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勒画廊纽约空间展览现场
Jorge Eielson 豪尔赫·艾尔森
泰勒画廊纽约空间展览现场
这些作品展现了战后欧洲艺术创作的主要特点——物质性、非主流材料(大理石粉末、土壤、石膏等)与全新绘画手法的结合,这些作品强调符号化的表现,并关注画布表面的质感与肌理。他们一直在不停的询问一个问题:“一幅绘画到底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这四位艺术家通过自己的重新理解与诠释,致力于开拓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
皮埃尔·苏拉吉,《绘画 128 x 181.7 cm, 2014 年 9月 7 日》,2014
在苏拉吉与塔皮埃斯的这两幅作品中,我们能在画布上看到精细、不完整的,或一些被涂抹过的痕迹,艺术家意在展现将文字与视觉元素抹去后,人类的存在状态。苏拉吉的“超越黑色”系列开始于 1979 年,以统一化的符号和条纹形状为特点,艺术家试图在全部涂黑的画布之上创造出不同的质感,并与之对话。苏拉吉这样描述道:“试着想象一下创作过程: 我首先在画布上制造出一些痕迹,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添加更多颜料,不断在表面上刮抹、涂刷。”
图片由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与苏拉吉用涂料在画布上不断累积、涂抹的创作方法截不同,塔皮埃斯常使用一种粘稠的膏状涂料,这是由他在颜料中加入大理石粉末与石膏混合而成的。除此之外,这位加泰罗尼亚艺术家还经常在作品中加入沙子、木头、陶土、报纸、稻草等元素,其效果正如我们在这幅创作于 1960 年的“首字母缩写”中所看到的,作品表面呈现出一种未经加工、历经侵蚀的效果。画面中不易察觉的如切口状的线条,几乎快被抹去的符号更意在展现一种浑浊、并不清晰的语言符号。乍一看似乎毫无线索,但粗糙的画面本身却提醒着观众:我们所处的世界有其作为物质的属性,同时也兼具有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特点。
自 1960 年,匈牙利籍法国艺术家西蒙·汉泰就运用特制的画布并将布面折叠出许多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打结后再将颜料涂抹之上;或是在颜料还未干透时直接打开,任由颜料蹦跳滴溅到四周后,并得到意料之外的独特图案。汉泰将这种他称之为“折叠方法”的技巧运用在了 1980 年的作品“塔布拉”中,对网格这一形式进行了现代主义的诠释。当他将自己的个人特性从作品创作中剥离后,汉泰向后现代时期艺术作品中,是否应该存在体现艺术美感的“主观性”提出质疑,并希望通过个人作品给出否定的答案。
图片由泰勒画廊伦敦/纽约提供
· 展讯 ·
泰勒画廊 (Timothy Taylor) 创办于1996 年,坐落于伦敦黄金地段梅费尔 (Mayfair) 地区,距今已有 20 余年历史。泰勒画廊代理全球三十余位知名当代艺术家及已故艺术家的历史性遗作,其多元的艺术版图囊括了重要的历史性人物和在世艺术家。画廊目前代理安东尼·塔皮埃斯 (Antoni Tàpies)、汉斯·哈通 (Hans Hartung)、西蒙·汉泰 (Simon Hantaï)、谢尔盖·波利雅科夫 (Serge Poliakoff) 等已故国际著名艺术家的遗作;其历史谱系通过肖恩·斯库利 (Sean Scully)、亚历克斯·卡茨 (Alex Katz)、奇奇·史密斯 (Kiki Smith)、约瑟芬·梅克泽佩尔 (Josephine Meckseper)、爱德华多·特拉萨斯 (Eduardo Terrazas)、丁乙、艾迪·马丁内斯 (Eddie Martinez)、阿芒·埃洛扬 (Armen Eloyan)、谢扎德·达乌德 (Shezad Dawood) 、理查德· 帕特森 (Richard Patterson)、安妮· 莫里斯 (Annie Morris) 等当代艺术家得以延续。
2016 年,泰勒画廊还在纽约切尔西艺术区成立了新画廊“纽约泰勒画廊”,与伦敦总部遥相呼应,通过对泰勒画廊 20 年历史的总结和集萃,为新老艺术家举办联展或个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