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独死 Hello World》影像截图(阶段性呈现),2020。
青年艺术家陆扬的新作品《独生独死 Hello World》于今年下半年公布,并将于2021年春季亮相美国纽约亚洲协会三年展的现场,这也将是这部新作品诞生以来的首次展出。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资助了该新作的部分技术制作,并将收藏这部作品。11月18日《纽约时报》文章“5位值得在Instagram上关注的国际青年艺术家”中,陆扬是唯一被推荐的中国青年艺术家。
上帝制定了人类的审美吗?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通过我们的双眼和大脑分别人类的种性、性别、年龄、美丑,以此产生分别念想。然而我们却很难分别动物园猴山中的猴子哪个是哪个。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块专门区分人与人不同的脑区负责处理人类分类属性。这种属性乃至分别念想营造了我们现在多元化的世界,把整个人类世界分割为一个个国家、名族、种族等。

《独生独死 Hello World》影像截图(阶段性呈现),2020。图片来源:Instagram:Doku.Asia
佛教中用非常简练的文字比喻囊括了我们打不扥在时间必须会面临的八种苦恼: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我们获得越长久越能体会所有以上的痛苦形式。肉体较之于自然是微不足道的存在,而把自己做成一个数字副本,似乎可以虚拟的摆脱大部分受肉体限制的痛苦,这就像制造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机器人,幻想着把自我意识复制上传到这个机器人中一样。
《独生独死 Hello World》影像截图(阶段性呈现),2020。
事实证明人类过强的存在欲可以接受这样的副本代替自己存在的可能性,“我思故我在”的概念无法阻挡现如今的人们创造自我副本的热衷。只要这个执着的“我”存在,无论是自己亲历抑或是自己的副本虚拟的代替自己存在以及经验,就像是一场梦中之梦。
对虚构人物角色的精神投入,其实并不是现代科技进步的社会独有的产物,追溯到千年前宗教偶像及神话形象的身影,显而易见的有人类创造或者崇拜肉眼看不见的对象,赋予精神寄托,这种精神寄托在很大程度上投射了人类对于肉体与精神的完美追求的幻想,比如永恒的肉体,永葆青春的肉体,按照自己审美观点完美的肉体,甚至没有一个实存的肉体,以一种精神状态存在的智慧体。肉体较之于自然是微不足道的存在,而把自己做成一个数字副本,似乎可以虚拟的摆脱大部分受肉。
艺术家陆扬在很多作品中都塑造不同的角色,让这些角色演绎自己的作品,而艺术家本人作为角色的作品也占了一部分比例,其中艺术家尝试利用自己的无性别角色在作品中模拟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以及尝试模拟用脑部深层电刺激技术操控肉体的极限。
数字人的基础制作在深圳数字人公司FACEGOOD制作完成。艺术家本人以45个角度260度3D扫描为基础,通过BlendShape(动画制作软件maya中的表情编辑器)表情编辑打造出电影级效果的虚拟人物。
这个数字人的身体为男性,名字取自《大无量寿经》中“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中的“独生独死”。给这个数字人角色命名“独生独死”,而希望在这个VRMV中传达的概念也是关于生命在世间的“独生独死”的特点。
即所有的生命都是“独生独死”,而在虚拟世界中的角色扮演也是孤独的,现在越来越多流行和成功的单角色RPG游戏(Role-playing Game角色扮演游戏),让玩家移情将自己的灵魂注入这个虚拟角色在设定好的游戏世界沉浸其中。无论成为怎样的虚拟形象,还是以孤独的身份创建这个角色面对敌人,或者在虚拟世界中失败死亡。《独生独死 Hello World》影像截图(阶段性呈现),2020。图片来源:Instagram:Doku.Asia《独生独死 Hello World》人物的身体造型以日本著名纹身艺术家大岛拓的三款设计为基础,加入只有在虚拟世界才能实现的VFX(Visual Effects电脑视觉特效)及粒子系统(特效组件通过在场景中生成和动画化大量小型2D图像来模拟流体,如液体、云、光芒和火焰)等视觉表现。日本纹身艺术家大岛拓。图片来源:www.apocaript.com大岛拓喜爱环游世界,1993年他在第一个到访国家印度与纹身艺术相遇,成为专业纹身师,黑一色的部落纹身和Blackwork纹身。为了研究世界各地现存的民族纹身,大岛拓拜访了包括波利尼西亚地区(大溪地、新西兰等地)、婆罗洲的伊班族、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苏门答腊岛的明打威人、印度那加人等部落,将远古的图像融入当代刺青设计。
