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作为自身呈现及其文化的意义
刘刚艺术解读的可能性
文 / 柴中建
在刘刚的工作室看他的作品、和他聊天,感受他对于艺术之事的见解和投入,深深地触动着我,引发了我对“艺术作为自身”的长久的思考。“艺术自身”不是别的,不是某一题材的创作,不是某一观念、某一构思乃至某一灵感的降临和某种艺术表现欲望的宣泄,也不是静默于潜意识的自然流露······都不是。“自身”首先是生命自身完整的心灵安置、清晰而周全的生命规划与行程,“自身”契合于自己点滴而持久的日常生活,同一于生活方式中的精神性与形而上本体——即艺术家自身中艺术化的生命意愿。艺术在无法言述的“自身”意愿中所力图达至的刻度,就像每日的作息表,印满了每时每刻的命理和卦象。我时常想,每个艺术家都有不同于他者的特性和选择,可当把艺术作为“自身”来看待时,能够以“艺术自身”来成为“生命自身”此特性的人,符合“艺术生命”此纯粹性要求的人又有几多呢?

离开工作室,脑海仍在漫步——沿着刘刚工作室铺满地面的纸张、作品和未完成的画稿——沿着他一路走过来的艺术轨迹······让我深感好奇的是,刘刚是央美油画系专业,而他的创作作品则极少见到油画。作品大多体现在他对材料的感受,用材料(金属与织物等)为介质所展开的架上视觉表达。而如今,宣纸成了他的陪伴,一心专注在宣纸上进行各种实验创作。当然,兴趣的转换对艺术家来说也是常事儿。但我再次好奇于究竟是什么样的心和意愿,让他时常连续几个昼夜不休息的保持专注,多年累积下来的几千幅作品的过程,其中的涵义如何深究? 那么多的画里他都画了些什么?我想,通常的习画之人,对于宣纸的熟悉度是有普遍共识的,对于中国画史、画论和笔墨技法也有许多的传习和熏染。现当代以来,关于中国画传统语境的国际性转化问题也经历了几代人的洗礼······但这些似乎都不在刘刚艺术实验的框架里。刘刚在其中发现了何种秘境,让他如此执意的专注和挖掘······引发我不断地好奇和追问。当追踪到“物·图像”的概念与“宣纸·图像”在格物中的相应,我开始感受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的格局,有如见到刘刚 的“艺术自身”与“物自身”紧身的一体性。艺术像是他在探究的存在之谜,或 者就是他所创造的迷宫实验——艺术自身就是艺术于自身纯粹的实验性。
▲刘刚《420119102》139x139cm 纸本综合材料、着色亚克力、不锈钢框 2019
▶艺术与物自身
艺术与物的相关性具有各种可能的用法,如艺术作为创造主体和物质作为自然客体之间的碰撞,会有艺术过程或艺术品的产生。这些是艺术家最常经历的事。但 对于艺术与物之间相关性的理解,会因人而异产生差别,同时带来艺术创作的意 谓之别。我对刘刚艺术的理解与阐释,就经历了其相关性中从画风、画种、画材、 物质、物自身的序列关联及其图像语境探索的实验性系列的思考,刘刚的艺术发 生涉及人与世界、艺术与物为基础的的相关层面的展开。只有通过对不同层级内 涵的梳理,了解层级间生成或跃迁的因由,形成序列化流变的整观场域的构想, 才能对刘刚的艺术展开解读的可能性。
且按我对序列的五个层级的划分。“画材”处在中间位格,我们谈到的宣纸正是 作为一种画材,这里就从画材宣纸入手(宣纸的一端依于物质元素,另一端形成 绘画所属的种类)。
▲刘刚《420409102》252x96cm 纸本综合材料、着色亚克力、不锈钢框 2019
宣纸作为一物,担起画材一职,其品相与造纸人的技能相应。从传统到当代,画 家通过对宣纸使用效果的甄别,提出新的要求,以此促进并形成了这门源远流长 的造纸工艺。若从整体来看,如果宣纸未曾出现,就不存在由宣纸带来的书法与 绘画的种类和风格。但没有宣纸不等于没有书画。之前的书画大多是在竹简、丝帛、羊皮等材质上实现并形成文本的。若再往前,我想作为文本样式的东西(画 材)都还未成型。艺术的痕迹都留在器物、石块、龟甲、岩壁等自然之物上了。人类艺术史所包含的丰富的择物涂画、造物工艺、艺术语言形式及风格意象等, 按史学分期都可以得到知识化阅读的了解。就此,刘刚带给我的恰恰是艺术史知 识的背后隐藏的东西:这一切发生的动因——艺术第一推动力在艺术家内在的素 质和品性中是如何形成的,艺术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对艺术史的知识化阅读,对造物工艺以及画材画种画风的了解,在知识化的展开方面是依于科学的事实分析、对其性状的研究来获得理解的。