移的石头,对于它原本所在的那片山,那片山里居住的人,是否都是一种暴力的打断呢?
8. 作品“螺仙的消失”里面,地面的液体是每日补充的吗?观众踩到了液体后将液体散布到其他地方这个非主观行为和作品的联系是什么?
9. 俊·玛米的《爆炸》,如果不是因为担心会影响到展馆内的环境和其他作品,这件作品还会设置范围圈和遮挡吗?

风味偏好
答疑的权利?
破壁者
谭悦
广东时代美术馆副策展人。她参与策划的展览包括:“阚萱:乱石赛跑”(德国柏林,时代艺术中心,2019);“故入奇途——阚萱VS金小罗”双个展(与侯瀚如,金宣廷联合策划,广东时代美术馆,2018);“全景——可视的与不可视的”(广东时代美术馆,2014)。她于2016年发起并担任时代美术馆“榕树头”系列项目联合策划人,参与策展的项目有: “古妮拉·克林伯格:美丽新世界”、“郑波+魏志娇+参与者:共野”、“国际村落生产”、 “叶慧:我们唱着,时间的歌”、“刘灏:黄边城市规划研究所”等。
什么是破壁者?展览的解读不止一种,艺术也能与个体的现实与日常相连。在每次展览中,时代美术馆邀请不同领域和背景的“破壁者”来打破圈层和壁垒,也致力让观众成为参与的主体和生产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浓缩体验,共同测试“打开白盒子”的更多可能。
是日特调
「朴门自然农法花草茶(美人)x白霜柠檬塔 」
由“特邀味蕾对话者”Agnes(Perma Bakery 樸門创始人)呈现
时间
15:00-17:00,10月8日(周五)
请于前台14:45进场签到
地点
广东时代美术馆19楼东展厅
报名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招募人数:15人
茶位费:68元
*茶位费包含
·展览入场券1位
·展厅游历和交流对话
·售价30元的展览场刊1份
·樸门定制主题饮品和甜品各1份
·神秘纪念品1份
艺 式 浓 缩 计 划
展览如同美术馆为观众准备的一份浓缩基底,从宏大话题到细致感受,都浓缩在策展人、艺术家以及丰富多元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的合奏之中。2020,广东时代美术馆公共项目部围绕展览内外发起深度体验与互动项目“艺式浓缩计划”,邀请观众把自己的感受、想象、洞见注入其中,慢慢咀嚼出更具探索性的解读,让这份浓缩基底释放更多风味和层次。
第一季七款主题特调,特供新展“格物致知:或一则关于喷泉、地砖、锡、银币、石头、贝壳、窗帘及人的故事”,不仅有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破壁者”为每份浓缩基底提供不同质地的激活方式,更鼓励所有参与者打开感官,分享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与他人连接对话。
#1艺术家原汁特调 - 程新皓、娜布其、胡伟、谭悦 8月9日周日
#2策展观察特调 - 樊林 8月22日周六
#3地道文史特调 - 電車、林秋玲 8月29日周六
#4成长特调 - 杨二妈 9月12日周六
#5无界哲学特调 - Simon Bishop 9月19日周六
#6建筑师特调- 董京宇 10月2日周五
#7终极特调 - 谭悦 10月8日 周四
支持:广州美术学院附中AIP国际部
特别鸣谢:时代中国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