《独生独死 Hello World》影像截图(阶段性呈现),2020。图片来源:Instagram:Doku.Asia艺术家在巴厘岛的旅行中采集了那些从4-5岁开始训练了几十年的当地舞者以及南印度克拉拉邦Kathakali的舞者们的舞蹈动作。他们拥有可以出色控制普通人无法控制到的面部和身体肌肉的技巧。《独生独死 Hello World》中虚拟数字人的舞蹈采集自kEnkEn(Pop Daner), Ni Kadek Sudarmanti(Legong Dancer), Dewa Putu Selamat Raharja(Baris Dancer), Made Sukadana(Rangda Dancer)等舞者的动作。南印度克拉拉邦Kathakali的舞者。图片来源:艺术家提供。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赋予艺术家陆扬自己的数字虚拟人这样的肌肉控制力,将会成为数字还原奇观。在虚拟世界中你可以打破一切限制做一切事,艺术家这件作品概念之一就是人类训练自己成为机器人。反射出的数据最后还原到虚拟世界数字人身上,打破固有的机器与人的界限。《独生独死 Hello World》背景音乐:Dokusho DokushixP*Light
《独生独死 Hello World》的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由日本HARDCORE音乐制作人P*Light(著名VOCALOID制作人八王子P的另一个身份)特殊剪辑。P*Light是日本作曲家,DJ。2007年开始音乐制作,主要以Happy Hardcore和UK Hardcore曲风为中心进行创作。
Media媒体评价
今年11月18日的《纽约时报》发表文章《Instagram平台5个最值得关注的艺术家》陆扬位列其中,并且也是唯一一位亚洲的艺术家。文章评价:“新媒体艺术家陆扬是目前中国最具创新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之一。陆扬利用数字技术处理自己身体的图像,探索了生、死和转世的古老历史,以及科技是如何影响死亡和存在的。陆扬的Instagram上充斥着激进、历史和歇斯底里的技术图片,比如狂野、怪诞的《子宫战士》(2013)和疯狂的《妄想曼陀罗》(2015),其中这位艺术家是一个后性别人形,似乎通过数字手段实现死亡。陆扬的装置艺术作品充满魅力、令人兴奋,陆扬的Instagram账户展示了其疯狂而富有远见的作品的片段。”

Talk艺术生对话陆扬
BCAF邀请2名目前正在就读艺术系的学生代表,分别是zhyn(95后,电影与影像艺术专业研究生)和Aling(90后,视觉艺术专业研究生)与艺术家陆扬展开Q&A。
(请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对话)
你怎么看待独生独死与亚文化、神秘学、流行文化的关系?为何选择用目前的形式去表现独生独死观念?
这个数字人的身体为无性,名字取自《大无量寿经》中“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中的“独生独死”所有的生命都是“独生独死”,而在虚拟世界中的角色扮演也是孤独的,现在越来越多流行和成功的单角色RPG游戏,让玩家移情将自己的灵魂注入这个虚拟角色在设定好的游戏世界沉浸其中。无论成为怎样的虚拟形象,还是以孤独的身份创建这个角色面对敌人,或者在虚拟世界中失败死亡。独生独死存在与人类共同意识中,沒有生身,不受物质世界的束缚,穿梭于远古与未来,具有融合多元文化,跨越艺术门类的创作才能。生於南瞻部洲,无國別无种族,无性別特征,代表其非二元對立的世界观和态度。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艺术家借用亚文化、流行文化等形式媒材去做作品,你认为你的特点是什么?
什么时代的人就会用什么时代特征的东西,那我正是接受这些东西熏陶成长的,我也不是看古文长大的,自然而然就会用自己最熟悉的东西作为外壳去包装作品啊,但是作品的关键不是形式或者那个壳,而是内在探讨的核心问题,或者是作为创作者思维线索的延展和视觉化呈现传递那个内核的东西。只有那个核心才是不受时空约束无论世界如何发展都需要人们去思维探索的,比如我们对于一些究极问题的思考还是虽然找不到答案但还是不自觉的去思考,我觉得我的特点或者也不算什么特点只是本能在于作为一个芸芸众生,一直会思考从古至今的那些永恒的问题吧。
我很多次幻想自己已经死了,以中阴身的状态看自己的虚拟人,幻想自己是一个中阴身看着自己已经没有灵魂的肉体这样,尝试以这种观想方式来摆脱一点对自我的执着?
