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圣佳25周年春拍』 | 探秘“璀璨”夜场中的青花珍品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Sungari 25th Anniversary 2020 Spring Auction璀璨—中国书画及古代艺术珍品夜场
No.7 East Third Ring Middle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青花瓷器历来备受藏家重视,可能是中国艺术品中最为风靡全球的品种之一。自元代青花瓷器烧造技术成功之后,大量外销,引起了世界的轰动。直至今日,能收藏一件中国“真、精、新、稀,流传有序”的青花瓷,亦是收藏家之所求,今日小编就带大家看看中贸圣佳25周年春拍“璀璨”专场中的青花珍品。记录:北京永乐, 2010年11月23日,编号554"仿古"是中国艺术传统的一项特色,历代艺术的表现,大概都不乏仿古的因素,究其思想渊源,应与儒家文化的“好古”、“稽古”、“考古”心态有关。清雍正皇帝注重文艺发展,崇尚摹古,尤其是唐英督窑其间,继承并发扬《清史稿》「刘源传」所载的“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储巧妙”的制瓷风格,取两宋名窑及明代官窑名瓷为典范,力求烧造出相同水平之器。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雍正皇帝曾多次下旨命令烧造仿永宣青花瓷器。中贸圣佳25周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释出一件在望山庄(徐展堂先生)旧藏——清雍正青花莲池游龙海水纹撇口尊,即为景德镇御窑厂解读此番造器精神的佳例。且翻阅海内外公私著录,现知资料中未见相近他器载录,此件拍品应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可谓珍罕。此尊造型取法于商周青铜器“彛”之造型,经过时代的演变,颈部变短,丰肩,腹部下收,弧度更为妙曼灵动,但也应是所见瓷质撇口尊中与原物外形最为相近的,显然是取自内府典藏的古器为范而成。下图为《西清古鉴》中“周舟彛”与“周乳彛”的造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一件明宣德青花莲池龙纹尊,此件拍品造型、纹饰、发色均与之相类,应为其本源雏形,相似器另见上海博物馆藏明宣德蓝地白花龙纹尊。英国Mr.William CleverleyAlexander收藏一件明代仿定窑白釉灵芝纹花器与之造型相似,可堪参考。耿先生于《明清瓷器鉴定》中将宣德时期奓斗形器按尺寸大小分为四个品种,分别为忍冬纹奓斗、鱼藻纹奓斗、白龙纹奓斗及水波纹奓斗。其中所描述白龙纹奓斗应为上博藏品,但其器型特点更接近于此件撇口尊。拍品颈部及圈足足墙以淡描技法绘饰海水波涛图案,此纹饰为明早期青花瓷器上的常见纹饰,至宣德时期渐由陪衬变为部分青花器主纹饰,且水波渐转汹涌,有别于前朝简约。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南宋时期陈容绘《九龙图》中部分海水波涛纹,或为此纹样之创作灵感之源。而以青花淡描海水为底,其上描绘龙纹的装饰方法始于永乐时期,之后各朝均有效仿,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明宣德青花海水双龙纹高足碗。拍品腹部仿宣德青花绘法,描绘双龙池塘莲花图,双龙穿行其间,首尾相逐。池中莲花饱满,枝叶纤细。此纹饰亦始于明永乐时期,兴盛于明代中叶,其中以弘治青花龙穿荷塘图盘最为著名。五爪龙纹,多采水生之貌,穿梭莲池之间,正于此尊所绘。龙,云行雨施,佑护苍生泉源,虽是庄严之饰,穿莲而行,犹如身处花园自逍遥,返璞归真,寓意中和,更体现出当时的一种政治愿望。相较于海水龙纹及龙穿莲纹,荷塘游龙纹瓷器极为少见,存世无多,寥若晨星。小编选取几件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荷塘游龙纹样瓷器,以供对比参阅。3, 北京东正2013年秋拍编号125 明弘治御窑青花游龙行莲池图盘值得注意的是,荷塘游龙纹多见于明代,至清则少有绘制,且龙纹几乎都为五爪龙。莲池纹样排列、绘法相近,但又各具其所处时代特色。此尊将宣德青花的浓艳奔放,与雍正朝的细腻恬淡完美结合,深浅相间,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并将雍正帝的思古之情与审美高度,纳于一身,类似雍正朝器物极少见之于海内外公私著录,甚为珍罕。记录:北京翰海,1996年11月16日,编号1202拍品属雍、乾御窑经典品类,应属乾隆三年左右唐英督造御窑厂时奉旨按宫中发样烧造的官釉精品大器。瓶体六方形,口沿外撇,长颈折肩,六方足外撇,器形古朴,端庄大方,线条舒展起伏,古意悠然。通体以青花纹饰,纹饰繁复,口沿绘海水波涛纹、灵芝云纹,颈部饰蕉叶纹,肩部绘折枝莲、如意纹,腹部主体满饰缠枝莲纹,近足处分别以变体莲瓣纹、缠枝花卉、海水纹等九层纹饰,局疏密有致,活泼婉转,毫无拘泥拖沓之感。所绘之纹饰,笔触细致,一丝不苟,给人以端庄严整之美感。永宣青花为后世历朝所追崇,此瓶之笔触点染刻意皆为摹永宣青花“铁锈斑”之效,尤见乾隆慕古品味之风趣。拍品体型硕大,正如王世懋《窥天外乘》记:“盖窑器圆者,旋之立就,倏忽若神。独方物即至小,亦须手捻而成,最难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余皆置之无用。”可见此器制作尤难,非江西景德镇御窑巧匠不能为,御窑由督陶官唐英指导,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常令唐英特制新品供御,使瓷匠得以发挥技艺,佳器屡出。拍品款识呈现乾隆早期款识写法特征,与厦门保利2019年1月6日拍出一件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款识写法一样,属御窑厂同一人所书写,后者以一亿四千九百五十万高价释出。