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艺术阅读】梁远钢:艺术如何为人民服务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编者按】11月1日,“世纪美育——湖北美术学院办学100周年艺术文献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美术学院主办,展出了湖北美术学院自1920年建校以来的600余幅(件)艺术作品及文献资料,系统呈现了湖北美术学院百年高等美术教育发展历程,展示了湖北美术学院百年发展历程中,一代代湖美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突出成果,并展望充满希望的下一个百年,全面诠释湖美品格和风范。
《中国美术报》特邀湖北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梁远钢,结合湖北美术学院百年来的实践探索,畅谈艺术如何为人民服务。
艺术如何为人民服务
湖北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梁远钢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艺术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质要求,也是所有美术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武昌美术专门学校大门1929年,私立武昌美术专门学校学生在纪念碑前合影追求民主进步,民族解放,是艺术走向人民的逻辑起点。湖北美术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后改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武昌艺专的诞生成为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端之一。从蔡元培为学校题词“推行美育”开始,一辈辈湖美人致力于培养潜修艺术人才,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努力奋斗。自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湖美先辈们以丹青笔墨为武器广泛参与政治宣传,在民族自强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光荣传统,折射了湖美先辈们报效祖国、追求民族大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特别是1937年至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武昌艺专的抗日宣传画之巨,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震撼了武汉三镇”。那一时期,油画家唐一禾、工艺美术家王道平、雕塑家蒋治民等教师带领学生先后绘制了40余幅大型宣传画,在武汉街头巡回进行流动展览。如《正义的战争》《还我河山》《铲除汉奸》《向万恶的倭寇讨还血债》《七七的号角》等作品揭露了侵略者的狰狞残暴面目,鼓舞了广大民众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 1938年,唐一禾绘制的宣传画《我们要向万恶的倭寇索取血债》悬挂于汉口武汉关深入人民,深入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历经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以及湖北省教育学院艺术科、华中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绵延承续直至1958年成立湖北艺术学院。期间在美术教育实践中承续血脉,贯彻“双百方针”,学校师生以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当家做主的人民大众特别是为建设流汗奋斗的人民群众成为美术作品的主角。如《婆媳上冬学》《最后一根钢梁》《在“二七”老工人俱乐部里》《山地冬播》《月夜积肥》等。这一时期的作品着眼于现实,着力表现翻身解放的人们战天斗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精神,反映新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崭新社会面貌。汤文选 婆媳上冬学 中国画 1954年 “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一等奖刘依闻 在“二七”老工人俱乐部里 油画 1958年
蓝玉田 月夜积肥 版画 1958年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大规模的下乡艺术实践,同时也深入工厂开展创作教学活动,极大地锻炼了学校师生的创作能力。1959年,附中学生下乡下厂,在湖北黄石花心水泥厂绘制宣传画;1976年,湖北艺术专科学校在湖北黄陂开展农民泥塑活动;1977年,雕塑系师生在湖北沙市放大与制作城市雕塑《工农兵》等。那一时期的湖美师生以对时代特征的关注、对人民的关切而塑造了众多典型人民形象,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1959年,附中学生下乡下厂,在湖北黄石花心水泥厂绘制宣传画1976年,湖北艺术专科学校在湖北黄陂开展农民泥塑活动
1977年,雕塑系师生在湖北沙市放大与制作城市雕塑《工农兵》紧随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步伐,解放思想,融会贯通中西艺术,取长补短,是艺术服务人民的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学校梳理办学思路,调整办学结构,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中外艺术交流和对外国美术的吸收借鉴促进了新时期美术的空前发展。1985年湖北美术学院独立建院,标志着华中地区唯一的美术类高等学府正式成立,学校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多层次与多种形式办学,增强了学校作为地方美术院校的适应性,激发了办学活力,学校对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校积极打开大门,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各种展览,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景象。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在中国画、油画、水彩画、设计及学术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创作出大量反映人民大众的内心感受和社会生活现实的艺术作品。如连环画《月牙儿》《家》《看不见的收藏》,国画《天地之灵》《帕米尔风情》,油画《生日》《1969年11月12日·开封》《行走的人》,水彩画《细雨润无声》《鲜果》《追忆中的蓝色》,雕塑《黄鹤归来》《盲人摸象》,版画《北渚·自省的鱼》,壁画《楚乐》《火中凤凰》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品在第六届至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和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中共获金奖6项、银奖11项、铜奖5项、优秀奖 17 项。这一时期学校师生4000多件艺术作品先后被选送参加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学术展览,丰硕的创作成果体现了学校在多元绘画教育体系与教育风格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成效,也为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和高等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小禾、程犁 楚乐 壁画 “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第六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金奖 李全武、徐勇民 月牙儿(节选) 连环画 “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第六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徐勇民 家(节选) 连环画 “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徐勇民 看不见的收藏 连环画 “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第七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金奖
