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井凌雪先生的书法
选自 | 《西泠艺丛》2020年第10期 总第70期 |
西泠印社名誉社员
日本大妻女子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01
了解古典的本质
今井凌雪先生(1922—2011)是我的恩师。先生是一位全国著名的书法家,不过对我来说先生是很有热情的教育家、充满慈爱的老师。先生作为筑波大学艺术系书法专业教授,实践了“启发式”教学,先生经常对学生们说:“什么样的书法,为什么好?你们应该考察。”又说:“你喜欢什么书法?应该从你喜欢的东西开始。”因此,学生能怀抱着自己的想法,建立自己的书法风格。这绝不是允许随便乱写,先生严格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书法风格要基于古典的临书,然后散发自己的风格。
先生认为,古典的临书是最好的学书方法之一。先生说,什么是古典呢?就是具有绝对善良的东西。那么什么是绝对善良的东西?就是永恒的东西。比如说,王羲之的书法是1600年以前的东西,不过到了今天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这样的东西可以叫作古典。因此,你们应该学习古典而吸取绝对善良的地方。那么怎样学习古典呢?临书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书法是一次性的艺术,笔迹从哪里开始而到哪里结束是很明白的,所以我们用临书的方法可以进行古典的“重新体验”。那么我们通过“重新体验”能做更深刻的鉴赏而了解古典的本质。
02
要到中国去留学
作为汉字书法家,先生尊重中国的书法。记得在1979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先生在课上总是提到:“因为书法是从中国传来的,所以你们应该学习中文,有意地到中国去留学,和中国的书法家谈书法!”不久后,那时在研究生院学习的中村伸夫先生(现任筑波大学名誉教授)作为第一届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到中央美术学院留学,两年后河内利治先生(现任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到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留学。
河内先生去杭州后不久,今井先生对我说:“这是留学的申请书,下次你到中国去留学吧!”而后先生改为严肃的口气又说:“我年轻的时候,很想到中国去留学,其实导师也决定了,买好船票,战争却开始了,不得不断念。所以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我多次访问中国,和中国的书法家交流。现在又有了到中国去留学的机会,虽然我自己已经老了,但是你这样的年轻人能去中国留学,你如果想了解书法的本质的话,一定要去!”
就这样,我经今井先生推荐,于1982年至1984年作为第四届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到浙江美术学院及中央美术学院去留学。最初我不太了解先生为什么热心地劝人留学中国,不过,去浙江美院书法班上课后,我发现了中国的书法是“正锋”为主的,和日本的“偏锋”书法不一样,那时我才明白了先生的心意。也就是说,可能先生希望自己的学生到中国去留学,从而了解和日本书法不一样的中国书法。
03
先生的书法奠基
要了解书法的本质,一定要了解中国书法——这是先生作为书法家生涯的主题。现在,我要论述“今井凌雪先生的书法”,首先要写先生作为日本书法家掌握怎样的书法,然后是先生学到中国书法的什么地方?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其书法的自成一家。
先生是日本奈良人。1937年,在读郡山中学(现为日本奈良县立郡山高等学校)时,跟随该校任教的中谷釜双(1902—1980)学习书法,1950年,又师从日本关西书坛领袖的辻本史邑(1895—1957)。中谷、辻本两师也是奈良人,他们善于各体书法,特别是其行草具有王羲之书法的真髓,因此先生的书法奠基于王羲之书法。
