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芬建交70周年系列活动

黑色冰山:芬兰声音艺术赏析
嘉宾:Tommi Grönlund(芬)、
许雅筑、徐程
主持/对谈:姚大钧
👉 预约现场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行免费报名
扫码观看视频直播
扫码观看艺术头条视频直播
友情提醒
· 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需实名制预约参加;
· 请携带有效证件至美术馆排队入场;
· 请配合工作人员消毒及体温检测,并在前台登记信息;
· 全程须佩戴口罩,如有发热、咳嗽、气促等谢绝参加;
· 请提前15分钟签到。

2020年恰逢中芬建交70周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随物生心”是芬兰最杰出的当代艺术家组合汤米·格伦德(Tommi Grönlund)与佩特里·尼苏南(Petteri Nisunen)在亚洲范围的首个个展。期间,美术馆携手芬兰驻沪总领事馆、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共同推出“聆听芬兰——中芬建交70周年系列”公共教育活动,此次系列从一场展览出发,推出围绕当代芬兰的艺术、建筑、设计、教育、生活方式、人与自然等领域开展多场公教活动,为中芬对话当代精神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与能量。观众全方位感知芬兰的当代文化现状的同时也可透析展览艺术家成长环境的文化背景,启发对展览更多元的解读。

“
我喜欢声音的行动,这些声音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对我来讲,这就足够了⋯⋯许多人期待声音背后存在深一层的东西,他们常说,“内在聆听”或“声音的意义”,但当我提起“声音”一词时声音就是声音,没有附加意义,没有内在性,它就是它的样子,我喜欢声音就只做它自己⋯⋯
—— John Cage

“电磁装置”感应到人的体温后,产生共振发声
格伦德和尼苏南的合作通常不是严格分工,视不同作品的情况而改变,总体来说,格伦德擅长处理声音文件和照片,尼南苏负责处理空间和结构问题、绘制工程图及生产。两位艺术家的声音作品通常研究呈现的是声波作为自然现象的行为和展览空间的声学效果,他们很少选择使用合成的声音材料,声音通常是由动力本身机械地产生,并通过各种随机过程进行控制。
除了当代艺术家的身份外,格伦德同时还经营着萨科唱片(Sähkö Recordings),这是他于1992年与已故音乐家米卡·瓦因尼奥(Mika Vainio)共同创立的音乐厂牌。
萨科唱片发行的音乐都带着极简主义的倾向,“萨科(Sähkö)”一词意为“电力”,他们音乐的声音是按照频率和音调排列的,通常就是电或电子设备的声音。萨科唱片是一项正在进行的“艺术项目”,并且“其表达的元素都可以在自然界和周围环境中找到”。
“
萨科唱片是神一般的存在,没有什么厂牌能像萨科这样,产出的音乐一酷到底,永不过时。
——伊恩·芬顿(Ian Fenton)

主持人/对谈人
策展人,声音艺术家,媒体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Open Media Lab 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虚拟现实实验室主任。长期推动声音、媒体艺术创作和研发,在美国成立唱片品牌 Post-Concrete,创办“前味音乐网”,“中国声音小组”,自2003年起策划“声纳”系列,率先推动 audio-visual 及媒体艺术现场在国内的教研、创作和演出。
对谈嘉宾
汤米·格伦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里·尼苏南(Petteri Nisunen)是芬兰重要且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组合,现居赫尔辛基。他们两人都具有建筑专业背景,自90年代开始合作至今,长期在当代艺术、建筑、声音艺术等领域间进行跨界创作。曾获莱昂纳多·达芬奇世界文化奖(2013)、瑞典 Edstrand 基金会艺术奖(2003)、芬兰国家艺术奖(2001)等。参加过的大展包括第1届欧洲宣言展、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北欧馆、第3届莫斯科双年展、第5届马拉喀什双年展、第27届圣保罗双年展、第1届横滨三年展等。作品被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KIASMA)、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MUDAM)、Espoo 当代艺术馆(EMMA)等国际美术馆收藏。
生活在上海的声音艺术家,声音活动实践者与组织者。他涉足实验音乐、自由即兴、电子音乐等多个领域。于声音的本体论外,徐程也关注着声音与社会空间的相互关系与其相关行为与显现方式。
声音文化研究与策划、 跨领域工作者、创作者。





展览“随物生心”
自8月2日起开始售票
票价50元
购票请扫二维码👇
8月2日起,每逢周五、周六,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文献中心、ARTsMALL、ARTsMALL Café)延长开放至20:00。
全日制大中小学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凭学生证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