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虚拟人身上的刺青吗?它的分布是怎样确定的呢?为什么替代了惯有的服装,您希望借大岛拓的刺青传达给观众什么样的感觉呢?
梦想环游世界的大島拓于1993年在第一个到訪國家印度与紋身相遇,成為专业紋身師,黑一色的部落紋身和Blackwork紋身。為了研究世界各地現存的民族紋身,大島托拜訪了包括波利尼西亞(大溪地、新西蘭等地)、婆羅洲的伊班族、加里曼丹島的達雅克人、蘇門答臘島的明打威人、印度那加人等部落,将远古的图像融入当代刺青设计。大島拓个人纹身作品中有强烈的琉球阿伊努族绳文刺青的元素。
由于我此次制作就三个亚洲国家舞蹈文化进行数据采集和研究,给到大島托的3个合作关键词为:东京,巴厘岛,印度喀拉拉邦北部theyyam文化。
关于东京的灵感来源自非常经典的RPG游戏:真·女神轉生III-Nocturne中金子一马的Demi-Fiend人修羅设定关于巴厘岛关键词的纹身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大島拓的创作中对于巴厘岛传统纹样的运用。这些纹样元素也可以在我们的巴厘岛舞蹈大师的服装上看到,这次捕捉的4种舞蹈形式分别为:Legong,Baris,Kebyar Duduk,Rangda(而Rangda中的角色設定又源自印度教)
虚拟人被置于自然环境当中,在将来还想把虚拟人置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包括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
有各种可能,你在问的这个问题我正在制作,在数字虚拟世界一切皆有可能啊~
作为很出名的艺术家,一直保持稳定的风格会不会乏味?如果这个风格以及被大众看好,但会不会自己想有所突破?会被固有的设定限制吗?
我没想过风格这个事,就想做啥做啥呗!我做作品从来不考虑大众,并不是因为得瑟,是我真的不知道大众要啥啊,摸不透啊,那还不如自己想做啥做啥,做了开心就很开心啦!所有限制和突破都是只对自己而言,和大众一点关系都没有。
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发展的公募性基金会和文化智库
BCAF以“发现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公益”为使命,在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和智库研究三大领域展开类型广泛而富有活力的公益项目,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艺术,构建创新中国为主线的人文公民社会。BCAF致力于支持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家和创作者,将中国当代文化推介至国际舞台,支持中国新一代的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BCAF已与十数个国家的国际性平台紧密合作,其中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戛纳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协会、亚洲文化协会、帕森斯设计学院、纽约时装周等。BCAF策划组织了多项高规格政府项目,例如中欧/中美/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德文化年、中德青年创新年、“中法文化高峰论坛”、“中国与欧盟在文化遗产、文化与创意产业和当代艺术领域相关方的合作调研报告”、“中欧人文智库峰会”、“中印文化连线”、“中日文化连线”、“亚洲文化节”等等。2015年5月至11月,BCAF策划及组织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国家馆,得到了国际媒体和艺术界的广泛好评。2017年至2020年,BCAF在美国各地成功举办了三届“创新中国文化节”:作为中美政府最高级别交流框架的“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官方项目之一,文化节探索了中国民间文化外交的新形式。2017年,BCAF中国艺术电影基金支持的电影荣获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第70届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同年,BCAF支持独立电影导演王兵参加卡塞尔文献展。2020年,“BCAF国际大师合作系列”携手国际机构、专业平台、媒体伙伴进一步支持具有先锋活力的大师项目:坂本龙一、文德斯、大卫林奇、李沧东等全球电影、音乐大师的最新原创项目。宣淳祎,xuanchunyi@bcaf.org.cn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期待大家的参与,共同支持我们有活力、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公益项目。我们深信人文的美与力量。推动中国的多元公民社会发展始终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作为中国唯一致力于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国际交流、智库研究出版的公募性艺术基金会,我们热忱地去发现并支持最能代表中国当下具有突破创新精神的机构与项目、最具个人原创性艺术家的鲜明故事与智慧思考,并将我们在中国的工作精华推介到更为开阔的世界舞台与专业合作中。
捐赠方式如下:
银行转账汇款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万国城支行
账号名称: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银行账号:0200209119020121596
请在转账附言栏内注明您所捐款的项目、您自己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以便我们在收到汇款后给您邮寄捐赠证书和捐赠收据。对BCAF进行捐赠的机构或个人均享有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资格,详情请联系:邵一雪 : shao.yixue@bca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