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郭必乐的一封信:我儿时的小伙伴寥寥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郭必乐的一封信:我儿时的小伙伴寥寥  ​郭必乐 郭必乐 一封信 儿时 小伙伴 成蹊当代艺术中心 个展 张寥寥个展 现场 小班 张寥寥 崇真艺客2015年, 在成蹊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渡过忧愁桥——张寥寥个展》现场



 郭必乐的一封信:我儿时的小伙伴——寥寥 
          
   在白小班群里看到张寥寥个展的照片,先是为之一振,实在没有想到还会看到寥寥的讯息。急匆匆的询问发布照片的张同学,个展的地址与展期。原来只距张寥寥个展地就在地铁7站之遥,在偌大的京城,那就是近在咫尺的感觉了。
   是一个周日的下午,女儿陪伴来到成蹊当代艺术中心一号馆。一间不大的展馆,四壁、内外,悬挂、摆放着寥寥的书画作品,大幅的展板展示着对于寥寥的简介与珍贵的老照片。那天馆内只有一个工作人员,我们就在安安静静之中逐一细细的浏览,相互悄声的交流也就不怕影响旁人了。临来前心里曾有预期,或许会在这里遇见寥寥,当然没有这样的如意。但也还是有些不甘,询问工作人员,被告知寥寥昨天来过,看来是运气不好,擦肩而过了。但不虚此行,还是有所斩获,购得了一本由其父张仃老先生题签书名,其兄张郎郎作序的《寥寥诗画》。

    原本就没有多少艺术细胞的我,为什么对张寥寥这么感兴趣?
   说来就话长了,时间要推回到半个多世纪前。儿时的1956年--1962年间,生活在白家庄,那里原本只是轻工、造纸、橡胶研究所、设计院的职工宿舍----按照苏联图纸建造的一片宿舍区,根据楼房内部布局及外观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楼。已经记不清是哪一年,宿舍区搬来了一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领导与教职员工,这下工科人家的孩子就与艺术范的孩子们混成了一团。因为住家靠近,就与年龄稍小一点儿的寥寥、牛牛成了儿时的玩伴儿。那时偶尔也见到过郎郎,他就比我们都大多了,只记得对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佩服的不得了。在小学五年级时,橡胶设计院从光华路这边搬迁到海淀区的半壁店。这番由东至西的搬迁,也就中断了与寥寥、牛牛的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中他们儿时的模样已经模糊不清,但是郎郎、寥寥、牛牛这些重音的名字一直留在了记忆的深处。也是在白家庄小学同班同学的聚会上,得知牛牛后来更名陈其钢,早已成为著名的作曲家。现在又知道了寥寥的消息,也算圆回了儿时的记忆。
   回家后就把《寥寥诗画》翻看一番,寥寥多以诗、画表露自己的心声,我则以个人的视角,从中去了解他的心路历程。
   书中记录寥寥在1998年中秋写的诗“中秋节”,其中一段: 
“我们曾经  和妈妈一起  度过那么短暂的  和平岁月  祥瑞  曾在甲楼十六号  飘逸”
   我敢说很多人就不会知道,“曾在甲楼十六号”是何寓意,由于我们家是住在白家庄宿舍乙楼三十二号,与甲楼十六号的寥寥家只隔了一个门洞。看来白家庄的儿时生活,也给寥寥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虽然紧邻东三环的白家庄宿舍早已拆除的没有了丝毫当年的踪影,但是寥寥诗中的一句,还能让人想起,儿时的我曾经踏进过甲楼十六号,只记得室内墙壁悬挂一大幅红军过雪上草地的彩色画。
                           
   再有那首“戈抵 ”中的片段:
“那年  我十六岁  在山西插队  我和一个名叫“栓儿”的  老乡二队儿子  一起为公社放羊  
.......
我俩的羊群  浩浩荡荡  有三百多只  “戈抵 ”  是“头羊”的名字  它是只大公羊  每次进中条山  大家都跟着它走  我俩也跟着它  
.......”

   汇集张寥寥个展的展板与张同学的说明,16岁的寥寥1969年--1975年在山西运城地区插队。而我是1968年12月20日--1974年在运城地区夏县插队,说来也巧,诗人郭路生也是那一天离开北京去山西晋中插队,为此他写下了传诵许久的抒情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寥寥诗中提到的中条山位于运城地区东侧,贯穿了包括夏县、绛县、垣曲等几个县,猜测寥寥或许是在垣曲插队。从儿时白家庄的分别,到那个动乱的年代,不觉间同在山西晋南的运城地区插队,或多或少已有天涯何处不相逢的意味。

  《寥寥诗画》中最为感动我就是“悼念母亲”部分,末尾写给其兄大伟的“那天的家书”,记录了从1985年11月30日至12月8日,寥寥母亲离开世间的最后几天的状况。字里行间,让人唏嘘不已。自知与寥寥是完全不同类型的性格,就艺术而言也就处于下里巴人的状态,而寥寥早已是阳春白雪,天马行空。但是,对于母亲的情真意切是相通的,就像他的“永不忘怀”。
“我  走进屋  一切  都和过去一样  可  又是那么陌生  是母亲  躺在这张床上  永远的  离开了
......
现在  一切都如此简单  只是  母亲的永别  是我难过的一关
也许是  曾经渡过  无数次的  沟沟坎坎  也许是  曾经有过  太多的  刻骨铭心
我  如今此刻----  至永远  迈不过这一关 ”

   或许哪一天会与寥寥相遇,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我。就是不会相遇,就是不再记得我,那也没有关系 ,我已从《寥寥诗画》了解了他----我儿时的小伙伴。

