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老师先分享了个人经历,然后介绍了虚构与非虚构摄影的概念。接着他就如何进行摄影项目做了详细的说明,他认为摄影应当兼具“摄影本体的探索和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要考虑到“What、where、 when、 who、 why、 how“ 六个因素,在前期准备阶段要从阅读书籍,观看艺术作品和摄影作品,与专家及同行交流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部分则是他个人项目的分享,比如创作的初衷、过程中的趣事、不同画幅的影响、对作品的看法等。从《石化中国》到《摩登上海&脱缰的世界》,再到《空城计》,每一个都是对新的尝试、探索与进步。
最后一个部分中,陈老师带领学员一起观看、分析了耶鲁学派部分摄影师的作品,还讨论了摄影理论和观念。


工作坊的每天下午都是宝贵的critique time,包括每人30分钟的作品展示与导师点评环节。学员们需要在创作时候思考几个重要的问题,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写艺术家陈述、如何在1分钟内完整表述自己的作品。
1.为什么要拍?(如果可以不拍,那就不拍)
2.按快门的那一下在想什么?
3.你对同类话题的突破点在哪里?
4.如何避免拍成国家地理/朋友圈照片/网红打卡照?
5.“哇”之后(看完照片之后)还有什么?
6.最喜欢的摄影师是谁?你是谁?
7.如何把你的感情通过照片传递出来?
8.我们假设一个场景,有人时会不会拍?没人时会不会拍?人在图像中意味着什么?
9.疫情有没有强化你?如果没有疫情,你还会不会这么拍?


陈老师的非虚构摄影美学:
1.摄影是最适合虚构的媒介之一,而这个媒介是擅长用非虚构的外在形式。
2.摄影机在介入了,你就在表演了。
3.为什么给摄影披了那么多层枷锁,因为摄影是披着羊皮的狼的媒介。
4.第一看到的是照片令人愉悦的部分/视觉快点。
5.远距离的观看,没有特写和中景,只有远景,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6.“凝视”的方法:手机倒计时10分钟,一直凝视一张照片。
7.摄影给你一个框,这个框的东西都是要你思考、观察、选择的。


一、书籍/文章/电影
【书籍】 《照片的本质》作者: [美] 斯蒂芬·肖尔
【理论】 《镜与窗:1960年以来的美国摄影》约翰·萨考斯基
【电影】 《后窗》( Rear Window )(1954) 导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电影】 《江湖儿女》(Ash Is Purest White)导演:贾樟柯
二、摄影师
课程提及的摄影史上拍摄家庭关系的摄影师:
Larry Sultan /Sally Mann HonFRPS/Nan Goldin/Ryan McGinley
其他艺术家:
John Miller/Ellsworth Kelly/Sharon Lockhart /Camille Henrot /Daniel Shea
三、艺术网站/论坛
【网站】www.metropictures.com
【论坛】MoMA当代摄影论坛 www.moma.org




陈荣辉
点击查看相关报道:
野望——陈荣辉个展正在展出:

END
【三影堂教育计划】是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主要部门之一。担负着学术研究、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功能。凭借北京三影堂艺术中心和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的优秀品质和丰富资源,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先锋人才成长基地。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