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暗光|何采柔《等它飘到我面前,我会想起》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海报灵感来自Tony Oursler《元素(6)》
展期:2020年11月15日-2021年4月5日
艺术家:乌拉·冯·勃兰登堡 (Ulla von Brandenburg)、何采柔、蒋志、娜布其、汤尼·奥斯勒(Tony Oursler)、劳瑞·普罗沃斯特 (Laure Prouvost)、邦尼·罗杰斯 (Bunny Rogers)、泽拓 (Hiraki Sawa)、孙原&彭禹、陶辉、杨福东、梁慧圭 (Haegue Yang)、杨健、杨沛铿
策展人:付了了
助理策展人:Zhanna Khromykh、王子遥
地址:昊美术馆(上海)一楼
主办:昊美术馆
更多详情:HOW 新展预告 | 暗光 Noire Lumière
展览“暗光”将对幽暗的复归悬置于流变的情境之中,以作品本身为语境,向他者的不可能性敞开。展览在此“反转语境”下,由“暗光”和“暗光档案”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构成,邀请观者进入一个由一系列边际空间所连接的场域。
艺术家何采柔将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作品《等它飘到我面前,我会想起》。
展览作品
-等它飘到我面前,我会想起-
These things that drift away
《等它飘到我面前,我会想起》,2017年,空间装置,尺寸依场地而定等待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它让我们的时间产生出一个特殊的段落,也成为了一种记忆的招唤。 我等待像是在一片大海里乘着船,当你等到一个记忆飘到你的面前, 你就记得了它,但当它缓缓飘走,你又成为一片空白。

《等它飘到我面前,我会想起》,2017年,空间装置,尺寸依场地而定我们在等待的场合中所进行的动作时常有另外一些目的:我们在等待区等待下一个旅程的到来,等待亲人的安好,等待一个生命的开始... 我试图把这些我们可能在现实中常常碰到的这个等待的过程, 成為一个空间装置,透过空间的重复与扭曲带出我们的身体记忆。 透过一种新的距离,一种不同的空间关系,让这些一般的经验带出在现实里不易察觉的焦虑。


《等它飘到我面前,我会想起》,2017年,空间装置,尺寸依场地而定
摄影: 赖志盛 Lai Chih-Sheng
致谢艺术家
《某日》是一件计划式的装置。扣除公休日,六个门象征一个星期,每天在其中一个门里进行演出,并与观众互动。这件装置作品的形式依附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体验: 周期、关系、仪式、对话、空间、事件……它的基础是建立在我们对日常情况的感知上。这个表演/装置/视频作品将时间与我们的日常关系联系起来,试图突破通常在表演和观看艺术品时所涉及的时间暂时性问题。于是,时间就成为了表演/空间的线索,一种暗示的提醒。在我们周围的所有这些规律之中,时间是用来放大,甚至改变,某些非常微小的、很容易被忽视的缝隙,放大我们生活中很容易被忽视的仪式,促使观众去反思日常生活的细节。一旦我们离开了熟悉的模式,感受到这些日常规律之外的提醒,在我们回到现实之后,有没有可能在这些规律中提出一些问题呢?《某日》现场图片,2015年,空间裝置,尺寸依场地而定不同的观众在不同的日子里,所看到的只是一个房间,但当他们思考其他的门后面有什么,以及为什么看不见的时候,他们会体验到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同的状态:我们对未来的期待——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无法预测。
鹿儿岛县的陆海面积广阔,自然环境多样。它的南部有亚热带岛屿,其中有珍贵的常绿森林和火山山脉。樱岛,一个鹿儿岛县非常著名的火山岛,在何采柔到达这座城市的第二天就爆发了猛烈的火山喷发。采柔对火山升起的烟柱感到敬畏,第二天她便前往樱岛,亲眼目睹了火山的又一次喷发。被这些事件启发之后,她开始了大堂项目的新作品,主题为“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尽管她的方式是间接的,但何采柔把我们日常生活的形式,作为她的感知,觉察并应用到她的作品里。在何采柔的作品中,最有趣的地方不是她所创造图像的原创性,而是她所使用的媒介和图像的重叠和渗透。在传统流派里,何采柔的表达内容是通过绘画、雕塑和视频的结合,在工作空间中创造出想要的效果。
在今天的当代艺术中,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何采柔并不是简单地用预制的物品来表达某种对现有姿态的反抗,而是从如何操纵这些物品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将其转化为艺术。当然,重点不是艺术品在材料形式上的差异,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它们。她不依赖技艺,也不否认创作: 相反,可以说她的创作是半透明的。

