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克·吉尔伯特
《只在弹奏时,音乐才在钢琴中》(柳向阳译)
我们是风在枝叶间穿行时
制造的一种形状。我们不是火
更不是木,而是二者结合
所产生的热。我们当然不是湖
也不是湖里的鱼,而是被它们所愉悦的
某物,我们是那寂静
当浩大的地中海正午甚至削弱了
坍塌的农舍边昆虫的鸣叫。我们变得清晰
当管弦乐队开始演奏,但还不是
弦或管的一部分。像歌曲
并不是歌者,它只在歌唱中存在。
……
如果你站在亚博的博卡大厅(Bogart Court)中,抬头看去,可能会有一刻恍惚。
艺术家郑重宾受邀为这个空间定制了一件全新的装置艺术作品——名字浪漫得很,叫做《我寻找天空》( I Look for the Sky )。光和影倒映在四周,四处流传,天空随即被递了进来。
眼睛在飞翔。
感受在飞翔。
正如艺术家郑重宾所说:
“体验世界是一次认知之旅。”

01
郑重宾:用水墨重塑空间
郑重宾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随即受聘留校任教,在传统水墨的领域里受到了充分的训练,随即又结合西方抽象艺术,成为当时探究实验水墨的先驱之一。27岁那年,他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可谓少年成名。
1989年,他获得旧金山艺术学院的奖学金,远赴重洋学习装置、表演以及观念艺术。之后,郑重宾在旧金山湾区生活了几十年。

如今在郑重宾的创作里依然能看到许多“水墨”的影子,但那不只是流于形式,他已将其中“永恒流变”的中国哲学作为自己的核心艺术观念诉诸多样形式的表达。
我开始思考中国古典艺术的核心是什么。可能和我现在所做最有关系的便是与透视有关的思考。中国古典画大多采用散点透视,所以你是沉浸其中的,如果你自由地去想象,你就能找到好几种不同的方法进入并参与这个世界。” 在视频里他这么说。
五年前,他曾做过另一个有关天空的装置《层层天墙》(Wall of Skies),在折叠式的结构雕塑上覆盖水墨笔触,将装置镶嵌于倾斜的天花板与墙面之间,因此能利用光源和空间之间的变化、触达以改变人们对这个环境的认知。

郑重宾,《层层天墙》,2015 ©郑重宾,
摄影©墨斋画廊Ink Studio
水以流动,墨以轻重,
不断呼应着光影的交错变化。
人们并不是在观赏一件作品,
而是“进入”一个空间。
02
“我寻找天空”:让光流动,让未知流动
2003年,意大利建筑师盖·奥伦蒂(Gae Aulenti)在将亚博这座原本用于市图书馆的建筑改为博物馆建筑时,就强调了光线流动的透明性这一概念。郑重宾对此很感兴趣。他想到了加州的阳光,这很大程度上影响过他的创作。
于是,地点选在了博卡大厅,这块区域一直被当作通道而很少作为作品展示的空间,但它的斜顶窗户深深吸引了郑重宾:日光透过天窗射进来——那为什么不让它们充满整个空间?

整个装置由一张张铝合金板、从透明到不透明的网格加错的亚克力板、亚麻布组成。天窗的周边区域被薄纱覆盖着,装置底层贴上了光学薄膜,有光时变形成了流水一般的感觉。
我将它称作为‘活着的画’,并不是由我来决定它的尺寸,而是在过程中,它来告诉我何时完成了……这是一个将光看成活着的形式的过程。光不再是直直地射下来,而被改变了方向,从四面八方而来。”
观众的走动也是感受与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的流动会随着观众视线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到了二楼,看不到头顶上律动的光,但也能看见作品的结构。

艺术家构思草图
正如装置的题目所说——“我寻找天空”——这并非观赏,而是参与。艺术家希望通过作品与建筑本身流动的关系将环境的恒固打破,邀请我们进入并拥抱着无限变化,想象新的世界。


作品安装过程
在一座古老的建筑里,在一个已经有了近20年的空间结构中,变化依然无时无刻,我们依然可以踏入崭新的所在。更何况是充满变化的2020年,我们在变化中重新体会变化,就像题目“我寻找天空”,天空是巨大的永动,我们也非只在此刻寻找,而是永恒寻找。
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以为我们知道的事物如何变成了未知的现实。我们的空间就像是一个无形的、交织在一起的网——这种交织伴随着多个实体之间的复杂互动。正如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写道:‘我看不到。但我知道它存在,我知道我是它的一部分。我应该关心。’” 郑重宾写道。
03
亚博:微小变化的撬动力
令人震撼的艺术作品从来不取决于它的体量,更多的关键点反倒是在于对于所占据空间之外的召唤。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亚博当代艺术资深策展人和主管陈畅就说道:
‘太暗了,’Gae Aulenti告诉我们。她说博物馆要有光,‘我要让光照进来。’ 天空在博物馆的两翼抬头可见,这是她作为建筑师对亚博的寄望与启示。她的理念在17年后得到了艺术家郑重宾的回应:天空的意义在身体不断寻找和仰望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在行走中,在动态里,体验亚博的天空。
公众涉足亚博通常流连于两个区域:一个是为了保护展品,需要恪守各项国际标准的围闭式展馆。这些展馆按期推出各种佳作,吸引人们慕名而来找寻灵感;另一个则是如博卡大厅这类的开放地带,其结构性的空置和静止状态正好体现了馆藏世界和活性世界的一种反差。
《我寻找天空》启动了对博物馆内公共空间的重新想像,邀请观众在流动和透明的感知徘徊中连结这两个世界。”



作品安装过程
陈畅早在2011年就与郑重宾在旧金山的重要个展《白墨》(White Ink)中有过合作,这一次,策展人和艺术家都非常期待基于新环境下所合作的新创作,能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我寻找天空》已经于11月亚博暂时闭馆前安装完毕,郑重宾的另一件装置作品《振荡状态》(State of Oscillation)将于明年1月份落成。到时候两者呼应,让人又有了新的期待。

正如亚博的空间现在是为了引导观众从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间建立之前看不到的联系,《我寻找天空》向我们展示了哪怕是细微的视角变化也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亚博馆长兼首席执行官许杰说。
“我很高兴能和观众分享郑重宾的理念,邀请他们一起探索这个‘漂浮操场’,互相提问,挑战空间如何‘运作’的已有认知——在这个有着轻微幽闭恐惧的时代里,这是充满光的解毒剂。”

待我们能与大家重逢时,
请来这里,在光的沐浴下
再一次寻找天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