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生长于景德镇,又长期在此地研习过陶瓷技法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刘建华回归陶瓷的艺术道路使他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脱颖而出。他将传统陶瓷形制的器物,通过不断实验烧制的技术,转化为一种逼真的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器与物的原生态,真实且自然地将简单、质朴的细节糅合在一起,让作品中的器物既不失去原有的物质属性,又能彰显陶瓷这种材料的独特质感。
刘建华,《容器》,瓷,尺寸可变,2008年——2018年
2008年是刘建华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他创作思路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提出了“无意义、无内容”的概念——针对当今人精神的的缺失和社会对历史及文化的整体失忆。同时,他从视觉和材料上寻找艺术的原创性动力,作品开始向安静、古朴转变,表现出空间和时间的关联性。从2008年开始,刘建华在作品的呈现上,把一些具体的、符合看图说话方式的内容消解掉,更多地将艺术语言精炼、纯粹。
自提出“无意义、无内容”概念以来,刘建华的作品一直在社会急速发展的现实环境中,深入、持续地进行,《迹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一系列实验及积累。
用瓷烧制的墨迹从空而下,流淌在墙面上,并以超出墙面转角的分布视作变化的趣味,呈现出流动与凝固的两种属性。

放大后的墨滴印迹如人的心灵思考痕迹,当人们踏入这个安静的空间中,人在现实中太多的心理冲撞能在此凝固。作品运用了中国自唐代确立的传统美学概念屋漏痕的形式,而墨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所有颜色,具有很强的艺术形式和美学高度。自然中的印迹及客观发展规律总能给人的内心带来强有力的冲击、震撼。我们却熟视无睹。
《迹象》作品希望以此来让观者思考在现实中矛盾的对立,和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困惑。

刘建华在作品中呈现的物质媒介虽然是陶瓷,却不是去探讨陶瓷于艺术领域中的问题,而是在探讨一种当代艺术的可能,更多的是颠覆对以往视觉经验的判断。“如何建立有别于他人、有别于西方的语言体系?我觉得还是要在自身文化背景中去寻找,并且结合自己的经历、结合对当下的理解。创作不再是简单地把社会现实放到某个场景、空间中,虽然我经历了那个过程,但我希望寻找新的可能性。一旦建立起自己的系统,不论艺术家参加展览或者创作了一件重要的作品,都能够产生一种持久的更新,并在这种更新里面不断地深化,同时也辐射到其他方面。”刘建华说。




扫码添加微信小助手
即刻加入松美术馆社群
参与互动,不定时发送松粉福利
「松」社群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