感谢成蹊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张寥寥个展!
附上一个参观者的收获

2015年


​郭必乐的一封信:我儿时的小伙伴寥寥  ​郭必乐 郭必乐 一封信 儿时 小伙伴 成蹊当代艺术中心 个展 张寥寥个展 现场 小班 张寥寥 崇真艺客
张寥寥(1952—2018),诗人,画家,著名艺术家张仃之子。

​郭必乐的一封信:我儿时的小伙伴寥寥  ​郭必乐 郭必乐 一封信 儿时 小伙伴 成蹊当代艺术中心 个展 张寥寥个展 现场 小班 张寥寥 崇真艺客
寥寥的父亲张仃    母亲陈布文  姐姐乔乔   长兄郎郎    兄大伟   母亲怀中寥寥
1952823日生于北京,自幼师从父亲张仃先生学习绘画。他的母亲陈希文,曾经是周恩来、李立三的秘书,建国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文学课。
1963年,在母亲陈布文先生组织的第一次中国诗歌朗诵会上,初次受到新诗的启蒙(会址在早年中央工艺美院大礼堂),并认识了张振州、王东白等青年诗人,尤其被长兄张郎郎的长诗《燃烧的心》所感动。
1964—1967年动乱中,在家创作了许多诗歌、小说,但均已遗失。
1967年底认识了郭路生,一起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967—1968年动乱中,参加了手抄本杂志《自由》《切格瓦拉》《曼陀罗》的撰稿,写了许多诗歌、散文。撰稿者均为家人和最信任的朋友。
1969—1975年动乱中,去山西插队,期间写了许多诗歌、小说、剧本。
​郭必乐的一封信:我儿时的小伙伴寥寥  ​郭必乐 郭必乐 一封信 儿时 小伙伴 成蹊当代艺术中心 个展 张寥寥个展 现场 小班 张寥寥 崇真艺客
1977年,和朋友创办了杂志《桥》,当时名为《渡过忧愁桥》,寥寥任主编。能办这本杂志,主要是母亲陈布文先生的鼎力支持。张郎郎出狱后也成为了该杂志的主编。
19784月,在《诗刊》上发表长诗《我们无罪》,在多家报刊陆续登载。
1981年,在《诗刊》上发表长诗《我们是兄弟》。

​郭必乐的一封信:我儿时的小伙伴寥寥  ​郭必乐 郭必乐 一封信 儿时 小伙伴 成蹊当代艺术中心 个展 张寥寥个展 现场 小班 张寥寥 崇真艺客
1972年在白家庄甲楼16号,寥寥和父亲、母亲、哥哥耿军的合影。右边的那位小朋友是耿军的儿子耿乐
1982年,敬拜工艺美院教授郑可先生为师,学习美术、漫画创作。
1985年,完成了剧本《现在可以说了》。
1986—1989年,赴日本东京,在加山又造艺术研究院学习浮世绘、日本和服彩绘。同期在横滨、新宿、大阪举办个人画展。
1989年,在《国际新技术》杂志上连载连环漫画《伍迷散道东京纪事》。
1991年,在北京国际大厦举办个人画展。
1992年,在国内发表过的小说《疯子》,翻译成法文在国外发表。
1993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若干篇漫画和美术评论文章。
2006年,开始创作连环漫画《薅住浮云》。
2009年,开始研习焦墨重彩山水画。
2012年,又重新创作寥寥心中的《大眼猫咪》
2015年,出版了《寥寥诗画》
2015年, 在成蹊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渡过忧愁桥——张寥寥个展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张郎郎|我的母亲陈布文:生而何欢,死而何悲?
北岛|纪念妹妹赵姗姗
张郎郎|鸽 子(1962)
徐冰|我的七十年代
根子|字幕:夏季露天日场
根子|三月与末日
依群|你好,哀愁(1971)
依群|给   你  (1971)
北岛|纪念妹妹赵姗姗
刘索拉|母亲的手抄稿
霜子诗歌(1973)
牟敦白忆郭世英
叶小纲 |母亲
新闻联播(1968视频)
《70年代》|多多——雪不是白色的
李兆忠 |关于陈布文——《春天的来客》
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约翰·列侬|这个世界上,没有国家会怎样?
1963年|激浪派:清除世界上无生命力的艺术
龙应台|历史是大江大河,水要静,流要深
周倜:70年代手抄全本《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罗兰·巴特|中国怎么样?(1975)
视频|胡杰:圆明园艺术家(1995)
海子|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卡拉扬在北京( 1979年)
波伏娃: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张寥寥:母亲与“曹雪芹故居遗址”

​郭必乐的一封信:我儿时的小伙伴寥寥  ​郭必乐 郭必乐 一封信 儿时 小伙伴 成蹊当代艺术中心 个展 张寥寥个展 现场 小班 张寥寥 崇真艺客

成蹊当代艺术中心主要致力于七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研究,主张在整个文艺思潮下探讨当代艺术,挖掘和整理非官方当代艺术档案。试图从历史、社会、文学、艺术等多角度推进当代艺术,重建当代人文精神。

CHENG Xi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Beijing) upholds the belief “Independence of Spirit, Freedom of Thinking”. We are devoted to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d artistical researches and to promoting new art, new culture and new idea. We attempt to advance literature, art and history as an integral. We advocate discussing the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trend of literary thoughts, advancing the contemporary art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and restoring the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spirit. By means of exhibitions, academic exchanges, culture salons,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s and publishing, we demonstrate and promote works and projects of academic values and with an experimental spirit, and help advance the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culture through coop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projects.

更多文章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成蹊公众号

邮箱:chengxiart@163.com    

​郭必乐的一封信:我儿时的小伙伴寥寥  ​郭必乐 郭必乐 一封信 儿时 小伙伴 成蹊当代艺术中心 个展 张寥寥个展 现场 小班 张寥寥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