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合美术馆、中电光谷联合主办,湖北美术馆、正负零艺术机构共同协办的“楔子:傅中望”已于2020年10月16日在合美术馆开幕,展览对艺术家傅中望近年的艺术创作进行阶段性的梳理与研究。
合美术馆此次邀请了众多知名批评家,于开幕式当天上午召开研讨会,研讨会发言内容将陆续推出,以下为部分批评家发言摘要内容:
徐虹
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
“楔子”象征着现代主义精神的回归和补缺
在“榫卯结构”上,傅中望作为一位现代主义艺术家,他以文化群体的概念入手并找到一个符合自身艺术发展的符号,其作品浑厚、独具内在张力的特点也得到大家一致认同。
罗世平
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美术史记忆中的傅中望与“楔子”
傅中望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留下过两次记忆。第一次在1989年前后,大家似乎都追随着西方当代艺术潮流,但傅中望勇于跳脱出来,以“榫卯”系列在民族语言、中国哲学理念里找到一种最基础的结合方式,他以阴阳、从技到道的方式将记忆留在中国人心中;第二次记忆体现在“楔子”作品中,此时傅中望的创作在第一次记忆的基础上得到升华,从整体艺术史角度来讲,他的推进成果给我们探索出一个全新的记忆范围。
从“榫卯”到“楔子”,都是在中国农业文明、农耕文明在长时间实验过程中,通过基本材料、连接方式而形成结构空间的创作方式,这一方式铸成中国文明从地穴到地面的过程,它得益于历史的积淀,并深厚留存于中国文明技术性里的要素。傅中望作为艺术家,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并非停留在此项结构上,相反,他将其引入到当代文化语境中重新构造。傅中望的“楔子”是一个抽离的过程,他把最基本、最关键、最要害、最简洁的要素提炼出来再赋予新的理念,由此,傅中望将艺术家创作的行动演变为一个极简抽离元素的过程。
艺术家经常需要进入一个带有提炼性和感受性的艺术状态中,这个状态在傅中望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我们知道“楔子”是中国从古至今沿用的结构,如此常见的物品一旦被放在某些特定空间或与生活毫无关联的环境中,它就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也演变成一个有意味的艺术表现。
中国现当代艺术若想融进世界文化语境中,其需要落实一件事情:艺术创意、新奇艺术观点的表达需要以艺术理念作为支撑。艺术创作阶段需要创作方法论的价值展示,这样能将艺术创作由感受层面推进到文化层面的阐释过程。如今很多当代艺术缺乏一个稳步攀升的过程,这正是艺术家和理论批评整体结合的任务。
傅中望的“榫卯”存在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的哲学理念。我曾读过一位学者传授的经验里有这样的概括:见缝就钻、有缝必弥、无缝契合,这让我对展馆现场的楔子作品不断产生遐想。社会的整体生活状况有着诸多“裂缝”和正在发生裂缝的可能性,如何使“楔子”进入到文学中更普世的艺术思考层面上,这一问题有待解决,等到落实时,更多潜力和可能性会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萌生。
刘淳
批评家、策展人
“榫卯”到“楔子”并非是傅中望创作过程中的两个独立阶段,而是一个整体的序列。我们当然可以从艺术的本体意义上来理解“榫卯”和“楔子”,也可以抛开艺术的本体,从更广阔的人类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种角度去重新解读它的价值和意义。因为从当代艺术语境上来说,如今的当代艺术作品仅用艺术本体的概念去解读已经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它需要考量人类关系、社会关系、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等,也必须通过更广泛的学科来做强有力的补充论证,然而做到这些需要我们扩大自身视野以及认知方式。
今年的武汉经历如此之灾难,这不断引发着武汉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思考,包括对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等,尤其需要思考人和生命的关系。合美术馆开馆六年后举办“楔子:傅中望”可谓恰逢其时,展览表达了人和生命、现实、自然、自身等关系的重新思考,无论从社会学、政治学还是历史学等角度,展览都围绕人类的现实记忆和历史演变而展开。“缝隙”一词对傅中望的艺术创作描述十分精准,“缝隙”不仅是物理形态的缝隙,也象征着中国人与当今社会现状的密切关系,因此,从“榫卯”到“楔子”,这只是傅中望在不同创作阶段的重新思考。
注:以上内容根据现场速记稿整理并节选(部分内容根据主题发言嘉宾提交的文章进行整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