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仏像巡礼》
土门拳
发行时间:2020年12月1日
尺寸:21.5*29*2.4cm
语言:中文日文
限量:3000本
页码:240页
出版:青艸堂
释义
*仏(fó):敦煌遗书中以这个字为「佛」的异体字。佛教文化传入日本后,日语中以汉字表记的「仏」「仏像」沿用至今。
*重要文化財&国宝:根据日本《文化財保护法》(1950年5月公布,同年8月施行),「重要文化財」是被认定的,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以及学术价值的文物。在被认定为「重要文化財」的建筑、绘画、雕刻、工艺品、书画典籍、古文书、考古资料、历史资料中,所甄选出的「国民宝物」,被特别列作「国宝」。至2020年本书作成之前,被指定为国宝雕刻是138件,大部分是镰仓时代以前制作的佛像,存放在寺庙或寺庙附属的博物馆中。
出版缘由
我想简单说下为什么想要出版这本书。最初源于2012年夏天我第一次到日本出差,因在神保町淘到了一套《日本の寺》,其中好几册都由土门拳摄影。由此引发我的强烈关注。虽然「土门拳賞」和「木村伊兵衛賞」作为日本摄影重要奖项我也知晓,两位作为日本现代摄影的开山巨匠亦有所知,但其具体创作未作研究。
直到四年后的2016年底,我辞去杂志社的工作搬到了京都,开始源源不断淘到土门拳拍摄各种寺庙的摄影集。我感觉那些摄影集在一本一本冒出来找我一样,书架上摆了满满一排,有美术出版社的,小学馆的,世界文化社的等等。美术出版社的品质最佳,尤以《古寺巡礼》大A3开本为最,一共五册,我不记得摩挲了多少次,一有朋友来就忍不住分享。从1940年代到1970年代,土门拳探访日本全国古寺,跨越30年间所拍摄下的古寺风景、建筑和佛像所结集的这五册,堪称日本出版史黄金时代的巨制和杰作。当时还在学习日语的我,写了一篇日语日记,连同摄影集也带到课堂上跟老师和同学分享。作为50后的伊藤老师说,土门拳对于他那一代的普通人而言也是家喻户晓的摄影家。
艺术最后是要到达哪里呢?像土门拳这样的摄影家,他竟也走到千万普通人的心里。人们记住他的作品和他的名字。
2019年岁末,我在京都常会委托的律师大西女士,她曾留学北京大学,知道中国人日本人都对佛教文化怀有敬仰。那天我拿出与土门拳纪念馆刚签署的版权协议。也递给她关于这本摄影集的图片小样,她定定翻阅了很久。终于抬起头说,他拍摄的佛像,让心完全地安静下来。
我也通过文字逐步了解土门拳独特的摄影观念。「绝对不摆拍的绝对抓拍。」「摄影师在镜头后面很小很小,终于成为零的时候,会得到一张好照片。」「图片是超越肉眼的。这取决于机器的绝对和无情,这与摄影师的情感和知识无关。机器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是平等的。」
担当本书监修的藤森武先生(土门拳内弟子,摄影家,1942年出生于东京)在后续受访中这样介绍被称为「写真之鬼」的师父土门拳:
「师父特别在意的是佛像所发出来的『气』。从平安时代到现在,有多少人前来跪拜过它啊。这些数量众多的思绪全部都凝结在了佛像之中,变成了『气』,再发散出来。它仿佛在说『怎么能允许你这家伙拍出差劲的照片呢』。为了与之对峙,摄影师这一方如果没有与之对等的气势,恐怕马上就会被压下去吧。佛像经年累月凝结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思绪。拍的时间久了就会明白这一点。土门先生是非常清楚这一点的。此外,师父也教会了我在拍摄之前好好学习的重要性。『那座佛像, 感觉很不错啊』,不应该只是凭感性去摄影。」