陈运权 天地之灵 中国画 “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陈孟昕 帕米尔风情 中国画 “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刘寿祥 细雨润无声 水彩 “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第七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银奖刘寿祥 鲜果 水彩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第八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王涌 追忆中的蓝色 水彩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第八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银奖唐小禾、程犁 火中凤凰 壁画 “第七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刘政德、李正文 黄鹤归来 雕塑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张广慧 北渚·自省的鱼 版画 “第八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铜奖、“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铜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中国精神,是艺术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展现出锐意进取的生机与活力,学术思想、教学内涵都得到了全面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实践,一大批科研成果和创作成果纷纷涌现,向全国输送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2018年学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美术学”一级学科被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近年来,学校科研创作成果丰硕,我校《明代武当山道教艺术研究》、水彩作品《亮宝节上的人们》、版画作品《阳光下的筑桥工》在三届中国美术奖评选中分别获金奖。这是自中国美术奖评选以来,学校教师连续在三届评选中获最高奖。近五年来,学校立项各级纵向科研项目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项;各类创作、设计获奖共计1000余项。57人入选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55件作品获全省美术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工程资助。这些优秀作品和科研项目,都是艺术深深融入新时代人民生活事业,反映新时代基层劳动人民,展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成果,充分说明了人民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以人民为中心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方向。沈伟 明代武当山道教艺术研究 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许海刚 亮宝节上的人们 水彩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第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金奖曹丹 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 版画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艺术创作要为人民群众创造出良好的审美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也是艺术创作者的基本义务。高等美术教育在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更要深入参与到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事业中来,着力于把握新时代人民文化艺术需求,美化城市公共环境,让艺术介入生活,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此,学校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先后承接中国驻乍得大使馆艺术品工程项目,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体育中心主场馆多项大型创作项目,湖北武汉、江西南昌轨道交通公共艺术品项目,武汉园林博览会、北京大兴机场艺术墙等一大批艺术设计项目,获得多个相关领域重大奖项。学校连续六年获武汉地铁建设立功单位和先进单位称号。学校作为中国武汉工程设计联盟、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副理事长单位,积极参与武汉市文化艺术建设,为武汉成功申报和建设设计之都贡献着智力与艺术支持。学校每年举办、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和专业展,名家作品展,师生作品展等30余项,如“大江·观澜——国际版画邀请展”“‘东+西’国际大学生海报双年展”“武汉设计双年展”等。近年来,共有5项馆藏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2项获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1项获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提名,这些优秀的展览极大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为提升人民群众审美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积极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培训基地,承办“非洲青年设计师培训计划”项目培训,为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以及中国艺术元素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团队设计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会徽、吉祥物
湖北美术学院教师袁小山设计的第十届中国(湖北)国际园林博览会吉祥物“楚楚”
湖北美术学院教师何明、张松涛、丁晓、赵凌为武汉地铁2号线汉口火车站站创作的装置作品 《黄鹤归来》 心手互师——201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计划·湖北美术学院(陶艺)研修班教学成果展首届非洲青年创意人才提升项目“非洲青年设计师培训计划”“大江·观澜——第四届昙华林国际版画邀请展”开幕式上嘉宾合影
“从武昌艺专走出来的红色伉俪——李家桢张友鸠夫妇作品文献回顾展”开幕式上嘉宾合影“资此德范 涵养育美——‘湖北三老’课徒稿及史料回顾展”开幕式上嘉宾合影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自战“疫”打响以来,湖北美术学院全体师生积极投身到“以艺抗疫”的主题创作中来,创作出了450余幅抗击疫情的作品,部分作品被中央主要媒体转发。这些作品用艺术语言描绘着“人间大爱”,为“逆行者”加油鼓劲,打造出雷神山医院艺术长廊,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湖美人的赤子情怀与社会担当。在省文联、省美协组织的“心手相连 共同战疫”——湖北省抗疫援鄂纪念章设计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我校有5件作品获学术奖。湖北美术学院教师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创作活动的作品,在湖北省文联主办、湖北省美协承办的“心手相连 共同战疫”2020 年抗疫援鄂纪念章设计作品征集活动中,5件作品获学术奖湖北美术学院教师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创作活动的作品 湖北美术学院学生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创作活动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艺术创作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创作,新时代新征程,湖北美术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尊重和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以人民为中心,对标高等艺术教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全面深化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着力推进多元化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改革,为建成“有鲜明办学特色,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在全国具有一流地位的高水平美术院校”而努力奋斗!
编 辑 | 冯知军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