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庆松的作品不以系列为单位,他通常会花很多时间为单张照片搭建场景。为《跟我学》黑板上的文字,他准备了五年。而在《跟他学》中,他将从垃圾站收集来的书堆在房间里,历时一年创造出了积满灰尘的效果。王庆松认为,时间成本是最贵的。
“你花一年时间琢磨和花一天时间琢磨是两回事。”
跟你学,2010年
© 王庆松
他的作品里有着大量的符号,会把冲突和矛盾集中在一起,具有一种集体主义美学。在作品《跟你学》里,王庆松构建拍了一个教室场景,画面里写满了标语,摆满了书,人们趴在桌上,似乎已经很疲惫。荒诞的照片仿佛是中国教育现场的浓缩,追问了社会中的教育问题。

最适合观看王庆松作品的媒介还是展览里的巨幅照片。在不久前的展览《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王庆松展出了一张同名照片(上图),照片前景是无数画架,背景里群山绵延,你能发现一张作为艺考考题的照片和不同答卷上的形象,如病毒般的扑面而来。作品的表达点之一,无疑指向了中国的艺考系统和大一统的教育模式。

这张照片让人想起他在2002年所拍的《艺术快车》,那张照片里,一群人排着队试图挤上一辆名为“艺术特快”的公交,公交上面的标牌连接了中国与世界,车冒着黑烟,看来已不堪重负。


但在被冠以许多头衔(诸如艺术家、卖得最贵的中国摄影师)之时,王庆松总不忘告诉他人,他首先是一个记者。事实上,在他的艺术手段之下,一贯的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才是他作品的本质。
下图请横屏观看

这张《老栗夜宴图》(上图)是王庆松早期的作品,拍摄于2000年,它仿照《韩熙载夜宴图》,把中国社会当下的知识分子处境与当时做对比。照片运用散点透视,以改变原图语义来加强他想表现的东西。王庆松有感于当时社会充满的对金钱、欲望的渴望,将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故事,变成了栗宪庭满脸忧伤面对艳俗、糜烂生活场景的长卷。

创作于1999年的作品《拿来千手观音》和2019年的新作《送往千手观音》有着相似的构图。20年前,王庆松是最早使用PS介入摄影创作的人之一,20年后的这张作品虽然构图依旧如此,但内容已大变样:手里托着的东西从燕京啤酒到拉菲,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从胶卷到数码。旧时的物件散落于钢筋碎石中,意味着不同时代人的消费观变化。

纵观王庆松多年来的创作,你会发现他会针对同一类问题,回看过去,并结合当下的情形,给出新的回应。新的回应不止是符号上的改变。比如,从《拿来千手观音》到《送往千手观音》,照片里人物的表情从面容虔诚到面露悲伤。王庆松的肢体语言表明了他的态度。又比如,从《艺术快车》到《在西方的田野上》,他的图示早期具有新闻式的瞬间性,之后利用重复的事物,不断加强画面的视觉刺激,突出鲜明的立场。

从历史、文化、政治,到资本主义下的消费主义。王庆松选择用摄影,建立他的批判。他一直强调,他的作品不高深艰涩。它就像一块压缩饼干,你能在他的作品里看到海量的信息和异常简单的内核,如此强烈的感知对比也是艺术家的语言特征。尽管他镜头前的都是他所搭建的场景。但某种意义上,那是艺术家眼里的真实。
谈及不同时代对现实的探讨。王庆松认为,今天所有的事情都更模糊了。“原来你可能觉得某些东西是有问题的,但现在你找不到它的问题在哪。但我还是想做一根绣花针,还是要有刺痛感。我们一定要刺痛自己,或者刺痛这种社会状态。”王庆松说。
王庆松,1966年生于湖北,199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3年至今居住在北京,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被西班牙Billstone基金会、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美术馆、2005年德国杜塞尔多夫K20和K21、美国迈阿密Cisneros基金会等收藏。
《我与你:埃里克·索斯》
The Space Between Us: Alec Soth
2020.08.01 - 2020.11.20
参观时间 10:30 - 17:30
周二至周日 Tuesday to Sunday
周一闭馆 Closed on Monday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1
(021) - 64289516
info@scop-sh.com

扫描上方二维码预约

扫码购票通道
感谢您的关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