在坐拥千利休茶室「待庵」的京都妙喜庵中进行拍摄的土门拳。妙喜庵曾在《古寺巡礼》第五集中刊登。1970年前后。已右半身不遂的他正用左手按下快门。摄影:藤森武
土门拳开启佛像拍摄的旅程,带有他个人毫不顾忌外界的执拗。时逢日中战争,也许感到举国陷入军国主义狂潮的不安,也许佛像摄影令他找寻心灵的平静,关于开启之初他是这样描述的:
我与佛像的初识,始于奈良室生寺。
前一晚投宿在室生寺对面旅舍的我,倚靠在二楼的栏杆上,一边想象着尚未见到的佛像,一边望向寺庙塔堂。次日清晨,穿过架设在滚滚清流之上的太鼓桥,我进入到室生寺内。被巨杉围绕的室生寺,其院落伽蓝也十分神秘,但在佛堂内与诸佛像对峙时,我却有一种被打开了双眼的感觉,这一幕至今都清晰记得。
弥勒堂的释迦如来坐像,神态悠然,笑意绵长,就像是一位先祖慈母一般。
借由拍摄全日本的佛像,去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乃至日本民族本身。我虽立下此志愿,但当时却逢战时,别说是摄影器材了,就连食物都十分匮乏。尽管如此,我还是偷偷带上了家里全部的米,背上沉重的感光玻璃板和被搁置起来的闪光灯泡,走向全国的寺院。在不知何时征兵红纸就会寄到家中的世道下,将不安焦虑的家人置于身后,只顾自己一心追求佛像,想着船到桥头自然直,就这样开始了旅程。
出版历程
出版佛像照片这件事,毫不夸张地说,能写在这里的,是真正所历经的曲折的百分之一。
用编辑美帆(日本资深编辑,青艸堂联合创办人)的话说:「制作佛像的摄影集实在是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本的寺院是极为严谨的。属于日本国宝和重要文化财范畴中的佛像,很多都是不对外公开的『秘佛』,或是只在特别时期对外公开。而即便是经常对外开放的佛像,大多数也不允许拍摄,哪怕是知名摄影师也很难得到拍摄许可。重新拍摄日本各地的著名佛像并制作摄影集这件事,几近于不可能的任务。」
我记得那天是2019年6月22日,我和美帆从东京出发搭乘新干线,路上掠过美丽的里山风景,抵达东北边陲小城酒田市——土门拳的故乡。向往已久的土门拳纪念馆就坐落在此。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土门拳和他追求一生的艺术。他所熟识的艺术界朋友们,将自己所认识的土门拳,以各式各样的作品创作融入对他的纪念和缅怀。
土门拳简介:
土门拳1909年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在二战前,在他尚未作为摄影师开始修行之前,便已有多次因参加共产主义农民运动而被逮捕的经历。诸如此类的事迹还有很多,这种血性之后也被自然带入到了摄影师的这一身份姿势之中。
纪念馆方一面高兴于听说我们这回出版将以中国读者为主要对象,一面提示说,佛像照片的版权许可不仅限于纪念馆。拥有佛像肖像权的,是其所有的各个寺院方。为了出版,就必须获得各家寺院的允许。这在日本就是一件相当艰巨的事情了。


但寄出了信不会马上就有回信,不得不一边等待着,一边惦记着时间而适时打电话礼貌询问进展。最后一家应允许可的寺院,其回函大约让我们等待了两个多月。当时确实有点儿焦灼。每家寺院的回函集中以后,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是「使用料金」。各家寺院对此规定不一,有些寺院的刊登费相当高昂,大大超出我们的意料。因此这本摄影集能顺利付梓印制,也是在高昂版权费基础上实施的。

