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疫情 陈文令 影像 单元 无界 艺术家 头顶 东西 艺术 语言 崇真艺客




艺术家自述




头顶东西作为艺术语言,来自于我童年时代的经验。

 

我老家门口有一条小溪,自古以来小溪里就有横跨两岸的一行很诗意的石跳墩可供村民往来。在我童年,春夏两季常有不大洪水淹没了石跳墩。为了方便到对岸山坡和人家游玩或学习什么的,我和邻里孩童自创一种竖泳。也就是,把自己衣服脱光,两手扶着衣服书包等简单行囊顶在头上,人在水里两脚奋力竖登便能游过溪,上岸后抖一抖身上的水滴穿上衣服继续前行。今年疫情封村期间,这个近四十年前的儿时往事一直浮现在眼前,令我浮想联翩。“每日一顶”与我儿时的这个生命体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似乎我的人生史就是我的艺术史。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疫情 陈文令 影像 单元 无界 艺术家 头顶 东西 艺术 语言 崇真艺客

文令,选自《每日一顶》系列,202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020年疫情期间,当时我困在泉州安溪,家乡盛产茶叶,当地人拿竹筛子在暖阳下捡茶叶梗。圆形的筛子里密密麻麻的工整小格子,很有当代感的简约之美在里面。我当时无所事事闲逛村中,一看此景,便顺手拿了一个筛子在头上顶一下,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老不理想,一直很快掉下来,找不到平衡,有一张不错,一下就撞到我心里去了。后来还发了微信,得到众师友的好评。我“每日一顶”是意指,其实每天都顶很多东西,但失败的比例较多,有时顶十几遍都不成功,越有挑战性才有意思。总之,我被封在小村庄里,无处可去。于是,把自己的身体材料,把自己的光头当展厅,用行为艺术的态度与方式见到什么顶什么,充满随机性,也有一些危险性,头顶老被物件砸到,真是痛并快乐着一发不可收。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疫情 陈文令 影像 单元 无界 艺术家 头顶 东西 艺术 语言 崇真艺客

文令,选自《每日一顶》系列,202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我时常把那些废弃的东西捡起来,抖一抖灰尘,顶一顶,拍一下照片。这是对每一个极平凡之物的拥抱和结缘。在艺术家眼里,其实人间是没有垃圾的,用对了地方都是艺术,都具有价值。真是万物有灵,万物皆美。


开始“每日一顶”的第三天,我在垃圾场捡了一块废塑料板放在光头上,再放一堆鸡毛在板上,然后顺手捉了一只正在午睡的母鸡搁上去,手一放,板墜落,母鸡即刻扇着翅膀腾空而起,弄得满天鸡毛飞舞,一瞬间母鸡也能像雄鹰一般的展翅飞翔。我事先安排好助理手机一拍,奇观诞生。这百分百不是电脑p图的。这艺术零成本,但非常的好玩,超经验。靠的是无限的艺术热情和创造力。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疫情 陈文令 影像 单元 无界 艺术家 头顶 东西 艺术 语言 崇真艺客

陈文令,选自《每日一顶》系列,202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玻璃钢的猪头是我十二年前为村里一个佛事游神活动制作的,是最重的一件,约有20几斤。一直丢在老宅里,这次疫情中拿来顶一下也挺有意思。“顶”也需要不同的媒介和语言。我顶过的东西各式各样,不论贵贱,只要重量合适都可一试。刚开始是在固定的地方顶静物,后来顶动物,顶液体,顶火等等,无所不顶哈。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疫情 陈文令 影像 单元 无界 艺术家 头顶 东西 艺术 语言 崇真艺客

陈文令,选自《每日一顶》系列,202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件起码顶了十几遍才成功,很难找到平衡点,有杂技的因素。


人类历史上用头顶东西做为劳动方式早已有之,而且各式各样。我亲自在印度火车站看过脚夫用头顶着两个行李箱,手上还拧一个箱,让我叹为观止。但是,把头顶物件做为一种艺术的表达却极为罕见。18年初时,我创作一件一个少年头顶蛋型的“平衡之巅”,在上海宝龙艺术中心展出。这是我第一次用头顶物体做为艺术的自觉,更主要是儿时“竖泳顶物”对我影响更为深远些。艺术家的创作确是极个人化的经验,与其人生的成长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有艺术语言都不是凭空而来,它都有一种内在的脉络,是从艺术家生命深处长出来的东西。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疫情 陈文令 影像 单元 无界 艺术家 头顶 东西 艺术 语言 崇真艺客

