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 slate.com

利维坦按:



估计很多人都有父母和亲戚的微信群,不少年长者经常转发一些标题开头“震惊!”之类的文章,你据理力争,说那是典型的谣言,他们一般也不作回应,之后照样转发“震惊!”的文章……我和朋友开玩笑说,估计是父母辈年轻的时候通知看多了导致的。从情绪中自我抽离是一项需要习得的技能。它的益处显而易见:比如在决策中让自己保持冷静与尽量客观,或者是在悲痛中自我保全。

但情绪并非一无是处,有时候哪怕是一个出于情绪冲动而做的决策,实际上也可能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一些,相由心生未必一无是处。重要的是,判断什么时候应当抽离,又在什么时候应当投入。


歌单陆续更新中

在虾米、网易云、QQ音乐上搜索

【利维坦歌单】即可获取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2020年春,严谨、及时和诚实的统计数据所涉及的高风险突然变得非常清晰。新冠病毒正席卷全球。政客们必须迅速做出几十年来最重要的系列决定。这些决定中有许多是基于流行病学家、医疗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争相收集来的数据。数千万人的生命处于潜在危险之中。数十亿人的生计也是如此。


4月初,许多国家已进入封锁状态几周,全球死亡人数超过6万人,这个故事的走向却还不明朗。也许,在死亡人数激增的背后,一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正在来临。也许,因为人类的聪明才智或好运,这种世界末日的恐惧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


许多可能性似乎都是可信的。这就是问题所在。


流行病学家约翰·约阿尼迪斯(John Ioannidis)在3月中旬写道,新冠病毒“可能是一场百年一遇的数据惨败”。数据侦探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他们需要处理的数据是不完整的,不一致的,而且严重不足以让我们有信心就此作出生死攸关的决定。

(www.statnews.com/2020/03/17/a-fiasco-in-the-making-as-the-coronavirus-pandemic-takes-hold-we-are-making-decisions-without-reliable-data/)


毫无疑问,这场惨败的细节将在今后得到研究。但有些事情似乎已经很清楚。在危机爆发之初,政治似乎阻碍了诚实统计数据的自由流动。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全球新冠死亡人数统计(数据截止至2020年10月26日)。© 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这有关系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病例每两三天就会翻倍,所以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如果警告早几个星期来到,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很明显,许多领导人花了一段时间才意识到威胁的潜在严重性。例如,特朗普在2月底宣布:"新冠将会消失。有一天,它就像奇迹一样,会消失的。" 四周后,1300名美国人死于新冠,美国的确诊病例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但特朗普还在满怀希望地说着要让大家在复活节去教堂。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辩论正在激烈进行。快速检测、隔离和追踪接触者是否能无限期地遏制疫情的爆发,或者仅仅是推迟疫情的蔓延?我们应该更担心小型的室内聚会还是大型的室外聚会?关闭学校有助于防止病毒的传播,但孩子们去和脆弱的祖父母住在一起是否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戴口罩的作用有多大?这些问题和许多其他问题,只有通过关于谁被感染和何时被感染的良好数据,才能得到答案。


但在瘟疫的最初几个月,由于缺乏检测,大量感染病例没有在官方统计中登记。而正在进行的测试所提供的情况是不完整的,它们集中在医务人员、重症病人以及有钱人和明星身上。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了解有多少轻微或无症状的病例,从而了解这种病毒到底有多致命。


今年3月,死亡人数呈指数级上升,在英国每两天就翻一番,这让我们没有时间继续等待。领导人暂停了经济。3月下旬,300多万美国人申请失业救济,这是之前最高记录的五倍。接下来的一周情况更糟——申请失业救济人数超过650万。潜在的健康危险真的有如此可怕,足以让这么多人的收入一扫而空吗?看起来是这样的,但是流行病学家只能在非常有限的信息下做出最好的猜测。


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恰当的例子,去说明我们平时太把精确、系统收集的数字视为理所当然了。在新冠病毒出现之前,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统计数据是由勤奋的统计学家多年来煞费苦心地收集起来的,而且常常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免费下载。然而,这种便利把我们惯坏了,我们对此嗤之以鼻:“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字。”新冠病毒提醒着我们,如果没有统计数据,情况会变得多么绝望。


当我们要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的感觉远胜我们的专业知识。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买我们不需要的东西,爱上不该爱的人,或者投票给背叛我们信任的政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如此频繁地相信统计数据,而这种数据的结论是如此荒谬,只要思考片刻,我们就会知道它绝不可能。


