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下的晋祠,是三晋大地魂系之处。这里最初是祭祀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所建。其中的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圣母殿是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与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所建。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
圣母殿内宋塑侍女像,是我国宋代雕塑遗存中的精华之一,它脱离了宗教神话偶像的范畴,反映出封建社会宫廷生活和宫廷人物的精神面貌。
殿内宫娥侍女装束者三十一人,据其姿势、神态和手执器物,大体可以看出她们是当时皇宫里「尚室」、「尚缮」、「尚宝」以至歌伎、舞伎等方面的侍者。她们都在为帝后服种种劳役,如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奏乐歌舞以至侍奉文印翰墨等等。她们各因职位、年龄、性格和遭遇不同,表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少者天真,长着老成,或喜悦、或烦闷、或悲哀、或愤怒、或沉思,无不表现的淋漓尽致。各像大小与真人略同,造型典雅,体态丰盈俊俏,面貌清秀圆润,顾盼传情,异常生动。因此,当人们置身殿中,似乎能看到她们轻巧的动作,听到她们悄声的言谈。
关于圣母殿这组彩塑,许多名家大师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959年,身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来到晋祠,赞美彩塑「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1954年,著名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参观晋祠后,撰文赞叹:「她们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的大小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势自然,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全身比例适度,服装鲜艳,衣纹随身体动作而转动。我们站在这些像中间,不但好像看见她们轻巧的动作,还像听见了她们清脆的笑声,快乐的言谈,或不乐意的小小的讽言讽语,清楚地了解她们彼此间的思想感情关系;这是人的社会,令人难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的雕塑史上、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京剧大师梅兰芳游览晋祠,曾在这些彩塑侍女面前伫立良久,仔细品味女伶动作中表现的内心世界,大加赞赏:「一笑一颦,似诉平生」,并依据侍女像创造戏曲手势动作,对他后来塑造的女子形象产生很大影响。
雕塑大家钱绍武先生,多次参观晋祠,他的观察更加细致入微,并撰文对圣母殿侍女像作了具体而又详尽生动的描述,现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左庑东侧第五人就刻划了一个机智灵便,善解人意,见貌辨色,伶俐尖巧的姑娘,是有了相当经验的丫环。她的整个身姿微向前倾,似在较快地迈步。她脸的朝向和行进方向不同,似乎有人打招呼,她会立即回头应对,有点"蓦然回首"的意味。右庑东侧,最后一名侍女则完全和她相反,活现了一个天真妖憨,好像初来乍到,还有点不知所措的少女。圆圆的脸,充满了稚气,很漂亮但似乎毫不知觉,动作姿态十分纯朴。而右庑的第一个雕像却可能是个"领班"。一副庄重矜持、不苟言笑的腔调,显示了她已深得信任,也深感自己职在"捧印"的重要。因此她全神贯注于所拿的"印玺",一手捧托,一手护持。尤其这护持的手,把怕碰、怕磕的心态表现得十分贴切。她的年龄也显然大于一般丫头们,稳重而老练,眼神极为锋利,但却含威不露,嘴角有力,显得是个很有判断力,办事果敢的妇女。左庑北墙一行最中间的一位。她身材纤弱而风姿绰约,可是双手捧心,神情落寞,好像有着满腹心事,幽恨怨怅,一肚子不合时宜,一看而知,她是位自尊心极强,不肯随和,不会讨好,连人家的同情都会拒绝的姑娘。自上而下都为直线衣纹,与大动态线相一致,也强调了优美柔和中的倔强之气。她的眼神和其他各像不一样,完全是在内省,对周围的一切都不予理睬。更显出心高气傲、孤芳自赏的韵味。右庑第二位的一个头顶高冠的中年侍女。显然她已年老色衰,不受重视,她似乎没有了和别人争强斗胜的条件。但她却在这一大家里历尽沧桑,她已经看透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她的眼睛里已没有了希望和失望,有的只是冰冷的寒意和犀利的洞察。她微微下撇的嘴角说明了她的不满和蔑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组雕塑是现实主义艺术的伟大成就。从中,我们看到了北宋社会的有血有肉、有喜怒衰乐的真实人物,体会到这些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复杂心态和深刻个性,不管作者是有意或无意」。另外还有一尊侍女像,位于神坛北侧第二尊,此像眉清目秀,身材苗条,头饰红色包巾,宛如绽开牡丹,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于胸前持绢巾。她动作优雅,美丽而恬静,含蓄而大方,头微微低垂。正面看,她含羞带笑,从侧面看,她眼睛红肿,一副苦楚的样子,因此有人称此像为「双面佳人」。总之圣母殿这组宋代彩塑,最大特点是;写实、传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风格特征,完全摆脱了自南北朝以来的宗教和神的束缚,进而转化到对世俗人物的深入刻画,这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重大进步和飞跃,也是宋代彩塑的一个重要的时代特点。
| 广而告知 |
▼
广大佛教艺术爱好者的福音
中国佛教艺术学者金申先生所著
《西藏的寺庙和佛像》
第三次再版
此版距第一版已近30年
此版为增补修订版
内容兼具学术性和艺术性
文笔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是学者,文博专业,收藏爱好者,艺术专业学生
及各类业界人士都不可或缺必读之物
《东洋镜:中国雕塑史》
中国雕塑艺术”四大名著“之一
中国雕塑通史奠基之作
全世界率先在大学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即初版于1915年的《中国美术史·雕塑篇》,是大村西崖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全书由正文和附图两部分组成,共收录50余万字,1000余幅珍贵的图片。正文以时间为轴,上至太古时期,下至五代时期。作者在实地考察、观摩实物的基础上,详尽搜辑历史文献,全面完整地阐释了金石纹饰、陵墓雕塑、宗教造像等中国雕塑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特征。附图大多是相关文物现存最早的影像资料。今天,图片中的很多珍贵文物或毁于战火,或流落异国他乡,更突显其珍贵。
本书和沙畹的《北中国考古图录》(1909)、喜仁龙的《5—14世纪中国雕塑》(1925)、常盘大定与关野贞合著的《中国文化史迹》(1939—1941)一起,被称为海外20世纪上半叶有关中国名胜古迹、文物艺术的“四大名著”。
《梵物志》
《梵物志》属于漫谈性质的经验分享,是太阳很大(阳新)多年来对造像研究的总结整理,书中有理性的分析,也有很感性的描绘,关于造像的审美认知、断代、真伪鉴别等等。
此书装帧设计精美,色彩总体很沉稳,不燥,非常符合这本书的气质。在预售期间就受到书友热捧,几近脱销。现本平台为没能预约到的广大书友争取到部分存书,数量有限,后续涨价已成不可避免之势。故,结缘还是趁早!
—————————— END ——————————
转发分享是对本平台的最大支持与鼓励!
感谢关注
【 南山供秀 】
关注你所关注的,分享你所需要的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