陈文令,选自《每日一顶》系列,2020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我顶我书写的“武汉人”。


如果这个头顶系列不在疫情期间所做,意义就会小很多。当时每个村庄都封起来了,那么我身处其中,无所事事,更不能做雕塑,拿什么献给这个美好又苦难的世界?我的展厅就是我的光头,我每天都在自己头顶做一个展览。我用我人体中最小也是最尊贵的一个位置,来呈现我对这个世界的期许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怜悯。当然也是让我和他人的焦虑,紧张有恐慌心态得到一种调节,一种缓解和希望。让我们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愿憬。





展览前言




 
陈生1969年,那年Bryan Adams在美国Woodstock音乐节上唱了《1969年的夏天》,同年,在瑞士伯尔尼艺术厅《当态度成为形式》(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 )的展览,正在引发全球艺术转向之时。
2020年春节还没过完,冠状病毒就来了。留在武汉的,出不去门。留在故乡的,进不了城。
在朋友圈和文令老友重识,他在发一些头顶物事的图,突然觉得好。艺术家为前景,透视消失于一点,身体和表情,现成物和艺术创作,力学平衡之瞬息,是你看到图像的全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
佛与妈祖,禅宗与万物有灵,人与这个时代,也许都是并行的关系,也许会有交集。
人在无法预料的现实中,如何学会和记忆相处,如何与历史再遇。在他之前创作中从未出现的艺术家,终于出现——艺术家在场。行为或摄影成了他的媒介,继续把握公众的媒介,继续在信息的传播中向前。我并不惊讶他媒介上的变化,如毛笔字或摄影,这些本就在其血脉中,以及之前不断沉积的:观看、被看、自处,在社群中关联。
他谈及家人和记忆,谈及竖泳,头顶技术和重量。故乡的河水依旧流淌,老人和孩子,还有平静的时光,一切都归于美好田园的描述,人物肖像和物件,以及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雕塑化的、超现实主义的、纪实摄影的、瞬间的艺术、基于时间的艺术,一切也都在人和人之间,是流转不变的情感、乡愁,如某条河会干枯,也会在某一天的某地,再次流淌。


文/李振华 节选自《少年》






学术主持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疫情 陈文令 影像 单元 无界 艺术家 头顶 东西 艺术 语言 崇真艺客

李振华


1996年开始从事艺术工作,涉及展览策划、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领域,现担任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2010年至今),瑞士Prix Pictet摄影节推荐人(2010年至今),2014年担任英国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国际展览《数字革命》(digital revolution)国际顾问,2015年澳大利亚SymbioticA机构国际顾问,2015年担任香港录影太奇国际顾问。


2000年以来组织电影放映,主要关注电影导演和纪录片之交流放映。2004年以来卷入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2015年担任雎安奇电影「诗人出差了」制片人,2007年担任沈少民纪录片《我是中国人》制片人,2010年策划《热点:张元个展》,2013以来与雎安奇导演工作,担任制片人。


自2003年以来曾经担任过2003西班牙Shorti短片节,2006年那不勒斯电影节,2009年转译媒体艺术节,2012年中国当代艺术奖,2012年傀儡动画艺术节,2012年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2015-2016年中国艺术奖的评委工作。


曾主持编撰的艺术家个人出版物有:《颜磊:我喜欢做的》(2012年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出版物)、《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2010年)、《冯梦波:西游记》(2010 年)、《杨福东:离信之雾》(2009 年)等。出版有个人艺术评论文集《文本》(2013)。


2015年获得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2014年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年度策展人奖,2016年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2015年获得俄罗斯创新奖地区当代艺术计划奖。




摄影对谈——疫情中的自我




时间:11月28日  16:00-17:00

地点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对谈嘉宾:陈文令(艺术家)、顾铮(集美·阿尔勒艺术总监)




艺术家简介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疫情 陈文令 影像 单元 无界 艺术家 头顶 东西 艺术 语言 崇真艺客

陈文令


1969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陈文令是享誉国际的中国当代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雕塑的魔术师,也是大型当代公共雕塑的开括者。他以超凡的创造力、想像力和综合力创作了一个又一个让人过目不忘、意味深长的雕塑系列。代表作有“红孩儿系列”“幸福生活系列”“中国风景系列”“牛气冲天系列”和“妙谛因心系列”等等。参加过国内外一百多次重要展览。连续三年入选雅昌举办的“ACC中国年度十佳雕塑家;陈文令是第一个获得澳洲海岸国际雕塑展公共艺术大奖的华人,并被授予中澳艺术大使称号。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休斯敦美术馆、丹麦国立当代美术馆、韩国国立美术馆和澳洲墨尔本当代雕塑博物馆等十几个公共机构收藏。