但有时候,我们就是想被愚弄。


心理学家兹娃·昆达(Ziva Kunda)在实验室里发现了这种效应。当时她让实验对象读了一篇文章,文中列举了咖啡和其他含咖啡因食品会增加女性患乳腺囊肿风险的证据。大多数人认为这篇文章相当有说服力,但大量喝咖啡的女性则不这样想。

(psycnet.apa.org/record/1988-04351-001)


我们经常会想到方法来反驳我们不喜欢的证据,反之亦然。当证据似乎支持我们的先入之见时,我们就不太可能太仔细地寻找缺陷。在评估对我们重要的信息时,控制情绪并不容易,尤其是我们的情绪会把我们引入不同的方向。


我们不需要成为没有感情的数字处理机。只需要注意并考虑到我们的情绪,就足以提高我们的判断能力。我们不需要对情绪加以超人般的控制,而只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问问自己:这些信息让我感觉怎么样?猜测得到证实后的自鸣得意?焦虑、愤怒还是害怕?我是否在自己正匆忙地寻找一个理由,来驳回这种说法吗?


在新冠病毒流行的早期,一些看似有益的错误信息传播的速度,甚至比病毒本身还要快。在脸书和电子邮件新闻组上流传着一篇病毒性帖子。它非常自信地解释了如何区分新冠肺炎和感冒,保证病毒会被温暖的天气打败,还错误地建议避免使用冰水,因为温水可以杀死任何病毒。


这条帖子有时是“我朋友的叔叔”写的,有时是“斯坦福医院董事会”写的,或者是一些无可指责的、与此事无关的儿科医生写的。但人们,通常是理智的人,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转载。为什么?因为他们想帮助别人。他们感到困惑,他们看到了明确写着“有效”的建议,并感到有必要分享。这种冲动只是出于人的本性,出于善意,但并不明智。


在我重复任何统计结论之前,我先试着记下它给我的感觉。这个避免自我欺骗的方法并非总能奏效,但这是一个没什么害处的习惯,有时还能带来很大的帮助。我们的情感是强大的。我们不能、也不想让它们消失。但我们可以、也应该试着注意到它们是否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1997年,经济学家琳达·巴布科克(Linda Babcock)和乔治·勒温斯坦(George Loewenstein)进行了一项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提供了一起摩托车事故真实法庭案例的证据。然后,他们被随机分配扮演原告律师(认为受伤的摩托车手应得到10万美元的赔偿)或辩护律师(认为案件应被驳回或赔偿金额应该更低)

(www.cmu.edu/dietrich/sds/docs/loewenstein/selfServAssessFairness.pdf)


实验对象被给予金钱奖励,以使他们能够有说服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与另一方达成有利的和解。如果他们正确猜到了真实案件中法官实际判决的赔偿金额,就能获得额外的经济奖励。他们的预测应该与他们扮演的角色无关,但他们的判断,却受到他们希望的真实情况的强烈影响。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 Scholastic


心理学家称之为 "动机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动机推理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着目的去思考一个话题,以期得出某种特定的结论。在一场足球比赛中,我们看到了对方的犯规,却忽略了己方的罪过。我们更容易注意到自己想注意的东西。专家们也不能免于动机推理。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专业知识甚至会成为一种劣势。


法国讽刺作家莫里哀曾写道:“一个博学的傻瓜比一个无知的傻瓜更愚蠢。”本杰明·富兰克林评论道:“做一个有理智的人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因为它使我们能够为每一件有心的事情找到或提出理由。”


现代社会科学赞同莫里哀和富兰克林的观点:专业知识更深厚的人更容易发现欺骗,但当他们陷入动机推理的陷阱,他们就能找到更多的理由去相信他们真正想相信的东西。


最近一篇关于相关证据的述评得出结论:这种以偏向我们自己的、先入为主的方式评价证据和检验论点的倾向不仅普遍,而且在聪明人中同样常见。聪明或受过教育并不能让人免受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可能是一个弱点。


2006年,两位政治学家查尔斯·泰伯(Charles Taber)和米尔顿·洛奇(Milton Lodge)发表的一项研究就是一个例证。他们想研究美国人对有争议政治问题的思考方式。他们选择了枪支管制和平权法案。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540-5907.2006.00214.x)


泰伯和洛奇要求他们的实验对象阅读双方的一些论点,并评估每个论点的优缺点。人们可能希望,在审视这些优缺点时,会更理解相反的观点。但事实恰恰相反,新的信息使人们的观念更加疏离。


这是因为,人们会挖掘他们得到的信息来支持他们现有的看法。当人们被要求搜索更多的信息时,他们会寻找支持他们先入为主的想法的数据。当被要求评估一个反方论点时,他们会花相当多的时间来想办法驳斥它。