土门拳同时是相当有名的作家,发表著述无数,本书中也刊登了他撰写的关于佛像的极为重要的解说文章(日语/中文)。对重要作者的原稿的校对工作必然也是重中之重。这是我们与土门拳纪念馆以及26家寺院反复多次,以文件信函的方式而最终确认完成。因事实关系与标记有所出入的部分,在同各寺院确认的基础上已进行了修正。佛像高度也同各寺院进行了确认,标注了最新的数字。「制作佛像的摄影集实在是很难」,最主要因为和各寺院的沟通联络,相当费时费力。这些一应具体沟通和落实,全部仰赖美帆。她的这种极度细致和极度认真,也令我和中国同事们学习,同时反思,作为编辑者最重要的态度是什么。幸运的是我在今天能看见有这样的同行这样来行事,我想,做书真是一件值得投入一生的志业。
我们的幸运也如期而至,递交申请的所有寺院都给予了刊登许可。最大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土门拳拍摄的照片」,也因为通过了寺院许可这一最难的关口,我们才能进入到着手编辑制作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也得到了很关键的指引。
因为是对已故作者的作品进行再编辑出版,由于摄影师本人不在世,所以要对出版细节进行判断和提出要求自然很困难。和几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印刷技术与手法已经完全不同,所以为了追求当下的最高品质,过去的作品集就恐怕无法作为完全参考物。
所以,此次关于作品的挑选和颜色校对等,我们向土门拳的弟子、参与了《古寺巡礼》全五集摄影拍摄的摄影师藤森武先生提出了监制委托。特别是关于细微的色彩调整部分,来自完全了解土门拳摄影特征、全部看过实际佛像的藤森先生的意见与建议,对于本摄影集的品质来说既是需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利用国际航空快件数次往来于中日两国间的色彩校对作业,正因为这些细致工作的累积,才让《仏像巡礼》逐渐成型了。
美之欠缺
在漫长的制作周期里,我们为确定究竟选择哪幅照片为封面而大伤脑筋。缘由是最初我属意的广隆寺「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在广隆寺的回函之初(2020年1月)即写明:不可作为封面使用。
在日本,属于国宝的佛像共有138尊。而这尊「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被标记为国宝001号。因为心有不甘,我仍然想要试试。美帆在东京,我在上海,为此商量来去,回看过程似无用,也有意义?
美帆:我和广隆寺的人打电话谈了谈。他们说,佛像应该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存在着,不希望让它脱颖而出,所以不管什么媒体,有什么理由,都谢绝用封面。
夏楠:所以我们不能做任何努力了……
美帆:对,好像是。
这次编辑摄影集,也是多位参与者共同工作的漫长过程。反复阅读,我也在众多庄严而美丽的佛像照片之中,一眼就觉出広隆寺这尊「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的特殊意味。而土门拳本人的叙述是:「当时的这尊弥勒菩萨半跏像是我首次进行的佛像拍摄,并开启了我之后长达四十载的佛像拍摄之旅,也可以说,这一段经历埋下了珍贵的机缘,是我成为摄影家的根源所在。」
我自然知道寺院有着超越普通意义的「壁」,但我决定最后一试。我写信给广隆寺的住持,美帆连夜翻译,隔日一早从东京搭乘新干线到京都,到广隆寺,期待把这封信以及我们的封面小稿交给住持。信中我写道:
我们尊敬摄影家土门拳,自然也尊敬使他成为摄影家的根源所在。这就是「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也是我们不愿放弃使用这张照片作为封面的重要原因。我们想象得到,使土门拳先生在历经了人世沧桑仍心怀赤诚,将毕生精力投入佛像摄影的志业,必定出自非一般的精神能量的开启。
作为从事出版业的文化工作者,我们希望不仅向受众传播这些佛像的庄严美丽,有关于佛像的知识,更重要是一种「人人皆具佛性」的信仰。作为一个出身中国的文化工作者,我了解到伟大的敦煌佛教艺术。我也多次去到那里采访,并深受影响。那里保存着的各种风格的壁画和彩塑,见证着在历史的长河中,世界佛教文化艺术因为交流互鉴而取得极大丰富的成果。我同时回想起2014年自己第一次来到京都并被她深深触动的感受。而在奈良的唐招提寺,我更是激动到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唐招提寺是日本的,在文化意义上,它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鉴真和尚六次东渡的故事无数次地打动我……
美帆:今天京都38度非常热。我把信交给寺院了。我先去参拜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看着在幽暗的地方很安静地坐着的佛像的时候,我有点理解了寺院方为什么不要露出这尊佛像。我有点犹豫了。但结果还是把信交给寺院的人。不能说什么,因为他们只能用信的方式来接受咨询。然后他们还是用信回复给我。结果怎么样,看看老天爷的安排吧。
夏楠:真的辛苦了啊。知道了,那看看安排吧。尽人事听天命,中文里有这句。今天所为就是这个的实践。你辛苦啦,但我们心里踏实。
美帆:人事を尽くし天命を待つ。日文也一样的。今天好像这个夏天最热的一天。但去京都,看佛像,不错的一天。

