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的复活”展览中有一件常玉的作品《母与子》(又称《镜前母与子》)非常吸引人,在2015年保利十周年秋拍中,这件作品被标榜为常玉唯一一件宗教题材作品。《母与子》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宗教题材作品?这件作品灰白的色调,母亲怀抱孩子的姿势,让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经典的“观音送子”题材。然而,根据学术界的研究,“观音送子”题材的流行与基督教的“圣母子”图像又有很深的关联。常玉笔下的母子是含混的、没有具体面孔的,但是正式因为经典的图式,让我们很自然地联系到观音送子和圣母子,这种意象化的表达既有东方的诗意美感,又有形象上的超越性。

常玉的作品《母与子》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母子图像”虽然丰富,但是往往很少用“母子”来命名。传统绘画中的母子图像,在画史中往往被称为“教子图”“婴戏图”“仕女图”“美人童子”等,女性要么处在“教子”的从属地位,要么处在“美人”的物化身份,母子图像蕴含的是男性视角的世俗理想。本次沙龙讲座环节,从清代苏州木版年画中的母子图像切入,还原传统艺术中女性的景观化和年画生产的商业性,运用图像学的方式挖掘母子图像生成与转变的逻辑,管窥传统的复活与流变。
传统和当代,在艺术创作层面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传统和当代的艺术观念又悄然发生了哪些变化?传统和当代,有人用母子关系来形容,有人用历史的河流来比拟,有人用复兴和革新来概括。当我们同时面对和传统和当代,我们该如何接纳,又该如何创造?






青年思想新锐,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现担任人学国际基金会首席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其有觉于当下人类文明诸多思想瓶颈和人性危机,以及中国在与此相关的未来性学术领域的空白,遂长期致力于具有东方特色的世界整合哲学与未来性理论的原创与传播。其研究和创作主要聚焦于东西方学术碰撞的前沿领域,因而具有天然的跨界性与先锋性,其内容不仅横跨哲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学、物理学、生命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等学科,还跟人类信息时代的社会诸潮流及未来演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当今少见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基础理论原创思想。正在付梓的作品有:《全息智慧》、《全息伦理》、《全息实相》与《人学是什么——未来人性与你我的新命运》等。


王端,华谊艺术公司副总裁,松美术馆负责人。
作为松美术馆负责人,她主张将“松”打造为 “向公众而生”的“具有温度”的美术馆。自2017年松美术馆开馆以来,在其统筹及管理下,松美术馆成功举办多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展览,包括2017年“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2018年 “明月松间照——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松」”、“感同身受”等大型展览,和2019年国际特展“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抽象艺术群展“隐形于色”、青年艺术家赵赵个展“绿色”,以及2020年“2020松美术馆邀请展”,“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条线索”大展等等。
在美术馆管理及运营中,她强调并持续致力于艺术的社会化推广与融合,主张最大限度的发挥美术馆平台作用及公共教育职能,发起并长期担任松美术馆公教学术项目——《松间对话》统筹及主持。


王道行,艺术家,江苏连云港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现居上海。2017年出版个人作品集《一纸荒年》,2018年在南京十竹斋画院举办“冬至春来——王道行山水画展”,2019年分别在北京华方艺术中心和杭州莲美术馆举办巡展“大道之行 莫隐无名——王道行艺术展”。

1. 本次活动为实名预约购票制,额定坐席人数40人,名额有限,报满为止。
2. 请最晚于活动当天开始前15分钟至松美术馆票务接待处(进大门右手边),凭购买信息换取活动入场门票。
3. 报名通道: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票务中心,点击“松间对话”进行报名。


1. 参加此次“松间对话”的观众仅需支付参观单人票价,无额外费用,本活动票一经出售,不退不换,敬请谅解。
2. 如听对话之余,希望认真观展,建议提前抵达,预留充足观展时间,美术馆18:00闭馆。
3. 为保证活动效果,活动开始15分钟后不建议进出,请勿迟到,避免打扰他人。
4. 活动期间请自觉将手机调至静音模式,现场非特殊情况请勿随意走动。
5. 请自觉遵守松美术馆各项参观制度,谢谢。
当前展览



扫码添加微信小助手
即刻加入松美术馆社群
参与互动,不定时发送松粉福利
「松」社群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