我曾读到过一些关 于刘刚艺术的文章,带给我的阅读就如艺术史知识化的已然分类,而非探寻刘刚 艺术作为动力因的可能朝向。确切地说,如何对刘刚的艺术展开理解,是把刘刚 的艺术看做已然呈现的既成性?还是理解为他对艺术发生远未达预期的内在意 识中的各种可能性?也就如把人类的艺术看成为艺术史标本的确实性,还是体验 为人类艺术的创造能力在朝向未知世界时无法预期的可能性。艺术自身所要探求 的、以及艺术区别于其它所有文化类型而成其为自身的,就在于人类不仅要永恒 面对世界的未知,而且要自觉实验主观深层能力的未知,艺术自身的创造性正是 对此双重未知的可能性实验,而非对已知世界的证明。
刘刚的艺术把我引向一种遐想:人身处大地面对苍天,自然物世界所给与的感受性,成就了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图像的摹仿再现能力、接着成就了人自身的情绪与 情感欲求所倾泻的图像表现能力,并延伸拓展为艺术形式的各种流派和类型。但 这些仍然是依于某种被给予的、既成性的存在,而非朝向艺术可能性与物的可能 性的展开。刘刚艺术创作的“整体预期”方式展现了新的递阶空间:不再停留于 单纯自然感受图像的基础,艺术需要构想未来综合智能的可能形,朝向可能构造性的实验展开。

▶艺术图像语言的可能实验
刘刚的艺术语言中究竟容纳着什么?我的眼前看着他的作品,脑后则快速流动着历史图像的画卷:人类的艺术从原始人近于潜意识流露的涂抹痕迹,到眼下各种艺术流派类型的经典化建立,再到对经典的解构——回到物本身——现成物直接以观念艺术方式得以呈现。似乎有个旁白在说:事物自身皆有形,万物自身已在表达,何须人来替物言说。每当人类文化到达某种边际时,自然主义都会像野草般冒出来。而我眼前面对刘刚的图像作品,如果说杜尚把原本非艺术的现成物变成为一件艺术品,只是艺术视角的观念化述求,而非艺术图像新视觉的发现。但杜尚的《大玻璃》作为图像的双向阅读所带来的体验,则是深赋图像意谓的:我不仅注视着画面,还发现我与玻璃背后的阅读者彼此注视的眼睛,艺术图像与视觉感受方式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在此可见一斑。
对于图像本身、图像语言的可感受性对感性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艺术图像在多样性及原理性方面朝向新的可能体验性的拓展实验。刘刚的图像正是在此语境下的叙事,不仅展开为一幅幅在即时性中呈现的直观感受的画面,而且涉及图像累积的文本——展现为从即时可感的艺术发生到艺术图像在视觉经验中的类比:如何把科学的物理图像、感觉感知的自我意识图像与发自心性本体的艺术实验图像区别开来。艺术的视觉体验与图像语言表达在艺术家创作的动机中是否预置了对图像未来的期待,这正是刘刚艺术图像的意义给予我们的启示所在。
▲刘刚《39101071022》148x78cm 纸本综合材料、着色亚克力、不锈钢框 2017
刘刚艺术的倾注点清晰而自信:打开图像本身。
刘刚的图像以视觉在要素层面的体验进入。所谓“视觉要素”,是指人的视觉感受在视觉器官图像、意识图像、精神图像等图像功能实现中具有的基础要素。如“光”“色”“形”物理要素;再如人类文化中元素类符号、历史原始过程的象征图符、人类心智进程中创造的系统图式等。刘刚的图像涉及的图形、线性、墨色、水浸、复形、时效等在基本形的展开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比如类似于“十”字的一种结构,既代表着水平与垂直两种原理,也象征着宗教的某种意谓。还有许多的基础性图形如“圆”形、“方”形、“角”形、“线”形、“块面”形、“自由”形、“字母”形······等,都是构成图像的基本元素类的图素。在人类自然演化的历史中,有许多天启般的象征,基本上会与这些图素的应用相关联。如“曼陀罗”、“坛城”、“金字塔”、“卦象”、“图腾”、“十字”等;还有一些文字的“字素”、逻辑的“符号”、生物的“对称”、几何“符号”······等图形在原始性、象征性、基础性方面所具有的先天性和预设性。这些关联性恰恰又在刘刚的创作过程当中,像似有约定般的呈现。
▲刘刚《410309102》187x191cm 纸本综合材料、着色亚克力、不锈钢框 2019