(等回信中……同时各种问题冒出,接住,解决。)
夏楠:我有了新想法。如果最后还是不同意,就不使用任何佛像照片在封面。既然最希望的封面是那一幅。不如就在「不使用任何照片在封面」的命题下,专注做好封面设计,我要它最简单无言的样子。然后所有的佛像照片都安安静静待在书页里。
美帆:我觉得不使用照片也可以。
(集中精力在最后的校对,越到最后神经越紧张,最纤细的问题会自动浮上来,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及时抓住它。一边在等待广隆寺的复信。)
美帆:我刚刚回家,看邮箱有广隆寺的回信!!仍然被拒绝了[大哭][大哭]
夏楠:哎,没事啦。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有结果总比没有结果的好。
夏楠:对了 他们现在写作 廣隆寺 不是広隆寺?确认一下摄影集里面的名字?(随时随地都是一个校对)
美帆:広隆寺就可以的。其他书,杂志,京都市官网都是写広隆寺。

而,「佛像应该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存在着」,这样的启思,令我在全书结尾处,为读者做了一份这样的礼物,同我一起领受这种安静。
我相信在土门拳先生的眼中,每尊佛像都是宝物。我为何选择奈良室生寺的释迦如来坐像放在此处呢?土门先生的这段文字让我多次诵读:「这尊佛像,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方向去看都能入画成像。至今为止我已经为它拍摄了数十张照片,却仍然觉得不满足。无论拍多少张都可以,但却从未达到那种『有了』的完成感满足感 。」我想,漫漫人生,何曾有圆满,正因为未完全,追求才永无止境。
编辑后记
我们能重新编辑日本摄影巨匠土门拳先生遗留下来的佛像摄影,并以中国读者为主要对象而制作出版这本《佛像巡礼》,我想,这真的是一件幸事。
这本新书并非是《古寺巡礼》的精选集,而是将土门先生拍摄的所有寺院的佛像照片做了一次归纳整理和全新编辑。你将会注意到,他拍摄的佛像,不仅有正面,更有从侧面、后面等角度的各色表情,对面部、手部、足部、莲花座等细节亦有特写,其充满气势让人拜服的构图,如今的摄影师已无法挑战。而与此同时,千百年间不断受到人们叩拜的佛像,和经历数度脑出血罹患半身不遂却又继续坚持拍摄的鲜有的摄影师,两者的神魂碰撞,不断冲击着观者安静又热情的内心。








我希望这些照片能被中国的读者们看到的心情里,虽然也包括了希望大家能一睹这位曾代表日本但已经身故了的摄影师风采的思量,但由于佛教是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不需要赘述鉴真和尚的唐招提寺,也可以明白日本寺庙佛像与中国原本深厚的关系。因此,我们也希望中国读者通过土门拳的摄影能让更多了解日本佛像的详细情况,从这两个层面上看,都意义非常。
制作这本书的过程,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一次邂逅佛像真实面貌的旅程。体会着当时佛师们的高超技艺和高洁品德,从佛像的双手或衣纹等细节处实际感受着雕刻这一艺术所带来的美感。
在日本,佛教美术曾作为最高级的艺术被认知这件事也好,日本的雕刻领域的国宝作品大多是佛像也好,我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了。








而,于我个人而言,我也好几次感受到了佛像所带有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其实,在制作本书的过程中,我最爱的人、我的母亲过世了(2020年1月)。经过数月之后心情稍有平复的时候,我再次看到了佛像的照片,突然仿佛是看见了自己母亲的面孔一般止不住落下泪来。我和母亲都不是佛教徒,但不可思议的是我却好像在佛像的面容上看到了生者与逝者相连波动般的存在。有时也会在佛像脸上看到过世了的父亲的面孔。越看越觉得佛像的面容就是我所爱的人的面容。
我突然想到了,我所敬爱的一位作家大江健三郎曾关于「无信仰者的祈祷」说过这样一番话。虽然没有特定的信仰,但有事发生时却依然会不禁祈祷「神明啊,请帮帮我吧」的心情。痛苦时、悲伤时、谁都有想要信赖依靠些什么的心情。佛像雕刻将这一普遍的、祈祷的心绪,宁静而又慈悲深重地承受了下来。
就仿佛没有信仰的我,同已故双亲的面容相会一般,我希望将这本书拿在手里的各位,能够将自己的所想所思与佛像两两相对。作为信仰的对象、作为佛教艺术、作为历史遗产、或者作为雕刻作品。翻开书页,也许就会出现什么不经意地触动你的心弦。
与此同时,将如此精彩作品留存于世的土门拳的照片、以及这些照片所拥有的巨大能量,如果有谁会为之神魂激荡,那就是制作本书的编辑者无上的喜悦了。
文/夏楠 美帆
设计/小丹
样书翻拍/邹巍
排版/狄夏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