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女时期的露易丝•格丽克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出生在一个文艺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
她在一次采访时回忆,小时候她的奶奶经常随身携带一本诗集,她还能记得自己在四五岁的时候读过威廉•布莱克的诗《黑人小男孩》,还有莎士比亚戏剧《辛白林》里的选段;从幼年时起,她的父母就鼓励她写作,他们甚至会把她写的诗打印出来进行点评。在随笔《诗歌教育》中,她说童年时代的她,自认为是威廉•布莱克、叶芝、济慈和艾略特的传人。在这样一个崇尚智力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家庭里成长,露易丝•格丽克本该度过一个自由发展天赋的快乐童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格丽克降生的时候,迎接她的并不是家人的喜悦和期待。在她出生前七天,她的姐姐——她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了,这个悲剧沉重地打击了整个家庭。尽管格丽克之后又有了一个妹妹,但这一创伤在此后多年,犹如一片无法驱散的阴云笼罩着她的生活。在随笔《死亡和缺席》中,她谈到这位未谋面的姐姐,她说:“我没有经历她的死亡,我经历的是她的缺席。”
这种“幸存者的负疚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她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她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写作是对轮回——不幸、丧失和痛苦的报复”。

▲1968年露易丝•格丽克在作家诺曼•梅勒家的诗歌朗诵会上
另一方面,在望子成龙的家庭里长大也远非易事。在《诗歌教育》中,格丽克说自己出自一个喧闹的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强烈的表达欲,热衷于替别人把话说完,因此她的整个童年和青春期都在争取自己的声音能被听到。她的母亲比阿特丽斯受过良好的教育,毕业于名媛辈出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是一个文艺爱好者,也是她的忠实读者,但在她的童年和青春期,她们母女的关系却十分紧张。她称自己的母亲像一个“法官”,总在审视和挖掘她们姐妹俩的文艺潜质,“我们哼唱一两声,就得去上音乐课,蹦蹦跳跳一下,舞蹈课就来了”。在2012年的那次采访中,她说:“我的母亲确实很热爱艺术,但我却不认为她的见识和鉴赏力有多么出色。”
他的父亲丹尼尔•格丽克年轻时梦想成为一名作家,虽然最终投身商界,但仍不减文艺热情。他的口才很好,善于口头改编各种传说和历史掌故,最热衷的是反复宣讲圣女贞德如何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磨炼自己的心志。这些故事对格丽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中时代的她效法圣女贞德的苦行,进行长期严格的节食,最终导致她患上了厌食症,不得不退学接受心理分析治疗。尽管厌食症严重地损坏了她的身心,但在日后她还是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她说:“患上厌食症对我来说是一段重要的经历,饥饿感帮助我控制了贪欲,对于获得一个独立的自我,是大有帮助的。”
高中退学后的第二年,即1962年她进入莎拉•劳伦斯学院学习,但很快就退学了。1963年,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在著名诗人、1948—1949年度美国桂冠诗人莱奥妮•亚当斯的诗歌班学习。两年后,她遇到了对她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老师——著名诗人斯坦利•库尼茨(Stanley Kunitz)(斯坦利•库尼茨在2000年获得美国桂冠诗人称号)。在斯坦利•库尼茨的影响下,格丽克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恃才傲物转向谦逊克制。
在写诗的同时,格丽克持续七年进行着心理分析的治疗和学习,不仅治愈了她的厌食症,也激发了她的诗歌灵感,她曾说:“我们只看过这世界一眼——在童年的时候,剩下的都是回忆”。她的早期作品,例如1968年出版的处女作《头生子》(Firstborn)、1975年《沼泽地上的房屋》(The House on Marshland )、1976年《下降的形象》(Descending Figure)、1985年《阿基里斯的胜利》(The Triumph of Achilles),多以心理分析的角度远远地审视个人生活体验。