其实,日本书法不外是王羲之书法。从头说起,据日本最早的历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说,从朝鲜半岛的百济传来《论语》《千字文》,如果说《论语》《千字文》是收集王羲之的字而成的字帖,那么在日本从接受汉字以来,就一直在学王羲之书法。王羲之书法究竟是什么?我想如果要讨论这个问题,应该从书法的源流开始考察。
04
革新的王羲之书法
在古代的中国,王室与天沟通以甲骨文记录。甲骨文首先在甲骨上用朱笔写,那个时候书者用右手执笔,左手持甲骨写字。那么笔对甲骨的角度自然成为90度,这就是直锋的原点。因为天是唯一绝对的权威,所以与天沟通记录的甲骨文及其书法也是绝对的权威,如斯,其书法成为正宗,叫作“正锋”。
到了用木简、竹简写字的时代,“正锋”书法不变。而后开始制纸并普及,人们还是用左手持纸(有时卷纸)写字。不过持纸很累,有人开始把纸放在几上写字。但是直锋的意识让书写者保持悬腕写字。悬腕也很累,有人尝试把腕放在几上写字,但仍然延续直锋的意识,执笔的右手食指举起而使笔管直立。
然而在公元4世纪,王羲之开始放松地用45度的角度写字而确立“偏锋”。同时,王羲之用“鹅头法”使手腕快速运动而表现变化,再者把篆隶的迟笔和行草的速笔掺在一个线条里,而使其产生抑扬顿挫。这使得书法的线条变幻多端,可以在线条中加进书者的胸臆,如斯,王羲之使书法成为“艺术”。这就是笔法的革新。不过至今中国大多数人仍用保守的直锋,并称其为“正锋”,而“偏锋”的王羲之书法还是革新的笔法。
05
荃庐和雨山的想法
在日本,人们把王羲之书法视为唯一的书法,而王羲之书法成为了日本书法最主要的部分。因此,当时的日本书法家,除了空海(774—835)等人外,基本上不知道“正锋”的中国书法。不过到了明治时代,政府采用“唐样”即中国书法作为公式书法,日下部鸣鹤(1838—1922)等书法家开始前往中国学习正宗的“正锋”。
日下部鸣鹤向吴大澂(1835—1902)学篆书,向杨岘(1819—1896)学隶书,遂得“正锋”之要,然后与吴大澂幕下、杨岘门下的吴昌硕(1844—1927)有了终身的交流。河井荃庐(1871—1945)拜访吴昌硕而成为门弟子,掌握其文人气质,后来当上日本关东地区书法篆刻界的领导人。长尾雨山(1864—1942)作为诗友与吴昌硕交往颇深,回国后卜居京都,成了“书画文墨趣味网络”交游圈的核心人物,被视为日本关西地区的领导人。
河井荃庐和长尾雨山在中国学得“正锋”。荃庐与吴昌硕一样,篆、隶、草、行、楷都以“正锋”写,雨山虽然篆、隶以“正锋”写,但是草、行、楷仍以王羲之法写。雨山认为“正锋”原来是篆、隶的书法,王羲之确立草、行、楷的典型,我以为雨山的方法也有其道理。
06
以篆书为主要书体
就这样,虽然在河井荃庐为领军的关东地区,各体都用“正锋”的意识比较浓厚,但是在长尾雨山领导的关西地区,除了篆、隶以外都用王羲之法的观念,到现在仍非常普遍。如前所述,日本人还是喜欢用王羲之法,据说坚持“正锋”的日下部鸣鹤放松地写字时也是使用王羲之法。那么,允许草、行、楷以王羲之法书写的关西地区书法家,所谓好者能精,自然而然地精通王羲之法了。
今井先生作为在关西地区书法界学习而显露头角的书法家,其行草书具有超绝技巧。先生拿笔后,先在砚台含墨,然后在笔洗洗笔,又在砚台调墨,把笔横着移纸,风驰电掣地写行草连绵书,极具气势。不过,先生中年以后以篆书为创作的主要书体,这源于先生早年师从日本文字学权威学者白川静(1910—2006)研究篆书,具有了学问根底。又,1971年在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的前身)任教后,与前任教授、河井荃庐门弟子西川宁(1902—1989)及受到荃庐影响而极为喜爱吴昌硕的篆刻家松丸东鱼(1901—1975)等关东地区书法篆刻家积极地交流,努力吸收传到关东地区的篆书书法,即“正锋”书法。
07
王羲之书法的高手
原本具有超绝行草技巧的今井先生,为何转型成以篆书为主的书法家呢?今井先生认为书法的本质在篆书,即中国书法的“正锋”,所以他虽没能去中国留学,但多次访问中国,与中国的书法家交流,更把自己的学生作为留学生派往中国学习中国书法。然而今井先生不仅仅满足于学习中国书法,所谓“先从法入,后从法出”,他的篆书书法晚年独树一帜,富有特色。
今井先生作为书法家的道路,可以说是抓住了书法的本质。不过,我知道先生是个王羲之书法的高手,其超绝技巧被埋没了,现在知道的人不多,我作为与先生一样的关西人觉得有一些惋惜。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