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 杨振中
“我感觉我们还是处在世俗社会里,也可能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不足,或是对人与事的理解不深,特别是这几年,似乎很多现象才慢慢显现出来。”艺术家杨振中对崇真艺客说道,新展取名“现形”,并非单纯指向运用机器雕刻与人工打磨相结合的技术,让石雕形态浮现于公众眼前,更多的则是艺术家对当前时代背景下,关乎个体、社会记忆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杨振中,《清凉》短片截频,2020年,2频彩色有声影像 仁庐展览现场
为了筹备新展中的石雕作品,杨振中从去年便开始接触位于福建崇武地区的石材加工厂。由于石材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巨大粉尘,因而“口罩”便成为工人必备的劳作装备。但在杨振中看来,“口罩”本身作为一种特殊面具,也因此构成了这一劳工群体的显著特征之一。
杨振中,《清凉》短片截频,2020年,2频彩色有声影像 仁庐展览现场
艺术家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了工厂的生产环境、高速旋转的巨型机械、以及佩戴各类防尘面具的工人们。最终以双屏的方式和慢于正常播速4倍的短片《清凉》诗意再现了这些劳作场景,以及工人们不断望向观者时的眼神——或眼含笑意、或坚定无比、亦或平静无常…
同样的劳作景观,也出现在杨振中2015年创作的影像作品《伪装》中。
杨振中,《伪装》剧照,2015年,5频彩色有声影像装置及3D打印面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藏
通过脸部扫描技术,50位工人佩戴着艺术家为其分别3D打印的面具,在流水线上重复着日常工作。面具虽拓印了工人的面部结构,却也抹平了他们的面部表情。艺术家敏感的捕捉到劳工群体内心在社会制度、生产结构的规训下,所被掩藏起的内心真实状态,并以一种戏剧式的荒诞效果将其放大和呈现。
对杨振中来说,“艺术提示现实中的矛盾,也消解矛盾”。而新作《清凉》,在疫情席卷全球的2020年的背景下,似乎又为观者赋予了更多的解读意义:粉尘弥漫空间各个角度,身处其中的工人们为了自身健康需要而不得不佩戴“口罩”。这一特殊境遇,也成为当下社会现实最直接的镜像与隐喻。
杨振中,《清凉》短片截频,2020年,2频彩色有声影像 仁庐展览现场
除了亲历者,杨振中还将自己视为这场风波的观看者,他需要跳脱出来,才能再次以介入者的姿态重新理解迷雾笼罩下的新世相。就像身处于粉尘中的劳作者,他们需要在艺术家的指令下望向摄像机,又因这一劳动中断获得身心短暂释放而流露出本人最接近自然的状态一样,杨振中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外力唤醒,逐渐让一种他理解的真相“现形”...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