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出手,一定有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请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命题式电影——限定主题下的创作,经常由不同的导演分别创作然后并为一部完整的长片,许多电影节都有这种拍摄项目,王家卫参与拍《爱神》,姜文参与拍《纽约,我爱你》,贾樟柯更是参与过多次。去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和今年国庆档《我和我的家乡》大获成功,让这种限定命题的集锦大电影大有成为新主流类型片的趋势。可以预见的是,之后会形成“我和我的”电影系列。同一命题下的集锦电影,将每个导演的不同风格非常直观地横向并置,观众看完电影后一定会进行对比,这也是观看这类电影最大的乐趣所在。个人观感都是主观的,我们就不排名次了。今天,我们想单独来聊聊《我和我的家乡》里《北京好人》这个单元的导演宁浩和他所展示的“导演功力”。“导演功力”这四个字很虚,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抛开一些复杂的专业术语,说白了就是对故事的把控能力——即观众看得顺畅、剧情逻辑自洽、细节生动有趣(毕竟是喜剧片的定位),在镜头语言上精准有效,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效果,而且观众也能准确地接受到那种效果,能将这几样标准做到位,那就是导演功力。把场面做得热闹些,把氛围搞得浓烈些,其实不难,但想用有限的、简单的场景与演员,把喜剧效果拉满,这就考验导演水平了。宁浩的《北京好人》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克制感”,主角只有张北京和表舅,主要场景则是医院,影像细节上全是最真实最普通的东西,全然靠导演调度、动作设计、演员表演,就能让观众乐个不停。《北京好人》延续了《我和我的祖国》中《北京你好》的基本设定,主角依然是葛优饰演的张北京,角色性格设定上也保持了一致,相当简单,没什么复杂性格:基层老百姓、性格善良、乐天派热心肠、要面子、又有些非常聪明的小心思。这个故事的核心情节也很明了:张北京存了一笔钱想买车,恰逢农村表舅生了病前来借钱,张北京陷入抉择的困境,后来想出了一个折中的骗局,让表舅乔装成自己,用自己的医保卡在北京看病,享受报销待遇……这个故事是经典的困境选择类型,在这个关头怎么选,选什么,能够有力地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短片的体量不可能设计出太复杂的情节,宁浩选择这种简约设定,是非常聪明、非常高级的,更重要的是,这种身份错位戏,最有喜剧效果。宁浩喜剧一个很突出的优点就是紧密贴合生活的细节,比如张北京想出解决办法后,对观众保持着一份“悬疑”,他先用门禁卡反复开门——观众此时云里雾里,不知道他要做什么,而后,由张北京一句非常精简的台词点出关键信息:认卡,不认人。然后再介绍自己的医保卡换人计划,观众此刻一定会笑。因为门禁卡与医保卡的类比,是看似有逻辑而其实恰恰最无逻辑的,是自作聪明的,幽默感,就从这种自以为是中迸发出来。这个细节非常有代表性,若是一般的导演,可能会让葛优直接介绍自己的计划,信息上是一样的,但表现方式远不如“门禁卡”这一桥段精彩。宁浩对喜剧的深度理解,对观众观影心理的把握,都是“导演功力”的佐证。提出了办法,之后便是实施。医院里的戏份,是这个故事的重头戏,也是笑点最密集的地方。表舅的紧张无措畏首畏脚,与张北京的做贼心虚故作镇定,是最重要的两股剧情张力,这两股张力开始是并行的,两人互相给对方打掩护,而在候诊区忽然遇到章宇客串的警察后,这两股张力,发生了改变,张北京开始自保避嫌,表舅开始方寸大乱。这一段的表演方式非常克制,没什么夸张的表情与肢体动作,但细节信息又相当丰富,几个特写镜头也很传神,颇有点悬疑片的感觉——马上伪装要被识破了,最终是虚惊一场。一个成熟的、风格自成一体的喜剧导演,他知道什么时候要打破观众预期,也知道什么时候要满足观众预期。张北京与表舅在抽血窗口上演”抽血双簧”一段也很出彩,设计得不落俗套,更妙的是还加入了张北京的老同学一角,正是抽血护士,两人之间似乎还有些青春年代的暧昧,让这个场景变得更加有戏剧性,老同学重逢的喜悦与调笑,张北京与表舅的艰难双簧,糅合为一体,搞笑至极。之后的情节,对这个“双簧戏”进行了更有难度的升级:身份错位引发了严重的麻烦。在一次饮酒狂歌后,张北京犯了高血压,被送入医院,却因为表舅的看病档案,要“被手术”。