这并不是唯一得出这种结论的研究,但泰伯和洛奇的实验特别耐人寻味的是,专业知识让事情变得更糟。实验中更老练的参与者发现了更多的材料来支持他们的先入之见。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与他们相矛盾的材料变少了,就好像他们在积极地使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规避不舒服的信息。他们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更多的论据,并在对方的论据中挑出更多的缺陷。他们有了更好的装备来达成他们一直想要达成的结论。


在我们所有的情绪反应中,最具政治意义的是党派之争。有强烈政治倾向的人都希望自己站在正确的一边。当我们看到某个主张,我们的反应马上会被这个念头左右——"像我这样的人就是这么想的 "。


想想这个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人类活动正在导致地球气候变暖,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风险。” 我们中的许多人对这样的说法都会有情绪化的反应,它不像火星离地球有多远的陈述。相信或否认它是我们身份的一部分。它说明了我们是谁,我们的朋友是谁,以及我们想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 Specific Interpretations


如果我把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主张放在新闻标题中,或者放在一个旨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图中,它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参与。这不是因为它是真的还是假的,而是因为人们对它的看法。


如果你怀疑这一点,请思考一下盖洛普在2015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的结果。它发现美国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对气候变化的担忧程度存在巨大差距。这有什么合理的理由呢?

(news.gallup.com/poll/182159/college-educated-republicans-skeptical-global-warming.aspx)


科学证据就是科学证据。我们对气候变化的看法不应该有左派和右派之分。但它们确实如此。人们的教育程度越高,这种差距变得越大。在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中,45%的民主党人和23%的共和党人对气候变化“非常担心”。然而在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中,这个数字分别是50%的民主党人和8%的共和党人。如果你衡量科学素养,类似的模式也存在:科学素养较高的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比那些对科学知之甚少的人差距更大。


如果没有情绪因素,更多的教育和更多的信息肯定会帮助人们就事实真相(或是目前最有说服力的理论)达成一致。但是,当人们得到更多的信息,他们似乎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更加两极分化。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情绪是多么重要。人们正在努力得出符合他们三观的结论。他们知道的越多,他们就有更多的“弹药”来达成他们希望达成的结论。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2011年澳大利亚的反碳税抗议者。© Torsten Blackwood


就气候变化而言,即使我们无法完全肯定地辨别,客观的事实也的确存在。但是,由于你只是地球上近80亿人中的一员,你的想法对环境造成的后果是无关紧要的(除了少数例外的人,比如说,如果你是总统),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气候变化也会自顾自地变化。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来看,错误的实际成本接近于零。然而,你的信念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真实而直接的。


想象一下,你是蒙大拿州(共和党的票仓)一个种大麦的农民,炎热干燥的夏天正越来越频繁地毁掉你的作物。气候变化与你息息相关。然而蒙大拿州的农村是一个保守的地方, “气候变化”这个词又是带有政治色彩的。你能做些什么呢?


记者阿里·莱沃(Ari LeVaux)描写了这样一个农民埃里克·萨默菲尔德(Erik Somerfeld)。文章里写道:“在田间,看着自己枯萎的庄稼,萨默菲尔德明确指出了庄稼受损的原因——‘气候变化’。但回到酒吧,和朋友们在一起时,他的措辞变了。他放弃了那些禁忌词汇,转而使用‘古怪的天气’和‘干燥、炎热的夏天’。这在如今的农村中是一种常见的谈话策略。


如果萨默菲尔德住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或者东苏塞克斯的布赖顿市(都是民主党占优的地方——译者注),他就不需要在当地的酒馆里如此谨慎。他很可能会有非常认真对待气候变化的朋友。与之相反,这些朋友很快就会排挤社交群体中宣称气候变化是骗局的人。


因此,也许发现受过教育的美国人在气候变化的话题上两极分化并不奇怪。成千上万年的进化让我们非常关心如何与周围的人合拍。这有助于解释泰伯和洛奇的发现,即在政治党派话题上,越见多识广的人实际上越有可能进行动机推理。我们在朋友们已经相信的事情上越有说服力,朋友们就越会尊重我们。


当错误的实际后果很小或根本不存在,而“错误”的社交后果却很严重时,我们更容易把自己引入歧途。这并非巧合,因为这描述了许多按党派划分的争议。


这很容易让人认为,动机推理只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我有政治原则;你有政治偏见;他是个边缘阴谋论者。但我们最好承认,我们有时都会用心而不是用脑去思考。