第二是可类比的感性。通常的可类比方式大多建立在“知性理性”方面,感性方式因个体的直接独特而难以进行类比。除非把感性转化为感觉经验来类比,但如此就归入到知识化的运算系统,而消解了艺术独有的感性特质。这往往是艺术丧失纯粹性的基本缘由所在。我用“感性理性”来阐释刘刚的艺术可类比的背景:人类初级阶段(如原始时期)的主观能力较弱,其感性活动主要建立在被动的外在图像刺激所给予的感受方面。具有明确图像意识的主观性,从印象派开始,个体感受的自主性使主观意识得以增强,到后印象派时期达到主观意识的精神化。当个体自主的主观意识成为自我表现的欲求时,就推进为表现主义发自内在主观情感的宣泄。从图像意识的主观化过程中突变而出的观念艺术,更是以主观理解的世界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替代,使艺术成为个人化主观经验的试验场。“主观经验”在当下的状况是异彩纷呈的,既有极端狭隘的个人化主观,也有慈悲天下的无我性主观,还有超人类实验的科幻般的客观化主观。艺术的主观是有艺术感觉和艺术意识在共主观条件下的自主创造性实验的展开。这便是感性类比的特性,不是个体独特性之间的类比,而是个体主观与群体共主观之间的类比。这也正是刘刚的艺术图像所展开的类比,是他的原初感受与意识的综观在价值的追寻间的类比。
▲刘刚《420609102》184x275cm 纸本综合材料、着色亚克力、不锈钢框 2019
第三是艺术自身与生命自身的一体性。这是刘刚给我留下的最直接的印象。他平日里的日常性就是艺术,心思专注其中,经常通宵达旦。我能体会这种持续专注所需要的内在动力,是生命意愿与艺术自身的一体性所形成的强力意志。想到此,我就想到人们为何把尼采哲学作为现当代生命哲学体系的开端。对于意愿或理想,必须消除任何外部的神圣权力的控制,唯有生命自身的强力意志,才能进行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艺术的纯粹正源于生命的真实,这是艺术家的内在直觉所确认的价值。有其价值所生成的防御机制,才能抵御任何外部名利及其诱惑。何为艺术的价值确认?刘刚的生活态度和日常所行让我感受到他的沉着。
第四是对图像语言在底层元素方面的实验性。科学提供了关于客观世界的物理结构原理的图像。艺术对于人的内在心灵在视觉的基本图像原理上形成怎样的未来构想?什么样的元素像量子和基因符码般潜存在艺术的灵感世界中游荡?刘刚在对艺术图像语言的实验研究中,图像形态“元素库”是重要的环节。就像基本原子构成物质世界的存在系统,比特编码成构成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字母与字素构成语言的表述系统,艺术的元素不是外在固定的符号类的东西,艺术是生命内在的艺术感觉和意识,由独特的感受力所特有的感受方式内含着被称为艺术基本元素的东西。当独特的感受方式成为艺术意识与创造精神的载体,确定朝向未知、朝向可能的向度后,图像语言的元素成为创造力得以呈现的东西。技术化的实现也反过来考验艺术家对于系统结构的构型能力,最终落实为物质化的艺术品形式。由此可以大致的感受刘刚的“元素库”其实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序列:艺术品依于→艺术家系统结构的构型能力·依于→图像语言创新的语义表达·依于→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感受方式·依于→艺术家的艺术自身意识·依于→艺术家对生命、对艺术创新精神的价值追求·依于→本体论意义上的艺术本身朝向人类存在的未知性、朝向可能性实验的探险性(献身性)。
▲刘刚《45101091022》144x144cm 纸本综合材料、着色亚克力、不锈钢框 2019
特别要提示的是,人类以天地自然与人类存在为基础的创造性活动,就在我们亲身经历的几十年中发生了突变性的跃迁:宇宙生存与超人世纪直逼眼前。其中的涵义是指最早的人类祖先实现了从猿类物种的出离而成为独立的物种:人类(智人)。今天,已经形成了人类自身的智能与人类创造并以集成的方式产生的智能之间的讨论,后者显然以摹仿、替代和超越人类的方式显现出超人的征兆。以往的艺术以人性为核心,如今艺术以创新实验为核心。在刘刚的作品中,有许多极其超越而不易察觉的迹象,让我把他定位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位格上,把他看做朝向未来勇敢前行的探险者。
丨
刘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