▲处女作《头生子》的封面
死亡和丧失既是露易丝•格丽克个人生活中时有的遭遇,更是她创作中不变的主题。
1980年她在佛蒙特州的小屋遭遇了一场大火,被焚烧殆尽。1985年,她又一次遭遇了死亡的打击——她的父亲去世了。她在这一年所写的一篇随笔里说自己是一个“梦中人和观看者”,是一个“沉迷于丧失”的作者,“二十年来等待着忍受无法逃避的丧失”。1990年出版的《阿勒山》(Ararat)和1992年的《野鸢尾》(The Wild Iris)里都有寄托对父亲的哀思的作品。其中《野鸢尾》获得1993年普利策诗歌奖,将诗人的声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诗集一直是格丽克最为奇特、传阅最广的作品。

▲《野鸢尾花》时期的露易丝•格丽克
格丽克曾经有过两段婚姻。1967年她和年轻的医学院学生小查尔斯•赫兹结婚并生有一子,但没多久两人就离婚了。1977年再婚,这次的结婚对象约翰•德拉诺也是一名作家,虽然他们还是以离婚告终,但格丽克似乎对这段婚姻颇为挂怀和眷恋,婚姻成为之后多部诗集中反复出现的主题。1996年出版的《草场》(Meadowlands),借用《奥德赛》的故事来描写一段失败的婚姻;1999年的《新生》(Vita Nova )和2001年的《七个时期》(The Seven Ages )用比较乐观的口吻表达了一段婚姻结束后的转变,在字里行间偶尔流泻出一线明亮的色彩,这在她的诗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一段时期格丽克技巧日渐圆熟,其诗作堪称天籁之音,或者也可以说是寂静之诗,诗中关于世界的思考,既富于玄学思辨,又不乏具象的活泼,让人爱不释手。2003年8月28日,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露易丝•格丽克美国桂冠诗人称号,作为第12位获此殊荣的诗人,她和此前获封的罗伯特•潘•沃伦、约瑟夫•布罗茨基、罗伯特•哈斯等人代表了美国当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2003年露易丝•格丽克获得美国桂冠诗人称号
2006年,格丽克第十部诗集《阿弗尔诺》(Averno)出版,并于2007年获得新英格兰笔会奖。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诗人、小说家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指出,格丽克提醒了我们:“诗歌应该把我们带到我们不想去的地方,然后把我们带回,而我们已不复从前。”他还断言:“《阿弗尔诺》可能是她的杰作,无可置疑地表明她正处于创造力的顶峰。”此话诚然不虚,近年来,露易丝•格丽克依然佳作不断,语言风格逐渐向口语转化,有铅华洗尽、水落石出之感,题材上,对生与死、爱与性、存在与丧失的思考越发深邃,越发接近伟大诗歌的可能。

▲2007年露易丝•格丽克在拉蒙特图书馆
诗 歌 九 首

02
阳 台


国王恳求王后的宽恕。
他并不是
表里不一;他已尽力
正好做到诚实;难道还有别的方式
诚实地面对自己吗?
王后
掩着脸,某种程度上
她由阴影支撑着。她哭泣
为她的过去;当一个人生命中有了秘密,
这个人的眼泪永远无法解释。
但国王仍然乐意承担
王后的悲痛:他的
宽大的心胸,
在痛苦中如在欢乐中。
你可知道
宽恕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
这世界已经有罪,这世界
必须被宽恕——

去纽约,去马戏团。
他驮着我
在他肩上,在寒风里:
白色的碎纸片
在铁路枕木上飞舞。
爸爸喜欢
这样站着,驮着我
所以他看不见我。
我还记得
直直地盯着前面
盯着爸爸看到的世界;
我在学习
吸收它的空虚,
大片的雪花
绕着我们飞旋,并不落下。



08
登场歌
从前,我受到伤害。
我学会了
生存,作为反应,
不接触
这个世界:我要告诉你
我想成为——
一个倾听的装置。
永不迟钝:安静。
一块木头。一块石头。
我为什么要分辩,论证,让自己疲惫?
那些人正在其他床上呼吸,
几乎无法明白,因为
像一个梦
无法控制——
透过百叶窗,我观察
夜空里的月亮,阴晴圆缺——
我为一种使命而生:
去见证
那些伟大的秘密。
如今我已经看到
出生和死亡,我知道
对于黑暗的自然界而言
这些是证据,
不是秘密——

09
戳下方二维码进入文艺杂货铺子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