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璀璨—中国书画及古代艺术珍品夜场
杜月笙是20世纪上海滩极富传奇的人物,时有“三百年帮会第一人”、“上海皇帝”之称。杜氏出生于江苏川沙(今上海浦东)高桥,幼年家境贫寒,少年时在水果行做小学徒,入青帮,混进十里洋场,从烟赌起家,而后为上海滩最有势力的青帮大亨,进而法租界公董局华董、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上海市地方协会会长、恒社领袖、上海地下抗战指挥……一步一步脱黑入白。杜氏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解放战争最关键时,国共两党都各自争取其返回上海支持与站位。最后收名于蒋介石的挽额 “义节聿始”。一代伟人曾评价, “终其一生做到六个字:有本事,没脾气。”
杜月笙
杜月笙本名杜月生(1888-1951),因生于农历七月十五得名。章太炎为其改名为“镛”,号“月笙”,语出《周礼·太司乐疏》,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杜月笙与章太炎成为挚友,源于杜氏本人对文化的敬畏,对读书人的尊重。发迹后的杜月笙极力转型, 向文化靠拢,他十分重视文化,好结交并器重天下文人,总是卑辞厚礼,恭恭敬敬。他在门厅上高悬对联“友天下士,读古人书”,来鞭策自己,章太炎感于杜月笙的为人,也曾亲自为他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
Lot.818
杜月笙(1888-1951) 行书八言联
镜心 水墨粉色描金八宝团龙粉蜡笺
206×44cm×2
款识:虎公先生雅正,杜镛。
钤印:杜镛长寿(白)、月笙(朱)
释文:博闻强识敦行不怠,逊志时敏阙修乃来。
说明:上款人 “虎公”为杨度。
杜月笙自用芙蓉石对印铃印与本幅铃印对比图
凭着对文化人的苦心尊重, 杜月笙结交了一大批文化名流,章太炎之外,如杨度、章士钊、黄炎培、杨云史等,在与文人打交道之际, 他重金聘请说书人长期为他开讲传统书目,学习历史知识和古人的处世之道。聘请书法先生,勤练书法,其书法也得益于章太炎的很多指点,写得一手好字。见本场即将呈现的一幅杜月笙八言联,“博闻强识敦行不怠,逊志时敏阙修乃来”用墨厚重,体丰骨劲,结体收放浑厚敦实,肥而不腻,别具风韵。款署“杜镛”,水墨粉色描金八宝团龙粉蜡笺上写就,每联约八尺有余,气势开弘,上款人“虎公”为杨度(1875-1931)。
杨度
杨度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青年时曾以一曲《湖南少年歌》盛誉海内外,清末时参与科举,会试期间恰逢公车上书,结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还乡后师从王闿运。留学日本时,他是孙中山志同而道不合的朋友,也是孙与黄兴相识的介绍人。戊戌变法期间,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维新思想,反对帝国主义,主编《中国新报》主张“君主立宪”。参与袁世凯的复辟活动,有过被袁亲赐"旷代逸才""御匾"的殊荣,也有"筹安会六君子"之名。复辟彻底失败后,杨度前往租界的天津与青岛避难,念经。而后北洋政府被国民政府取代,从而远离政坛。1928年寄居上海,鬻字为生。1929年,杜月笙听闻杨度闲居上海"意欲聘请杨度为名誉顾问",对之礼遇有加,请杨度书写条幅,题写诗词,悬挂在杜公馆大厅里,供来往宾客观看欣赏,每月奉其车马费,并慷慨地将法租界薛华立路155弄(今建国中路瑞金二路附近)一幢洋房提供给杨氏一家三代居住。杜月笙奉杨度为上宾,称“皙子兄”,除却为之提供生活上的保障之外,也在杨度有著书等要求时,均言听计从、鼎力支持,想必二人附笔墨切磋风雅之事亦多。1930年,杜氏兴建宗祠,杨度则为之奔走策划,事必躬亲,亲自撰写《杜氏家祠记》,在杨度笔下,杜月笙是一个为“侠”而“儒”的形象,又写了一篇《杜氏家祠落成颂》,并刻石立碑,并请清朝遗老郑孝胥挥毫书以作厚礼,尤见杜、杨之间的交情。
杨度在上海住所(法租界薛华立路155弄)
然而,杨度晚年在杜氏门下当清客的这段往事,并未随着1931年杨度的病逝而在历史上渐渐消失。直到 1975年冬天,周恩来总理在临终之前,揭开了他的真实身份之谜。总理说,《辞海》上若有“杨度”条目,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早在1929年秋,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成为秘密党员,为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所居这栋法租界薛华立路155弄住所,也借杜公馆之名的间接掩护之下,为中共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杨度从保皇派走向共和,最终在历史上被正名。黑老大杜先生“逆取顺守,修成正果”,在他去世后几十年,和他有过交往交集的写字人,几乎没有一个对他口出恶言。杜月笙的故事反而开花散叶,成为一个传奇。
-The End-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