伦敦国王学院的神经学家克里斯·德·迈耶(Kris De Meyer)向他的学生展示了一条信息,描述了一位环境活动家对气候变化否认主义提出的问题:


对气候变化否认者活动的总结,我想我们可以这样说:


(1) 他们的行动是具有攻击性的,而我们只是在防守。
(2)否认者的行动相当有序,好像他们有计划一样。


我认为这些否认者可以被描述为专注的机会主义者。他们迅速采取行动,而且在使用何种信息攻击科学界方面似乎完全没有原则。然而,毫无疑问,我们一直不善于让新闻媒体和公众了解我们这一方的故事,尽管它可能很好。


学生们都是气候变化的坚定信徒,他们对那些愤世嫉俗、反科学的否认者所抛出的烟幕弹感到愤怒,对上述言论纷纷点头表示认可。然后,德·迈耶透露了这段文字的来源。这不是一封最近的电子邮件。它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取自1968年一位香烟营销主管写的一份声名狼藉的内部备忘录。这份备忘录不是在抱怨“气候否认者”,而是在抱怨“反烟力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改动。


不管你是(正确地)认为气候变化是真的,还是(错误地)认为卷烟和癌症之间的联系不是真的,你都可以用同样的语言,同样的论点,甚至可能有同样的信念认为你是对的。


(这里有一个关于这种倾向的例子,出于个人原因,我不得不对此保持敏感。我那些左倾的、有环保意识的朋友们,对气候科学家们的自相残杀式的攻击是有道理的。你知道这样的事情:声称科学家捏造数据是因为他们的政治偏见,或者因为他们争夺大政府的资金。简而言之,就是抹黑当事人,而不是与证据打交道。


然而,同样的朋友却乐于接受和放大同样的策略,用于攻击我的经济学家同行:我们因为政治偏见而发明数据,或者争夺大企业的投资。我试图向一位有思想的人指出这种平行的观点,但一无所获。她完全无法理解我在说什么。我想说这是一种双标,但这是不公平的,这会让人觉得这是故意的。但其实不是的,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偏见,在别人身上很容易看到,在我们自己身上却很难看到。


我们对统计数据或科学结论的情绪反应不是次要问题。我们的情感能够、且经常比任何逻辑更能塑造我们的信念。我们能够说服自己相信奇怪的事情,怀疑确凿的证据,为了我们的政治党派,为了我们继续喝咖啡的欲望,为了我们不愿意面对的艾滋病毒诊断的现实,或者任何其他引起情绪反应的原因。


但我们不应该绝望。我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第一个简单的步骤就是注意这些情绪。当你看到某个统计结论时,注意你自己的反应。如果你感到愤怒、胜利、否认,请停下来片刻。然后再反应。你不需要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但是你可以而且应该在感受的同时进行思考。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希望主动欺骗自己,即使这样做可能对社会有利。我们有得出某些结论的动机,但事实也很重要。很多人都希望成为电影明星、亿万富翁或有千杯不倒的酒量,但很少有人相信自己真的是这样。一厢情愿是有限度的。我们更是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越是注意到自己的膝跳反应,我们就越可能接近真相。


例如,一个由学者团队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完全能够区分严肃新闻和假新闻,也同意放大真相而不是谎言很重要。然而,同样的人也会乐于分享“500多名穿着自杀背心的‘大篷车移民’(常指中美洲坐着大巴偷渡至美国的人——译者注)被捕”这样的标题,因为在他们点击“分享”的那一刻,他们没有在思考“这是真的吗?”,也没有在想“我觉得真相重要吗?”


与思考相反,虽然他们上网时知道“动机推理”的危害,但难免会被自己的情绪和党派偏见冲昏了头脑。好消息是,只需暂停片刻反思一下,就能过滤掉大量错误信息这并不困难。我们都能做到。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养成停下来思考的习惯。


煽动性的表情包或慷慨激昂的演讲让我们不加思考地跳到错误的结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冷静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说服技巧致力于激起我们的欲望,我们的同情或愤怒。不论是唐纳德·特朗普或是绿色和平组织,他们最近一次发让你停下来冷静思考的推特是什么时候?今天的雄辩家不希望你停下来思考。他们希望你快点去感受。三思而行,切记。



文/Tim Harford

译/Sue

校对/boomchacha

原文/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0/sep/10/facts-v-feelings-how-to-stop-emotions-misleading-us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Sue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往期文章: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如何不被情绪所误导? 情绪 利维坦 很多人 父母 亲戚 微信群 长者 标题 开头 文章 崇真艺客

西文学术书1元起拍,点击阅读原文入场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