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瑰丽、奇幻,马俊丰执导的昆曲《浮生六记》继承数百年前原著满卷浓情,又极富创意地开辟出一方全新的情境:隽永、秀美,扣人心弦。在这台由上海大剧院出品的昆曲再度回到舞台之前,马俊丰讲述了自己复排该戏的创作发想。
口述 | 马俊丰 采访整理 | Maurice
昆曲《浮生六记》很不一样,这个戏从原著到剧本,有着浓郁的既是文人的,又是江南的,又具有当代性的多重气质,这暗合了昆曲的精气神,吸引我重新建立对昆曲的认知。这种审美对我来说很奇特,体感非常复杂多元,所有的气韵可以感知但不可触摸、这些能量不很清晰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类似气氛的“场”,我被这个场域所环绕,在里面进行创作非常温暖、舒服。
所谓当代,就是这一时、这一刻
我的戏剧观念,戏剧是当代的艺术,颠扑不破,在我所有导演的作品里面必须贯彻,所谓当代,就是这一时、这一刻的艺术。
比如一个10年前的作品,通过看当年的录像也许会觉得很经典、有意思,却不一定适合放在今天的环境下照搬上台——只要舞台上和当下环境有一丝不适合,就必须着手改变。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怎么不丢掉传统,又做到当代化,是个课题。这次昆曲《浮生六记》基本上朝着这一点在努力,这种隽永的、秀美的艺术形式(昆曲),结合当代审美的提炼,在当下这一时刻凝固,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新的美学意蕴。
不是每个新的形式都能收获一致的理解和认同。《浮生六记》以目前这样的方式开场——在观众进场的时候,沈复上到舞台,布置香案,摆上芸娘喜欢吃的臭腐乳、虾卤瓜,一个人的清歌曼唱,配一只清幽的孤箫,极简,但味道足。
没有所谓的开场音乐,没有强大的声光电的配合,以及有别于寻常“大角儿”上场的定式,在一些观众眼里,似乎这些和一台大戏是不匹配的。
大幕拉开,芸娘已经故去,此刻萦绕在沈复周围的是不可言说的孤寂感。不去用“大型交响”式的声响,是因为不是每个戏的神韵、气息都适合恢弘的、盛大的规制。这时候真正与之相呼应的是一根香、一桌二椅这种基于剧情所生发的美学意蕴。
一切还是为了贴合戏的情境的方式去讲述故事。破除当代表现传统戏曲时既定套路式的印象,这需要直面很多的“不容挑战”。在落到舞台上之前,能够获得合作的艺术家集体的认可,这很可贵。刚才是用开场举例,用恰当的形式去阐释作品,赋予舞台艺术以恰当的、当代的表现,其实在这部戏里这样的呈现方式比比皆是。
文字有着强大的、无形的、
远远超出日常生活的力量
我的想法,创作冲动和理念,都是基于罗周的剧本,她的书写可以启发创作的能量和能够到达的美学层级,从而可以付诸排演实践,在排练场上的创造,起点都是在剧本给到的想象力的空间、格局和场面。
文字有着强大的、无形的、远远超出日常生活的力量。当我看到一个早于自己多少代的文学家,用自己的文字使自己的爱人“复活”的故事,对我们从事文艺工作的人来说,有着巨大的激励,这种激励也成为我想做这个戏的种子,去歌颂艺术的伟大。
也是从这个种子开始,才能到最后形成整个戏的审美气象。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喜欢戏的收尾,沈复和芸娘携手走到所有人视线的尽头,其实就是他们走到书里去,走到《浮生六记》的故事里去。这个意象都是基于前面提到的种子所发出的芽,结出的果。
我记得收到这个剧本的时候正在香港,躺在床上一气呵成地读完,哭得稀里哗啦。当我想要逐字句分析的时候,坐进了一家咖啡厅,环境很嘈杂,我就戴起了耳机,边看剧本,边听一张安娜·奈瑞贝科的歌剧选集。
整张专辑大概二十首左右,一直在滚动循环播放。我在读到一些地方,脑海里搭建起相应的场景,芸娘正在说台词,安娜也在“说”她的台词,歌剧咏叹调和古老的昆曲非常奇妙地联接在一起。当时《浮生六记》的曲子还没有写出来,但是当听到安娜在歌唱的时候,情绪渲染出来的浓烈度,一下子就帮助我进入了戏剧的场景……这真的很奇妙。
这种特别的审美意境很有意思,今天之前我从来没跟人说起过,担心有人骂我。但那种“跨界式”的情感体验非常舒服,在我阅读剧本的时候,安娜的歌声塑造了“美”的意境,直到后来我在《浮生六记》排戏的时候,还会跳出来那一瞬间的感受。
当然,当我见到施夏明和单雯的时候,瞬间被折服,真的没办法——演员的魅力是无敌的。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很幸福,一遍一遍地看到他们把自己倒出去、把角色装进来,然后一遍一遍的生离死别,一遍一遍的谈情说爱。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搭档这么多年,也许指尖触碰的时候没有了最开始的感觉,但是我在旁边会心跳加速,在沈复和芸娘的故事里涌起无限的遐想。当沈复和芸娘离别时候的悲恸情境,散发出强大的感染力,这个力量随着唱词和曲调的一唱三叹无限拉长,情感也随之无限延伸,这是中国戏曲永远没有办法被代替的地方。
