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月 26 日下午,中间美术馆举行了“中国作为问题”系列演讲的第九讲,由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先生主讲,题为“再谈如何‘述学’,什么‘文体’”,吸引了70余位观众到场聆听,座无虚席。北京大学出版社对于此次活动进行了全网直播。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女士主持了讲座。
讲座活动现场
陈平原教授新近出版了《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一书,是其“学术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陈教授先前完成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与《作为学科的文学史》二书,都在学界产生了积极反响,堪称1990年代中国学界“学术史转向”以来的代表成果。在对于现代中国的学人精神与学术制度做出系统考察之后,陈教授的新作聚焦“述学文体”,为学术史与文学史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陈平原教授在讲座现场
在讲座中,陈平原教授依次谈了五个问题。第一是学术史视野中的“述学文体”。在陈教授看来,“述学文体”研究不仅是一种关乎文体学、目录学与修辞学的知识,更是对于现代中国的学者如何建立“表达”的立场、方式与边界的理解。第二是作为“文章”的“著述”。陈教授回顾了自己从1990年代以来围绕学术文章的一系列思考,“文”与“学”的沟通是他始终关注的重点。第三是“学者之文”与“古书体例”。陈教授介绍了其“述学文体”的展开过程,表示尤其欣赏兼及考据与论述的学术文章。第四是“学术文”的研习与追摹。在老北大,本就有“学术文”课程。陈教授自觉在这一传统中定位自己的研究工作与教学实践。第五是内在于学术之文体。陈教授论述了他理想的“文”与“学”的辨证关系,主张学者应当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学养。
由左至右:王风教授、陈平原教授、杨联芬教授
讲座下半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联芬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王风教授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袁一丹副教授加入了讨论,与陈平原教授展开对话。这一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李浴洋主持。
杨联芬教授特别提到了陈教授新书中集中论述的“演说”问题,指出公共演说的形式来自西方,是晚清进入中国的新事物,推动了中国社会在语言、观念、表达方式与文章体系等多方面的现代化变革。她认为陈教授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王风教授提示应当从1990年代以来的学术进程中认识陈平原教授“学术史三部曲”的意义,并且表达了对《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中胡适、鲁迅的两个个案研究的感想,以及在学术文体单一化的当下应如何写文章的思考。袁一丹老师则强调必须直面学术规范化与学术体制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当学术规范从学人的自我约束变成带有强制性的规范时,势必造成一些新问题。同时她还分享了对于陈教授本人的“述学文体”的观察。
陈平原教授回应了三位嘉宾的发言,并且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讲座全程两个半小时。结束以后,陈教授一行还参观了美术馆正在举办的“忍不住转身”展览。
活动后,五位嘉宾李浴洋、王风、陈平原、杨联芬、袁一丹与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右三)合影
正在展出 What's On
欢迎订阅 YouTube 线上讲座回放
Subscribe to Our Online Talks Replay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