对谈嘉宾介绍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疫情 陈文令 影像 单元 无界 艺术家 头顶 东西 艺术 语言 崇真艺客

顾铮


1959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9th Heinz Götze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History)。


顾铮学术兴趣主要为:20世纪现代艺术,当代中国纪实摄影,视觉文化与图像传播研究、摄影史等。他著有《ChineseContemporary Photograpic Art (中国当代摄影艺术)》(2011,中文版与法文版)、《摄影的人,在路上》(2013,台北)、《当代摄影文化地图》(2016)、《没有美满结局的童话:战争、宣传与图像》,《来自上海——摄影现代性检证》(2017),《他们如何接纳摄影》(2018)、《城市表情》(2020)等。他主编有:《西方摄影文论选》(2005)、《摄影·社会·空间》(2010)、《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合编,2013)等。


顾铮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疫情 陈文令 影像 单元 无界 艺术家 头顶 东西 艺术 语言 崇真艺客

2020(第六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于2020年11月27日在厦门开幕,展览持续至2021年1月3日。本届集美·阿尔勒将会展出26场展览。6场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精选展览、10场聚焦华人优秀年轻摄影师的“发现奖单元”展览、1场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日本女性艺术家的“日本影汇”展览、1场呈现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摄影探索与发展的“中国律动”展览、4场“无界影像”展览,1场“致敬摄影大师”展览、1场“藏家故事”展览、2场“在地行动”展览一同亮相厦门。


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厦门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


特别协办:法国阿尔勒摄影节

展期:2020年11月27日-2021年1月03日

开幕周:2020年11月27日-11月29日

地点: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


观众可以通过“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官方微信公众号在线购票:


限量早鸟票:50元,(9月22日-11月22日在售) 

开幕周三日票:100元,(限11月27-29日使用)

展览通卡: 120元;单日票:80元;

团体票:60元(10人及以上); 

优惠票(学生、教师和军人、医护人员): 50元。

取票方式: 凭购票二维码到展览前台兑换

学生/教师/军人/医护人员凭有效证件取票。 


*所有纸质票从11月27日开始现场进行兑票

兑票地点: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集美市民广场展览馆。


早鸟票预售啦!

请扫描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全文进行购买。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疫情 陈文令 影像 单元 无界 艺术家 头顶 东西 艺术 语言 崇真艺客



展览通卡正式发售!扫下方二维码购买!

展期内不限次数,不限天数,无限看展!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疫情 陈文令 影像 单元 无界 艺术家 头顶 东西 艺术 语言 崇真艺客




蓄力五年,更多精彩汇聚第六载!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2015年由中国摄影界领军人物荣荣(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与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时任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主席萨姆·斯道兹联合发起,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和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经过五年的打造,摄影季已经成为了中国摄影领域不容错过的盛事,迄今已吸引了30万余名观众。


每年秋季,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精选项目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厦门,由于公共卫生安全的危机,今年夏天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遗憾停办,本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的如期举办显得尤为珍贵。


相关阅读:

【共鸣:致敬罗伯特·弗兰克】展览单元

共鸣:致敬罗伯特·弗兰克|2020集美·阿尔勒展览单元

我与罗伯特·弗兰克|参展艺术家群访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提名展】

今年发现奖提名艺术家都有谁?(上)

今年发现奖提名艺术家都有谁?(下)

策展人专访(上)|“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

策展人专访(下)|“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


【中国律动】展览单元

中国律动|2020集美·阿尔勒展览单元


【在地行动】展览单元

在地行动:印象福建|2020集美·阿尔勒展览单元


【无界影像】展览单元

无界影像:探索摄影的多元跨界可能|2020集美·阿尔勒展览单元


【藏家故事】展览单元

藏家故事|2020集美·阿尔勒展览单元


【日本影汇】展览单元

四位日本女性摄影师的“时代的洞察”|2020集美·阿尔勒

志贺理江子:摄影成为一种仪式|日本影汇参展艺术家系列专访

川内伦子:一场探索美的过程|日本影汇参展艺术家系列专访


展览项目全揭晓|2020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新鲜发布 | 2020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展览项目全揭晓


陈文令:疫情下的创作|“无界影像” 展览单元 疫情 陈文令 影像 单元 无界 艺术家 头顶 东西 艺术 语言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