身份错位式的喜剧大家并不陌生——通过“误会”与“遮掩误会”来不断产生新麻烦,有了新麻烦,便有了新笑点,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宁浩最近一部长片喜剧《疯狂的外星人》,其实也是这种“身份错位”的思路,猴子与外星人的交错转换,把搞笑效果不断推向高潮。对这种创作类型,宁浩着实是游刃有余,所以《北京好人》在短片喜剧剧作上,可以作为一个范本。当然,让这部短片大放异彩的除了导演的掌控,演员的表现也功不可没。虽然葛大爷这些年来演过许多不同风格的角色,但整体上来说都是偏喜剧路线的,多少年来,他一直是中国本土喜剧当之无愧的头牌,他的名字几乎与中国式喜剧划上了等号。葛优的表演风格具有浓浓的京味儿,从负有盛名的《顽主》《编辑部的故事》,到和冯小刚合作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等一系列作品,葛优不管是演底层老百姓还是社会名流,都有着一个突出的特点:接地气。接地气这三个字现在很常见,不过能到葛优这个地步的,可以给人如沐春风般的亲切感、邻家感、街头感的演员,凤毛麟角。几乎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演一个北京的小老百姓,宁浩也深知葛大爷的这份天赋,所以从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国》到如今的《我和我的家乡》,都在紧紧围绕“葛大爷的京味儿魅力”,去繁就简做文章。接受采访时他说:“和葛大爷这种级别的演员合作,导演尽量别捣乱。”点到即止,剩下的,葛大爷不会让人失望。正是这种“克制”,宁浩将葛优表演上极注重细节、极有生活气息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出来。特别要提及的是,葛优的接地气,一定是有一种“小民意识的”,就是他的角色一定不是理想化的高大全,善良之中还有些利己的小心思,憨厚中还有点狡黠,“张北京”这个角色依然如此。正是因为这种真实的角色塑造,葛优才赢得全国人民的喜爱。毫无疑问,在《北京好人》中,葛优的表现堪称完美,哪怕整部电影采用了明星人海战术,葛优都极其突出。而这部短片中的另一位主演,和葛优全程进行对手戏的,则是一位非职业演员,张占义。他之前只演过一部作品《平原上的夏洛克》,私以为,这部电影是2019年度的最佳国产片之一,将悬疑探案模式大胆下沉并进行变体,把中国北方农村的土味、尬味以非常温和的方式融入到民间探案故事中去,形成独树一帜的喜剧味道。而张占义,便是片中的两位农民神探之一。《北京好人》中的表舅角色,于他而言近乎是本色出演——他并不是那种又土又懦弱然后容易引发同情心的刻板农民形象,相反,他有一股子可贵的自信,表演状态极为大方,天不怕地不怕,这在非职业演员中是很罕见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气质,令他具有天生的喜感。和葛优对戏,他没有包袱,至少呈现出来的状态是非常自然的。宁浩选中这位不知名的业余演员来和葛优对戏,是一招险棋,也真是独具慧眼。他曾说,演员没有职业和非职业之分,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演戏,关键在于真实。电影的真实,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这就需要导演的克制功夫。从处女作《香火》起,宁浩的作品始终都带着一股强烈的平民气质,哪怕是最天马行空的《疯狂的外星人》,内核也是无比贴近现实的,贴近小人物的生活的。宁浩电影中的角色,基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困境,笑点,便是从角色在困境中的各种选择迸发出来。宁浩曾说:“我其实拍的都是那种被时代淘汰的人,一直在追,一直追不上,但是又都很有自己的尊严和骄傲。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在生活中努力的奋斗着打拼着。我喜欢这种人,虽然我们都时刻会被时代所淘汰。生活对我并不美好,但是我依然热爱生活。”如果对他的喜剧细细分析,会发现都有着极为严密的叙事结构,他的喜剧是讲逻辑的、讲结构的,所以他的喜剧耐嚼,不会说情绪一过便没了味道,这是比较高级的、克制的喜剧表达手法,也最见导演的功力。这种克制也让宁浩的喜剧显得格外不同,成为他作品风格的标签。如果《我和我的家乡》几个故事隐去导演名字,观众们大概也能轻易地识别出这段《北京好人》出自宁浩之手。客观来说,在一个短片电影里,要说去展示深刻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深度,时间和篇幅上确实是不够的,只能说尽量充分发挥导演的作品风格。而宁浩这次的《北京好人》没有太复杂的炫技,却克制高级,一如他之前的作品,值得回味。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