《渗透》,复合媒材雕塑,129 x 23 x 26 cm,2018
摇栏II,2019

「孩提时期轻抚着梦境的摇床,与空间的防卫性所围起的栅栏,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符号经过拆解,缝合成了奇幻的物件,而符号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也因此摆荡在讽刺的幻想与现实间,持续摇曳着。」
——何采柔(Joyce Ho)
装置《摇栏II》如结界般将空间一分为二,现实中具备“戒备”、“围堵”等暗示意味的围栏,底部加装了婴儿摇床的弧形底作,开展“安抚”与“进入”的反向语境。
RECEPTION,2019
沾染酒痕的白色桌巾被艺术家重新制作(红酒部分因保存问题而以红色颜料取代),与一张再简单不过的方桌并置于空间之中。机械动力装置牵动着桌巾两角,使其在反覆地铺平与悬挂中不断转换姿态。当吊线上升至顶时,由中心向外晕染的淡红色酒痕化作旗帜上的美丽符号。 “指责小说中用神秘的巧合来迷惑人,是错误的。指责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巧合视而不见,倒是正确的。他们这样做,把美在生活中应占的地位给剥夺得干干净净。 ”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对人们的提示不断地在何采柔的作品中获得重申,回响在空间的每个角落。
「我希望我的创作、和观众建立的关系都保持这样的距离。那个距离始终是最美的,我没有要创造沉浸,而是希望观众重新展开意识与观察,他们对于某一特定观点的思考方式。」
——何采柔(Joyce Ho)
🔗往期艺术家推荐:
HOW暗光|乌拉·冯·勃兰登堡《无人画境》
何采柔|Joyce Ho
何采柔(出生于1983年)台湾跨领域艺术家,爱荷华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作品曾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亚太三年展、横滨三年展等地展出。
无论是以绘画、装置或影像的方式创作,何采柔的作品总能以局部分解的动作、日常习惯的切片与丰富迷离的光影来呈现人与现实之间某种既亲密又疏离的紧张关系。而这些独特而强烈的创作一方面包围著观众,却又与其保持对峙的状态,几乎让日常的片刻直接成为了一道风景或仪式。
关于策展团队
昊美术馆策展人。她的策展研究涉及社会经济体系与技术发展语境中的艺术介入和理论批判、现场艺术和公共空间的功能及其边界等。她策划的展览包括“被打断的饭局”(2020)、“严肃游戏”(2019) 、“流动者会议”(2017)等,她亦曾经为托⻢斯·赫赛豪恩、何子彦、厉槟源等艺术家策划个展。
俄罗斯艺术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并获得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和策展学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2018年加入昊美术馆担任助理策展人,管理昊国际策展人驻留项目,参与策划展览以及讲座和表演。近年来,研究方向包括公共艺术与当代舞。
王子遥,昊美术馆助理策展人,2018年硕士毕业于米兰新美院(NABA)视觉艺术与策展学,目前工作于上海。曾参与策划昊美术馆上海和温州的多个展览。
*图文致谢艺术家,来源于艺术家官网
翻译/Susan
编辑 /Madao
HOW ART MUSEUM (SHANGHAI)昊美术馆(上海)是具备当代艺术收藏、陈列、研究和教育功能的全新文化机构,坐落于上海浦东,共有三层展览和活动空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于201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昊美术馆首创“夜间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常规对外开放时间至夜间10点,目前特殊时期开放时间为上午11点至下午6点(周二至周日)。此举能让更多观众在工作之余前来美术馆观展,昊美术馆也举办“国际策展人驻留项目”、“户外电影节”、“雕塑公园”等国际交流项目和户外活动,以此建立全新的艺术综合体和浦东新地标。昊美术馆(温州)延续昊美术馆(上海)的“夜间美术馆”运营模式,是浙江省首家"夜间美术馆",常规对外开放时间至夜间10点,目前特殊时期开放时间为下午1点至夜间8点(周二至周日)。昊美术馆(温州)将持续为公众呈现丰富的公共教育及户外艺术项目,引领融合艺术、设计、科技的全新生活方式。

📌暗号:进群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