此瓶与拍品一样皆为六方造型,尺寸大小也是非近似,可见乾隆皇帝对此式样大瓶尤为珍爱,或为同一批奉御旨烧造,品级极高。翻阅公私典藏,保存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各博物馆馆藏乾隆年间此式大瓶多见粉彩、单色釉品种,及青花折枝花果纹,满布缠枝莲纹者极少。更见本品之臻罕可贵。本器时代特征明显,器形端正,青花色恰到好处,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乾隆宫廷陈设重器。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 年)元政府于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专司烧造一事,朝廷御用与赏赐外销瓷器皆由其所出。其最初烧造多应波斯地区(西亚伊利汗国)王公贵族之需,造型、纹饰、功用皆依自彼地之风俗而定,一改宋瓷影青之纤薄小巧,隽秀素雅之风格,往往以器形巨硕雄健著称,其中大罐一类堪称代表。此罐洗口,溜肩,下收敛,罐胎体厚重,大气磅礡。肩部对称装饰双兽耳,神采奕奕。通身上下共六层纹饰,自上为几何纹,缠枝莲,莲瓣纹,云肩纹,缠枝牡丹,变形莲瓣纹,构图繁而不乱,观之赏心悦目,青花發色明快悅目,釉色白中帶青,積釉處呈鴨蛋青色澤,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元青花传世数量甚为稀少,如此大器更是难得一见。研究者指出,元青花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借鉴了当时丰富的织绣图案关系密切,绘牡丹花时所采用的多个角度表现花朵婀娜多姿的画法即来源于元代丝织品。云肩纹亦来自当时的贵族服饰,极具时代特征。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一例青花双耳罐,造型纹饰与拍品甚为相近。然拍品云肩纹内绘孔雀图样,孤傲独立,侧面云肩纹级极高,其上亦绘如意形开光纹饰,同拍品一样亦绘有双凤纹样穿梭花丛之间。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据了显要的位置,它的出现,改变了两宋时期南北窑场百家争鸣的状况,开启了明清时期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相比明清官窑瓷器,元青花在市场上鲜有出现,而如此具有典型风格的立件大器更为难得,可遇而不可求。天津博物院藏一例青花缠枝牡丹纹狮耳罐(《天津博物馆藏瓷》,天津博物馆编,2012年,页62,图42),其造型与牡丹纹画片与本品极为相似,可资比较元青花瓷器最初烧造多应波斯地区穆斯林王公贵族之需,造型、纹饰、功用皆依自彼地之风俗而定,往往器型巨硕,布局繁密,一改宋瓷影青之纤薄小巧。公元1278年,元政府于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专司烧造一事,朝廷御用与赏赐外销瓷器皆由其所出。蒙元之世,朝廷与中西亚地区政治经贸往来最为密切,尤其元文宗登基之后,两地文化互动交流成就斐然。彼处先进工艺亦为中原所汲取,其中瓷器一项尤为显着。元代许有壬《至正集》卷九“马合马沙碑文”载:“西域有国,大食故壤,地产异珍,户饶良匠。匠给将作,以实内帑。”此文献揭示当时的浮梁磁局有波斯的工匠参与瓷器的烧造,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此时在波斯陶器上广泛使用已逾三百年之久的钴蓝料传至景德镇,与本土得天独厚的烧瓷技术相结合,遂成享誉四海的元青花瓷器。此瓶青花呈色靛蓝,绚丽浓艳,采用名贵钴料苏麻离青烧制而成,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当为浮梁磁局核心窑厂所制精品佳作。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释出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其青花钴料同为苏麻离青,呈色浓艳,2.3 亿高价易主,可见此类人物图案之元青花器皿之珍贵。拍品画工细腻精湛。通体青花绘就,极具丹青之妙。纵观国内外博物馆,如本品构图之饱满,画意之精妙者甚为少之,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元青花三顾茅庐图梅瓶(编号37.292),其上人物旁之卷云纹与金钱纹的装饰手法十分接近。又如湖南省博物馆藏蒙恬将军玉壶春,细观画师对蒙恬将军面部及手部的描绘方式,面部挑眉肃目,神态威严,十指纤细瘦长,指尖微微上翘,画工及人物细节皆与本品神似。再观其布局,二者人物比例均大于同类品,人物下方的所绘植物亦十分近似,或可推测为同一人所绘制。元青花中人物题材十分稀少,腹部通景绘人物故事图者更为罕见,拍品腹部通景绘仙人指鹿图,仙人执扇,指鹿盘坐,快意悠然。瑞鹿凝神眺望、后腿蜷曲待发之态栩栩如生。元青花中人物故事题材的作品一直以来受到藏家的喜爱和重视,香港苏富比2014 年10 月18 日拍出的元青花百花亭记人物图梅瓶就是梅瓶中腹部一节,虽有残缺,却是日本收藏家坂本五郎之心爱之物,后高价易主,足见此类人物题材作品之珍贵。江苏徐州曾出土一例东汉仙人戏鹿画像石,可见自古往今此类图案皆意在祥瑞。然元代陶瓷极少以鹿为题,较为罕见的两个例子,一例为广东省博物馆藏青花人物玉壶春瓶(《广东省博物馆藏陶瓷选》,广东省博物馆,1992 年,图105),腹部绘仙人吕洞宾与瑞鹿衔灵芝的献寿寓意题材,然与本品相比,本品之人物比例大于博物馆所藏,细节描绘更为生动细腻;另见一例为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品元青花人物文瓶同样于腹部绘仙人瑞鹿图(《中国的陶瓷·元明的青花》,平凡社,1995,图20),皆与本品相似,可资参考。
-The End-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