戏曲不像话剧或者电影,在那个点就戛然而止,她独有的这种在现场营造出的延伸感和情感上不停息的波澜,在之前的昆曲作品里只是沿用表面上的形式,但是我们这次用很当代的方式去放大,调动舞台上视听的力量来为之服务,可能会在传统戏曲的表象上,大家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的“侵犯”,也可能会被忽视,但是我相信在舞台整体表现上还是和谐统一的。
等观众进了剧场,现场的感受会揭开这个答案。
当那一天到来,
你是不是可以承受失去Ta的生活
看剧本的时候,在排练场、在演出的时候,我都反复在哭,控制不住,也不想控制。他们俩(施夏明、单雯)演得特别好,把两个鲜活的生命带到你面前。在大剧院排练场,上一场还在携手逛着庙会,打情骂俏的小儿女态,而接下来就是生离死别。她知道她是被他写出来的,而他不忍再写,也就不见离别,我承受不住这么深刻的撞击,一下子就被打动了。
对我来说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故事叙述的私密领域里的情感给我的暗示,启发你去思考对朝夕相处的另一半的依赖、爱恋到底有多深。当那一天到来,你是不是可以承受失去她的生活。剧本向外界展示出的沈复对芸娘这种巨大的情感魅力,会不会让你在内心产生一种启示和召唤?别人我说不好,但是我内心确实受到了震动。
在重新排演的时候,我会让这种感受在舞台上表达的更清晰,让引发在这一点上的思考更深刻,这是我在首演之后,对自己的要求,这也是舞台艺术最有魅力的地方,常演常新,它和电影还是不一样,它有着不断更新的生命力,不是机械的、休止的、和没有意义的重复排演,我说的当代性包括了这一点。
经过疫情的特殊阶段,创作和演出有所恢复,我也有新的作品启动,也有新的演出上演,但在内心深处《浮生六记》一直存储在一个位置中,流动着,蓄势待发中,因为它承载了我的部分日常生活和情感,有一些私人的情愫,我会收纳在作品中,等着复排时将它激活。
这次复排《浮生六记》有剧本上的删改,舞美上的提升,表演上的浓缩。也许在技术还不够完美,在呈现上还有待商榷,但是创作的那颗真心,想让作品提升、想让戏更为精彩的初心,还是我们最为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也是我排戏的不胜法宝:每天琢磨,把戏挂在心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想,吃饭的时候想,把戏掰开、揉碎地想。
但不是每个作品都给都能赋予你这样的动力,对吧?《浮生六记》给予了我足够丰盈的空间,也可以说,遇到这个作品,是幸运的。这个故事能够给你很多情感,波涛汹涌的也好、涓涓流水的也好,包围感、裹挟感,甚至有时候是压迫感,迫使你去创作,这个时候真的有种感觉是,我心里的某个部分因为这个故事而改变。
我会把这些浓烈的情感倾泻出来、泼洒出来,然后收在昆曲的艺术形式里去,更加精准地、克制地表达,和演员们一起肩并肩地往前走一步。也希望它可以成为一个样本,一个标准,比如第一折戏,我希望做成一场可以流传下去的折子戏,让时间赋予这部戏新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上海大剧院
/ 悦·读 / 浮·生·六·记(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

上海大剧院出品
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出品
昆曲《浮生六记》
2.0 VERSION
时间:2021/1/15-1/16 19:15
地点: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票价:¥160/280/380/480/680
原著 〔清〕沈复
编剧 罗周
导演 马俊丰
执行导演 倪广金
艺术顾问 张继青
艺术指导 石小梅 胡锦芳
作曲 孙建安
编曲 李哲艺
/ 主演 /
施夏明 饰 沈 复
单 雯 饰 芸 娘
由腾腾 饰 半 夏
李鸿良 饰 王 婆
裘彩萍 饰 沈 母
顾 骏 饰 张禹门
~
吟诵 | 石小梅
/ 演出 /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
♫
一 盼煞
二 回生
三 诧真
四 还稿
五 纪殁
余韵
♫
/ 剧情梗概 /
妻子芸娘夭殁,沈复悲难自胜。回煞之夜,苦等苦盼,终不见亡魂来归。母亲为他另觅半夏为妻,沈复拒不接受,若痴若狂,沉浸在失偶的痛殇之中。又假藉笔墨,将他与芸娘的点滴往事,娓娓述来……沈复心随笔行,忽闻一声“沈郎”,惊见已然亡故的芸娘,竟娇娇楚楚、真真切切,推门而入,再度回到他身旁……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